首页 理论教育 与网友玫瑰花蕾互动:探讨既得利益问题

与网友玫瑰花蕾互动:探讨既得利益问题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好歹有点什么事儿大家就爱把话题往“既得利益群体”身上引。有人提出“由于既得利益者也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老百姓没必要改,等既得利益者改了之后老百姓再改不迟”的观点,并得到了相当多网友的力捧。这就是滥用了“既得利益”这一概念的典型案例。很显然,和“普通公民”一样,做这种事情的人只是“既得利益者”中的一部分而已。

与网友玫瑰花蕾互动:探讨既得利益问题

玫瑰花蕾:你觉得现在“既得利益群体”还善良吗?

南勇:首先,我不太赞同这个“既得利益群体”的概念,或至少不太赞同滥用这个概念。

我觉得,现在这个概念被滥用的情况非常严重。好歹有点什么事儿大家就爱把话题往“既得利益群体”身上引。好像但凡不把问题引到这里,这个问题就压根儿没法解决一样。

这样做副作用是极大的。因为这就意味着即便我们有许多关于“既得利益”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滥用了这个概念,就会让问题的焦点变模糊,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更麻烦、更缓慢。

举个简单的例子。

前一阵网络上有一个关于公民素质的讨论。比如说“中国式过马路”、“不给消防车、救护车让路”、“中国游客在境外的不良行为”等话题都在讨论的范围之内。这本来是一个天大的好事,但是谈着谈着就变了味。有人提出“由于既得利益者也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老百姓没必要改,等既得利益者改了之后老百姓再改不迟”的观点,并得到了相当多网友的力捧。

这就是滥用了“既得利益”这一概念的典型案例。

这里面有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公民素质”提高,到底对谁有利?

很显然,公民素质提高,真正的受惠者是公民自己。既然如此,将自己的利益寄托在别人身上,而不是身体力行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本身就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认知方式。

第二个误区是:在所谓的“既得利益者”中间,做“没素质”事情的人,到底是全部,还是一部分?

很显然,和“普通公民”一样,做这种事情的人只是“既得利益者”中的一部分而已。而仅仅为了这一部分人的行为,广大公民就“强忍着”暂且不去提升自己的素质,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既得利益”被损害,是否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呢?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居民小区,小区里最有钱的人家有乱扔垃圾的毛病。那么,小区里的其他住户应该如何应对?

是从我做起,首先改掉自身乱扔垃圾的坏毛病,尽可能地让自己的生活环境好一点;还是宁可天天捂着鼻子生活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堆里,也要顽固地坚守自己的坏毛病,一直到那家最富的住户首先改掉这个毛病为止?又或者,只要那个富人家庭不改过自新,其他曾一度洁身自好的住户宁可新添上这个毛病也绝不能让那家人占了便宜?

相信只要你有最起码的理智,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玫瑰花蕾:可现在社会上有些现象确实让人灰心啊!但愿到我儿子那一代,一切都能变得好起来,否则就只能想办法送他出国了。除了出国,难道还有什么圆满人生的更好方式吗?

南勇:现在国家开放得很,如果你有出国的意愿和经济实力,没人会拦着你。这是你的自由。这一点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步入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不过我要提醒你,心态很重要。如果你是抱着一种消极逃避的心态,那么即便出了国,恐怕你也只有失望而已。道理很简单,国外也未必会像你想象的那样一片美好,能让你活得舒服之极。说句并不夸张的话,也许有些令你深深厌恶的东西,那里要比这里严重一百倍也说不定。作为一个有着十余年国外生活经验的人,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实在是太多,相信我的话还是比较靠谱的。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刻意抹黑外国,认为外国“漆黑一片,不是人待的地方”。不是这样的,外国当然有外国的好处,其中有许多好处我们远远不及,确实需要向它们学习;同样,我们也有许多好处外国远远不及,它们也绝对有必要向我们学习。我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理想之乡”,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完美与不完美。完美的地方,你要好好享受;不完美的地方,则需要你去很好地适应。当然,你也可以尝试着去改变那些不完美,或至少为这种尝试贡献一份力量。但这样的尝试绝不应该以牺牲你的“享受”与“适应”为前提。这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玫瑰花蕾:不过,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能够接受西方的价值观。(www.xing528.com)

南勇:恕我直言,这个有点类似于这样一种理论,那就是:月亮是外国的圆、老婆是别人的好。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容易对自己手里的东西不满意,总有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觉得别人手里的东西比自己的要好。不过好好想想,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真把别人的老婆给了你,其实你一样还会产生“老婆是别人的好”的念头,很快就会开始新一轮的见异思迁了。所以,放下身段,好好把握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好好享受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比什么都强。总是羡慕别人的东西,一辈子也不会快乐起来。当然,这些只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玫瑰花蕾:好的,很有用的忠告。

南勇:其实要按我说,我们的国家现在很好,可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当然,我不否认我们还有不足,甚至是很深刻、很严重的不足。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我们的国家还可以变得更好,也应该变得更好。

现在,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外国人的日子不好过,全世界的人都削尖脑袋想到中国来谋生,中国现在已经到了需要大力清除“三非”老外的地步了。但可笑的是,连外国人都在抛弃他们的国家,挖空心思地想到咱这儿来,可偏偏这个时候,我们的人却对人家的东西羡慕不已,甚至趋之若鹜,总想着往人家那里跑。这就违背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许,这种现象就是钱钟书老先生著名的“围城”理论的再现吧——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不过,有一点我敢打包票:现在那些跑出去的人,不出10年,大部分人还会再打铺盖屁颠屁颠儿地溜回来。你信吗?而且,尤其可悲的是,由于离家太久,即便回来了,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有可能找不着饭碗,早早地被社会淘汰,跟不上祖国快速发展的步伐了。对这些人而言,到时候恐怕就只有哭的份儿了。别觉得我是在讲笑话。千万别信出去的人都能混成一水儿的大老板或社会名流,10年后还能高奏凯歌、衣锦还乡。想什么呢!这种人连百分之一都没有!

呵呵,也许这就叫“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穷折腾!

玫瑰花蕾:但愿如此!我也很愿意如此。非常希望祖国能够强大!

南勇:不是“但愿如此”,而是事实上“已经如此”了。这不是一个词的区别,而是本质的区别。祖国已经十分强大、十分美好了。可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人不愿意相信这个,他们的眼睛总是盯着祖国还不够完美的缺点不放。所以,他们就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祖国还远远不够美好,远远不及外国。这个东西不改,是要命的毛病。就算把你放到美国,如果你的眼睛总是盯着美国的缺点不放,而对美国的优点完全视而不见,那你就会产生同样的错觉:觉得美国甚至连阿富汗都不如。

所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这才是最本质的东西。

玫瑰花蕾:嗯,确实有道理!

南勇:打个形象点的比方,许多人都认为现在的社会太乱了,什么毒奶粉、毒胶囊、贪官污吏、环境污染、见死不救、小悦悦事件……总之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还不如回到30多年前。但是,事实的真相是这样吗?我觉得未必。历史不可能开倒车。现在之所以人们见到了许多社会丑恶面,其实也许恰恰是社会进步成果的一个鲜明体现。道理很简单,30多年前没有网络,也没有现在这种程度的言论和新闻自由,所以许多事不是“没发生”,而是即便发生了也没人知道。现在情况则不同了,不是因为“坏人坏事越来越多,好人好事越来越少”,而是因为“坏人坏事”被曝光的概率越来越大,“好人好事”反而曝光率越来越低(至少在民间是这样)。而且人们对“坏人坏事”似乎也越来越感兴趣,反而对“好人好事”越来越没兴趣了。就拿现在许多“愤青”的一个经典理论来说,“这个社会把事情做好是应该的,用不着宣传;把事情做坏就大大的不该,应该大力宣传”。这句话乍一听很对,可是好好想想却又荒谬无比。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大家眼睛里看不到“好东西”了,满眼全都是“坏东西”,所以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实在是太险恶了——赶紧移民啊,这里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

这就是严重扭曲的世界观。当然,我不是说“坏东西”不能说也不能看,只要是事实,就必须得说、必须要看,而且还是大说特说、大看特看。但现在的问题是,“好东西”也应该享受这个待遇,只要是事实,就得说、就得看,而且还是大说特说、大看特看。这样,人们的心态就平和了,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尽管有缺点,但大体上还是美好的。

有个著名的“愤青”领袖前一阵到宝岛台湾转了一圈,回来后写了一篇歌颂宝岛、痛贬家乡的文章,据说此文让彼岸的官员十分感动,却令我极为气愤。

当然,我的气愤并不是源于他对宝岛的歌颂。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当然值得我们去歌颂,我所气愤的,是他试图通过这样的歌颂来贬低生他养他的故乡

我发现了此人写文章的时候,用了这样一些极为隐蔽的写作手法。他是这么写的——我也相信台湾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但是比海峡这边强得多。就是说,台湾的阴暗面,他用了“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一带而过(言外之意是“情有可原”),但对台湾的光明面,则不惜用尽最灿烂的溢美之词大肆吹捧;相反,对自己故乡的阴暗面,则是不厌其烦、不惜笔墨地尽情渲染(言外之意是“罪不容赦”),而且用词之刻意、之刻薄简直是无以复加。更有甚者,此人对自己家乡的光明面,连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过”都不屑了,完全没有任何提及。何止如此,连奥运盛会和快速的经济发展,在此人眼中都成了一种“罪恶”。真是用心何其毒也!

如果这样也能写文章,我也可以写一篇,而且还是用他本人的写作手法——尽管大海这边也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但是比彼岸强得多。如果我只看这里的光明面,而对阴暗面一带而过,不也可以说得通吗?

当然,海峡两岸互有长短,彼此都有值得对方学习的地方,也彼此都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这一点毋庸置疑。即便是美国,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不过,只看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刻意忽略事物的另一个方面,总干那种“以己之短,较彼之长”、“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勾当,实在是令人不齿。

玫瑰花蕾:其实只要看到一点点善的东西,心里就会很温暖。上网有时不能上太多,吸收的东西都不健康了。谢谢您!

南勇:你能认识到这一点,真是善莫大焉!向你致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