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与社会问题的互动影响

经济与社会问题的互动影响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即便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问题依然是中国的中心问题,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一切为经济建设服务就变得毋庸置疑了。虽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当前的现状是中国正面临体制转型、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与高速增长的经济问题相伴出现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收入差距和阶层固化日趋严重,贫富差距严重等。

经济与社会问题的互动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就宏观经济指标而言,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第一,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0多年的年均增速9.9%;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60%,人均GDP从200美元上升到4900美元,进入了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虽然中国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把经济增长率目标确定为7%,比过去30年的增长率要低得多。因此,单从GDP核算的角度来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12年前,中国还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2007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30多年来经济总量增加了20倍,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第二,从人均收入的角度来看,1978—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2456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7917元。在未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单从增长的幅度来看,无论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都是比较可观的。

如果单从国民收入总量和人均收入来看,情况是比较乐观的,但这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面,即经济增长。杨凤林(1996)认为,经济发展理论不仅研究经济增长问题,而且研究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人口素质、收入分配、对外贸易等,即“整个社会的向上运动”,经济发展是有结构变革的经济增长。[29]李清泉(2005)同样认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经济发展则是指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等在内的变化。[30]可见,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经济增长的含义较为狭窄,经济增长只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认识到中国当前巨大的人口压力、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经济增长包含的经济学意义是纯粹的量的概念,经济增长过程中用GDP核算的局限性,一是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付出的社会成本和牺牲的环境成本根本没有核算;二是经济增长的后期为了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所付出的成本亦没有得到核算。因此,社会进步应该依靠经济发展来衡量,而不是经济增长,GDP的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然而经济发展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含义。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增长,还包括社会发展、科学文化发展、生态环境优化等。而发展的核心则最终体现在人类自身的发展上。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仅仅是量的概念,还包含哲学上质的概念,既经济发展包含非经济因素的概念。就当前中国现状而言,经济发展不能单纯地体现在GDP总量的提高上,更要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民众的利益诉求渠道通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处在一种自然而和谐的状态。

因此,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只有一个,大多数人能参与经济利益的生产和分配。如果经济增长只利于少数富裕阶层,那就没有经济发展,比如社会的公平公正、贫富差距等问题。我们必须认清经济增长只是手段,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不是充分)条件,而经济发展才是经济增长的终极目的。

但是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在理论上被混同于经济发展。很多学者用经济增长理论来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与现状,这种未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做严格理论区分的混淆必然会错误地指导实践,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现在,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上,经济虽然呈现了高速的增长态势和迹象,但二元经济结构并未消除反而有强化的趋势。党的十八大也指出,当前中国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这种现象说明了,高速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相应的经济发展,只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增长与发展脱节,没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只会使某些业已存在的问题严重化,而不会使我国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www.xing528.com)

笔者认为,需要真正认识这些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需要真正地在实践和理论上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现实的问题已经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呈现在我们面前,当前迫切需要将这种差异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便于以后能够做到真正的经济发展而非单纯的经济增长。我们需要转变发展思维,即不能简单地用物质需要代替文化需要,尤其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和政治需要。

过去30多年一直用增长的思维和手段解决发展问题,单纯和片面追求GDP增长。在欠发达时,解决温饱重要,利益诉求单一:吃饭穿衣。温饱解决后,利益诉求复杂化和多元化,发展问题大于增长问题,出现“肉要吃、娘要骂”的心态。后改革时代,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比解决发展本身更重要的阶段。如果不改变各级政府为了政绩和利益而进行掠夺性发展的制度根源,环境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并引发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因此,在构建中国经济学时,我们应该强调采取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对策,并认识到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应走一条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不仅是现实的需要和选择,更是中国经济学的题中之意。但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的问题确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的外延应该包含社会的发展,忽视社会问题的经济发展之路是不可持续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方面需要解决温饱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即便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问题依然是中国的中心问题,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一切为经济建设服务就变得毋庸置疑了。虽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当前的现状是中国正面临体制转型、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与高速增长的经济问题相伴出现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收入差距和阶层固化日趋严重,贫富差距严重等。陈红(2007)认为,市场经济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造成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脱节,进而引发经济与社会非均衡发展。[31]关注和研究社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学界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嘉德·博斯腾(Jared Bernstein)在《同舟共济——公平经济共识》一书中对美国经济中的不公平现象,诸如医疗卫生私有化、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不断攀升等进行了大胆的批评,并指出,以人为中心和保证人人能够分享发展成果的公平经济应当是发展政策的核心。

中国经济学者常昌武(1999)同样指出,经济发展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32]因此,中国经济学者在构建中国经济学体系的过程中就不能只关注经济问题而忽视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同等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积压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来看,比发展经济本身显得更重要。笔者认为,社会问题的积压,实质上是没有厘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发展了,而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甚至落后了。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适应,必然会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的发展。顾海良(2011)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理论为基本理论并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33]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清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更多关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多样性的现状。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强调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中国特色经济学研究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应关注财富分配背后的人与人关系问题,人与人的关系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解决的成败决定了经济能否持续更好的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而社会问题是否解决决定了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和稳定发展。正如周文,赵方(2013)通过研究指出的那样,社会建设的兴起有其必然性,因为它既能弥补市场失灵,又能弥补政府失灵,还能极大地减轻社会管理的成本。[34]刘文斌(2012)同样认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键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5]因此,中国经济学在关注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