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避免做理性的傻瓜:现实中人们对风险评估的困境

避免做理性的傻瓜:现实中人们对风险评估的困境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纯粹的经济人,就如同一个白痴,在现实社会里是不会存在的,但在经济学理论中却充斥着这样理性的傻瓜。阿莱悖论说明,实际中人们往往不是按预期效用大小来对风险进行评估的。研究表明,人们普遍有一种赌博的倾向,在不确定情况下做决策,其行为常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过度依赖舆论。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曾把总是自利的理性人称作“理性的傻瓜”。

避免做理性的傻瓜:现实中人们对风险评估的困境

你打算买一台收音机,并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那一款,你觉得价格50元非常合理。正当你准备付款时,店员告诉你离这里10分钟车程的另一家分店,正在搞店庆活动,这款收音机打折,售价40元,你会驱车到那家分店吗?你多半会思量许久。

另一次购物,你打算买一台电视机,售价2000元,而店员告诉你,另一家店同款电视优惠10元,你还会纠结或犹豫吗?

你的太太看中了一款羊绒衫,款式质量都很好,只是价格有点儿贵,太太犹豫时无意间说,她希望这件衣服能作为她的新年礼物,你毫不犹豫就购买了。

很明显,在上面这些例子中,与我们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符,似乎我们总是在做一些“蠢事”。大家都明白,这个世界不是由经济人组成的,我们身边都是实实在在的人。一个纯粹的经济人,就如同一个白痴,在现实社会里是不会存在的,但在经济学理论中却充斥着这样理性的傻瓜。

在收音机和电视机的那个例子中,同样是优惠10元,干扰我们的就是视觉偏差,对于2000元的电视机而言,10元的优惠被我们忽略了;作为新年礼物的羊绒衫增加了你的效用获得,因此你会毫不犹豫地购买。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现象连经济学家们都难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买保险时,会买价格较贵的小额保险,而不太愿买价格较便宜的大额保险?在股市上,为什么投资者会对短线的利好消息反应过度,而忽略长期因素?

实际上这些与人们在面临风险时的决策过程有关。虽然,理性假设告诉我们,人们在面临风险时追求期望效用极大化,但事实上人们对预期结果的判断也常常自相矛盾。1953年,法国经济学家莫里斯·阿莱(Maurice Allais)就通过一系列可控实验,提出了著名的阿莱悖论(Allais Paradox)。

A、B两种彩票

彩票A:稳中1万元;

彩票B:中5万元的可能性是10%,中1万元的可能性是89%,还有1%的可能不中奖。

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宁愿选择A,因为和B相比,尽管B有10%的可能中5万元,但还有可能一分钱拿不到。如果我们按照期望值计算就发现,彩票A的期望值是1万元,B的期望值是5×10%+1×89%+0×1%=1.39万元,B远大于A。如果由此推算出人们是基于风险规避的心理,选择风险小且期望值也小的彩票,那么就与下面的测试产生矛盾。

换一个方式再测试:

彩票C:中1万元的可能性是11%,不中奖的可能性是89%;

彩票D:中5万元的可能性是10%,不中奖的可能性是90%。

调查发现,原先倾向于规避风险的人,这一次却选择了中奖可能较低而期望值很高的彩票D。阿莱悖论说明,实际中人们往往不是按预期效用大小来对风险进行评估的。(www.xing528.com)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人们对损失和获益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超过同等获益时的快乐。看看以下两种选择:

描述一:一款一直打折销售的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时经销商决定取消打折,按照原价销售。

描述二:一款一直按原价销售的产品供不应求,这时经销商决定涨价销售。

从理性的角度看,如果价格提高一样的话,取消打折和涨价的效果一样,但大多数被调查的人都认为后者更加不公平,因为涨价意味着损失增加,而取消打折意味着原来的好处减少。人们对盈利和亏损的感受不一样,对损失增加比同额的收益减少带来的感觉更强烈,持续时间也更长。失败使人更长记性,成功往往使人麻木。

当然,在所有人性障碍中最有威力的是贪心。很多人都知道股市中赚钱的常识,也知道巴菲特的赚钱之道,如低买高卖、价值投资、长期持有等,但往往就是贪婪和恐惧让大部分人在股市中赔了钱。

又比如彩票和赌博,每个人都知道整体看上去一定是输多赢少,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应该没有人会去买彩票,彩票业也应该不会存在;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彩票规则制定者利用巨额奖金刺激人的贪念,这时,理性的分析已经不重要,小概率的暴利刺激就凸显出来。

凯恩斯曾经举了著名的美女投票的例子:大约可以将专业投资比作报纸举办的选美比赛。这场比赛由读者从100张照片当中选出6张最漂亮的面孔,谁的选择最接近全体投票者的平均偏好,谁就能获奖,那么这场选美比赛的结果将与面孔是否真正漂亮无关。

每个参赛者希望挑选的并非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面孔,而是他认为最能吸引其他参赛者注意力的面孔,即每个参赛者都在猜测“大众心理”。现在重要的是预见其他人的意见,人们所要关心的是怎样预测其他人认为谁最漂亮。

股票市场其实和这场虚伪的选美比赛有很多类似的特点。投资的关键不在于投资者自己对证券价值的挖掘认识,而是关心其他投资者的看法。也就是说,每个投资者都希望赚钱,可是能否赚钱,不完全取决于某个上市公司的赢利情况,更要取决于其他投资者是否看好这只股票。

当进一步考虑时,我们会发现实际的问题更加复杂。因为投票者将全部从相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因此,作为股票投资者,必须判断的不仅是别人是什么想法,而且要判断“其他某个人所判断的除这个人自己之外的其他人的想法是什么”。这句话说起来有些拗口,实际上,在投票时,没有多少人会去考虑这么多信息,首先无法收集足够多的背景信息;其次对其他人的想法只是一种猜测,并不一定可以推测出其他人的真实想法。

现实中的情况更加令我们失望。研究表明,人们普遍有一种赌博的倾向,在不确定情况下做决策,其行为常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过度依赖舆论。经济学家称之为“羊群效应”,而每次泡沫破裂时,这些人也成为最大的牺牲者。

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曾把总是自利的理性人称作“理性的傻瓜”。的确,我们这些“正常”的决策者往往做着“傻瓜”的决策,自己还蒙在鼓里。

如果说个体的非理性是我们在选择时做出了错误的决定,那么如果将社会中每个人的非理性叠加起来,结果又将如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