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决定小康的,是老乡的关键

决定小康的,是老乡的关键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1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他在讲话中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看到老区一些乡亲尚未摆脱贫困、生活还比较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决定小康的,是老乡的关键

2013年1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率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班子全体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这一深具历史观、大局观的实事求是的讲话,引领了十八大以来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正确方向,带动了一系列战略战术举措出台,确保了全国农民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进程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平等地看待农民、真诚地看重农民、恰如其分地善待农民的情怀,来自于他对“三农”国情深刻了解的经历。

中国医学科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雷平生,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讲述了和习近平一起在梁家河大队插队时令他印象深刻的这样一件事。

那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在大队基建队劳动了。基建队的工作,包括修建淤地坝等农田基本建设,队长叫武玉华,是个典型的陕北男子汉,刚强、能干。那时候,他的婆姨、孩子和他一起都在基建队劳动。他的孩子叫“灵娃”,名字好听,可惜智力上有缺陷,当地话就叫“半憨憨”。

……

我们这些知青到基建队以后,武玉华和灵娃妈都有些担心,生怕灵娃和知青们发生冲突。因为知青都是大城市来的小伙,万一灵娃惹到知青发生冲突,伤了谁都担待不起。尤其是当他们知道习近平是大干部的孩子,就更担心了。当我们来到劳动现场的时候,灵娃妈就紧紧地拉着灵娃,不让他乱说乱动,怕他惹出事来。让武玉华和灵娃妈没想到的是,近平在基建队劳动过程中,一直对灵娃都很和气,不仅没有发生过任何矛盾,而且始终都是笑眯眯地对待这个孩子。

那时候,男知青基本都抽烟,劳动中间休息的时候,近平坐在土坎上卷上一支“大炮”,灵娃经常是上去一把就给抢走了,近平对此从来都一笑置之,对灵娃从没有过疾言厉色。我们知青和基建队老乡把这些事看在眼里,武玉华和灵娃妈对此也非常感动,大概之前还没有谁对他们孩子这么宽容、和蔼。近平这个大干部家的孩子到了基建队,原以为灵娃会惹到他,闹出点事情,闯出点祸来。但没想到,有近平在这儿,灵娃反而不受欺负了,愉快自如多了。

几年以后,近平经群众推荐、组织选派要去北京上大学,临行前与大家告别。武玉华和灵娃妈哭得最伤心。[1]

这件往事中,主要人物是用当地话叫“半憨憨”的灵娃。当年的知青小伙习近平,能跟灵娃相安无事,相处甚好,除了性格因素,更重要的在于他通过农村生活经历,已经有了和农民群众融为一体、以心换心的生命历程。

一个党员干部,只有真切地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真正站稳群众立场。在梁家河农村插队劳动锻炼和学习的经历,是当今作为人民领袖的习近平思想、觉悟、感情的重要出发点。

多年前出版的《知青老照片》一书,曾收录有习近平的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2012年2月,习近平访美期间出席中美农业高层研讨会,在致辞中深情回顾:“我曾在中国西部地区当过7年农民,还当过一村之长,我在中国河北、福建、浙江和上海等省市任职时也都领导或分管过农业工作,对农业、农村、农民很有感情。”

2

2012年12月29日,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背景下,刚担任党的总书记一个多月的习近平从北京出发,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驱车300多公里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阜平是革命老区,是当年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国重点贫困县。

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干部群众十分挂念,在新年元旦前特地来到这里看望。紧凑的行程,20多个小时,往来奔波700多公里,走访了两个贫困村,召开了两场座谈会。

30日一大早,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陪同下,踏着皑皑残雪,来到地处深山的龙泉关镇骆驼湾村。这个村是特困村,村里608口人有428人为贫困人口。他逐一走进困难群众唐荣斌家、唐宗秀家看望,盘腿坐在炕上,同乡亲手拉手,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www.xing528.com)

看到老区一些乡亲尚未摆脱贫困、生活还比较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进一步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坚持苦干实干,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腔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

在村民唐荣斌家,新华社记者看到,屋里一口水缸的盖子上放着一桶食用油,地上是一袋50斤的白面,炕上一床崭新的棉被和一件军大衣格外抢眼。唐荣斌对记者说:“这些都是总书记送给我的。这么大的领导来我们村,这是头一次。”

一台21英寸彩电是唐荣斌家唯一的大家电。他边把电视打开边说:“总书记就是站在这儿,让我打开电视,问我能看几个台,还问我家里的电话能不能打长途。”

让唐荣斌印象最深的是,总书记叮嘱他要把小孙子的教育搞好,说希望在下一代,下一代要过好生活,首先得有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倾注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太行山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大别山区……习近平总书记的不倦足迹,深深印刻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山山水水;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之情,深深温暖着每一名贫困群众的心窝。在脱贫攻坚的每一个阶段,直指难点、把脉开方;在访贫问苦的每一次考察,拿出民生簿、细算脱贫账;在万家团圆的每一个春节,走进贫困群众家中,嘘寒问暖、送上祝福……“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2]“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3]习近平总书记的质朴话语,映照的是人民领袖的赤子之心,展现的是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

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7个专题会议。2015年在延安召开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在贵阳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2016年在银川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2017年在太原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2018年在成都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2019年在重庆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2020年在北京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同时也提出面上的工作要求。每次座谈会前,他都先到贫困地区调研,实地了解情况,听听基层干部群众意见,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召集相关省份负责同志进行工作部署。

据新华社报道,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早从北京出发,乘飞机抵达重庆,再转火车、换汽车,翻过一座座山、爬过一道道梁,一路奔波,来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走进老党员、已脱贫户马培清家,已是下午五六点钟。在马培清家的小院里,村民代表、基层干部、扶贫干部、乡村医生,还有已经摘帽的脱贫户聚在一起,总书记亲切地招呼大家坐下来细细聊:“换了三种交通工具到这里,就是想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我们在奔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扶贫工作做得怎么样。贫困群众脱贫最基本的标准,就是‘两不愁三保障’。”[4]

3

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是书写家国命运的关键期。

这是一诺千金的庄严承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5]……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这是志在消除绝对贫困的攻坚决战:“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截至2020年3月初已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2020年之初在岗91.8万人,带领贫困群众攻堡垒、拔穷根,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这是全党全社会动员的广泛行动:在深度贫困的云南怒江,一支支工作队扎进贫困山村;在贵州大石山区,一家家企业让当地的土特产飞向全国;在贫瘠的西海固,一个个东西扶贫协作项目带来活力……从东北林海到西南边陲,从乌蒙山区到秦巴腹地,一张张军令状直指最难啃的“硬骨头”,攻坚火力更集中,举措更有力。

2020年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这次座谈会是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中西部22个省区市所辖市(地、州、盟)、县(市、区、旗)设分会场。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目的就是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

这是一个光荣的使命,也是一场艰巨的斗争。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