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古代长期的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等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节气知识。2016年11月,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的农耕智慧远远不止于体现在民谣农谚上。作为中国人,如果从小耳濡目染地了解中华农耕文明的点点滴滴智慧,并不觉得有什么神奇,只觉得本该如此而已。而中国农耕历经四千余年,土壤肥沃依旧,能够养活数倍于美国的人口。

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早在商周时代,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就已趋成熟,支撑着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后的汉唐盛世,对匈奴等强悍的北方民族也能实施有效的抵挡和打击。此后,建立在农业文明支撑基础上的中国文化结构却似乎丢失了先祖的智慧与大气,充满了因循和保守思想,社会发展因而在兴旺、衰退、崩溃、重建的周期里循环。

也或许,这一切只是时光老人大智若愚的安排。若非如此,经历了或辉煌,或平淡,或屈辱的历史长河,中华民族何以依然能够拥有传承数千年的语言、文字、典籍、耕作智慧、制度、礼仪、医术等等,成为当今地球上数千年来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国家。而我们的文明是建立在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基础上的。

在古代长期的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等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节气知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已成为小学生必背的传统民谣。其所对应的是中国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是智慧的中国古代老百姓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细心观察,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相邻两个节气约隔15天。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农民要按照二十四节气的变换来安排生活,指导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过程在农民那里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要特别关注自然物候、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和日月星辰的位置移动,农业生产要跟农时、季节对应起来。2016年11月,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农民都会用一些朴实的话语把这种节气与生产的对应关系总结出来,世代流传,这就是中国的农业谚语。如“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过了惊蛰节,春耕无停歇”“六月不热,五谷不结”“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遭了寒露风,收成一场空”“要想多打粮,包谷绿豆种两样”“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等等。这些朴素的民谣农谚反映了深刻的农学规律。

中国的农耕智慧远远不止于体现在民谣农谚上。在农业科学技术理论方面,见于著录的古代中国文献就有近四百种,是世界上保存古代农书最多的国家,《夏小正》《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是代表性著作。其中,《夏小正》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它把天象、物候、农事活动联系在一起,奠定了传统农业生产循环观的思想框架

作为中国人,如果从小耳濡目染地了解中华农耕文明的点点滴滴智慧,并不觉得有什么神奇,只觉得本该如此而已。而一个西方人100多年前对中国农业考察之后,却惊叹东方农耕术更专业更智慧,其出于真诚的赞美之词应可使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那些鄙薄祖先的国人,转回头来以尊敬的心态再好好地端详一下中华传统文化。

1909年,时任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的富兰克林·H.金,携妻子远涉重洋游历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考察了几个东亚国家古老的农耕体系,并对整个游历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反思,写了一本《四千年农夫》的书,这本书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开始了对东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对西方农业发展方式的反思。

由于担任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的职务,他很了解美国在不到百余年时间的垦殖之后,土地似乎已穷尽了地力。而中国农耕历经四千余年,土壤肥沃依旧,能够养活数倍于美国的人口。这使他认定东方农耕术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农业技术,东方农民是勤劳智慧的生物学家。

作为一名具有专业素质的农业旅行家,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几乎每一尺土地都被用来种植作物以提供食物、燃料和织物。每一种可以食用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人类或畜禽的食物。而不能吃或者不能穿的东西则被用作燃料。生物体的排泄物、燃料燃烧之后的灰烬以及破损的布料都回到土里。在处理这些废物之前,人们封装这些废物以免风化,凭借智慧,在1—6个月时间内,将废弃物变成最有效的肥料。事实上,相比其他国家,这些国家的土壤要更深、更肥沃和持久。这些劳动人民认为,多付出一份努力就能多一份回报,雨天和酷暑并不能阻挡或推迟他们劳作。这似乎已经成为一条金科玉律,或者简单地说,是劳动人民的常识[4]

富兰克林·H.金在他的著作中这样评价中国农民:中国人像是整个生态平衡里的一环。这个循环就是人和“土”的循环。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泻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为这个循环的一部分。因而,他总结道:“他们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

应该说,他对中国乃至东亚农业耕作的观察和描述是真实的、细致的,甚至有一些深刻见解。通过他的著作,中国农业思想在近代面向世界做了一次展示,让世界深入了解和认识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成果,并展示了解决世界农业问题的中国思路。

可是,前些年有一些中国学者却看不到或者故意无视我们自己的“财富”与长处,只是一味地以别人的标准来度量我们的发展步伐,欠缺起码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www.xing528.com)

2012年5月中旬,笔者读到一份某中心的研究成果《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这份报告说,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截至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比美国落后约100年。说实话,读了这个新闻,既感到震惊,也感觉反感。不要说我们是5000年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生态农业让西方人都要学习吸收,就说现实中我们以全世界9%的耕地养活20%的人口(当时公认的数据分别是10%和22%),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再说我们也有许多独特的农业成就,如何就能够截然得出中国农业落后100年的结论?于是,笔者以《晚了100年,未必落后100年》为题批驳了这个报告。以下是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

近日,《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指出,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截至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比美国落后约100年。中国农业现代化起步大致时间是1880年左右,比发达国家晚了100年。同时,如果以农业增加值比例、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三项指标计算的话,2008年的中国农业水平与英国相差约150年,与美国相差108年,与韩国差36年,日本和法国是中国的100多倍,巴西都比中国高。

笔者认为,由于农业现代化起步时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差太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经济,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与世界现代农业的确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还十分艰巨,但是否能够用同一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发展相差多少年,恐怕值得商榷。

什么是现代化?可能有多种解释,多个标准。但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解放,是更美好的生活,而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然带有中国国情的独特印记。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经济欠发达、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决定了我们既不可能照搬国外,也不可能一个模式齐步走。先进与落后,集约与粗放,开放与闭塞,甚至幸福与煎熬,往往同时呈现在乡村大地。因此,“落后100年”的判断未必是找准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最佳参照体系。[5]

这篇文章也有非所宜之处,但笔锋直指报告结论的偏颇之处,还是得到了不少的关注。

200余年前,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

戊戌变法失败后,英国人赫德这样评说中国:当这个古老的国家偶尔醒来时,西方人十分震惊,以为这个庞然大物终于要发威了。可是,只见他揉了揉眼睛,抽了一袋烟,喝了两口茶,连打三个哈欠,摊开四肢,闭眼,侧身……又睡着了!

2014年3月,巴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宣告:“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

正如美国那位金部长在111年前所感悟的,中国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基本理念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即使过去180年间,中国经受过列强的无数欺侮,可是当我们打开国门在全球化浪潮中发展起来的时候,我们带给世界的却是更好的发展机遇,而不打算与任何国家为敌。

当然,无论如何,这只醒来的狮子须是自信的,脚踏在祖先耕耘过的每一寸土地上,依然感受得到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浩然之气与文化自信。

为着这样的文化自信,我们需要传承发展提升中华农耕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