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以做好了为标准?

如何以做好了为标准?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做好”则是对工作的一种高标准要求,按这种标准做事,效果更有保证。每个员工都应该以“做好了”为标准,而不应该停留在“做了”的层面,不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为自己留有遗憾。这些差距,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在执行过程中都打了点折扣造成的,要想弥补这种差距,就必须要求我们每个人以“做好了”为标准。

如何以做好了为标准?

一旦工作打折,便会在该厚实的地方不厚实,该坚韧的地方不坚韧,“麻绳”越磨越细就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很多人的工作往往停留在了“说过了”“做过了”的层面,对于是否到位,是否直指结果,却没有更多的考量,这显然不是优秀的员工。

现代职场中,有些人凡事都得过且过,做事不到位,这绝对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存在于广大企业的一个普遍问题。

某班组长在早班检查卫生时,发现窗台上还有明显的灰尘,就询问刚下夜班的职工。这个职工有些惊讶地回答:“卫生我都做了,灰尘多了我也没办法呀!”而在另一个班组的卫生检查中,班组长发现环境卫生很不错,就问当班职工如何做的。这名职工回答说:“头天晚上擦了一遍,早上看落灰了又重新擦了一遍。”

这两名职工打扫卫生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做了”,一个是“做好”。“做了”应该说只是完成了某件事情,完成的效果并不确定。“做好”则是对工作的一种高标准要求,按这种标准做事,效果更有保证。

很多人往往还停留在“做了”的层面。“做了”与“做好”,虽然只一字之差,却有本质区别。“做了”只是走过场甚至是糊弄人,而“做好”却意味着对目标负责、对品质负责。

有不少人只管上班不问贡献,只管接受指令却不顾结果。他们得过且过、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敷衍塞责,将把事情做得“差不多”作为自己的最高准则……做事如果只是重表面工作,那就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做到“根”上,才能够产生出效益,保持这样态度做事的人,才是真正的执行。

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是著名的剧作家,他创作的悲剧《查伊尔》公演后,得到观众很高的评价。

但当时,伏尔泰本人对这一剧作并不十分满意,认为剧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描写,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他拿起笔来一次又一次地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才肯罢休。

经伏尔泰这样精心修改后,剧本确实一次比一次好,但是,演员们却非常厌烦,因为他每修改一次,演员们都要重新按修改本排练一次,这让他们花费许多精力和时间。

为此,出演该剧的主要演员杜孚林气得拒绝和伏尔泰见面,不愿意接受伏尔泰重新修改后的剧本。这可把伏尔泰难住了。他不得不亲自上门把稿子塞进杜孚林住所的信箱里。然而,杜孚林还是不愿看他的修改稿。

有一天,伏尔泰得到一个消息,杜孚林要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友人。于是,他买了一个大馅饼和十二只山鹑,请人送到杜孚林的宴席上。(www.xing528.com)

杜孚林高兴地收下了。在朋友们的热烈掌声中,他叫人把礼物端到餐桌上用刀切开,当在场的人把礼物切开时,所有的客人都大吃一惊,原来每一只山鹑的肚里都塞满了纸。他们将纸展开一看,原来是伏尔泰修改的稿子。

杜孚林哭笑不得,后来,他怒气冲冲地找到伏尔泰,对他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伏尔泰说:“我希望以完美的剧作展示给观众。”

一个人成功与否在于他是不是做什么都力求做到最好。每个员工都应该以“做好了”为标准,而不应该停留在“做了”的层面,不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为自己留有遗憾。

一家企业的老板说,他们公司里新来的会计将精力都放在报表的格式上了,可是报表上的数据与实际发生额相差甚远,这样的工作有何价值可言?这位会计虽然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形式上完成了工作,但实际呢?

东方集团董事长刘永行认为中国的人力资源很“昂贵”,他说:“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其实是非常高的。不要只看我们每个人的薪水很低,我们做事情的效率也比人家低,而每个人低那么一点点,体现在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就是非常大的差距。”

的确如此,员工与员工之间在工作时间上差不了多少,但是,每个人都相差一点点,积累起来,就会形成企业效益之间的巨大差距;每个企业都相差一点点,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国家生产力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在执行过程中都打了点折扣造成的,要想弥补这种差距,就必须要求我们每个人以“做好了”为标准。

要做到执行不打折,就要在做事情前总是会先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在工作中,我做事的出发点是差不多就行了还是要求自己尽量做到完美?

我是否会像艺术家研究艺术品一样,仔细研究工作中的各个细节?

为了把一件事做到尽善尽美,我打算付出哪些努力?

对待这项任务,我是否能做到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如果没有做到,我认为今后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加以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