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台湾艺术发展做贡献

为台湾艺术发展做贡献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期在浙江任教与学习的画家,赴台之后为台湾地区的艺术教育与现代艺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除了朱德群、孙多慈等一度工作于台湾地区,还有一些赴台定居者将全部身心献给了台湾地区的美术事业。[8]傅狷夫潜心创作之余,对台湾地区的美术教育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贡献良多。他是台湾地区抽象绘画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兼重艺术创作与美术教育,开拓了现代主义绘画发展在台湾地区的新局面。

为台湾艺术发展做贡献

早期在浙江任教与学习画家,赴台之后为台湾地区的艺术教育与现代艺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除了朱德群、孙多慈等一度工作于台湾地区,还有一些赴台定居者将全部身心献给了台湾地区的美术事业。

傅狷夫(1910—2007),台湾地区当代著名画家和艺术教育家。祖籍浙江杭州,弱冠入杭州西泠书画社,从王潜楼游,研究山水。抗战开始,避兵入蜀,受业于陈之佛,并历览西南及蜀中诸名胜,作风因以丕变,蹊径独开,奇肆雄伟,清新淡逸,兼而有之。1949年赴台,开始描绘岛上风光,创“点渍法”“裂罅皴”等画法,是开拓台湾地区水墨新境的导师之一。1962年起执教于台湾地区艺术大学达十年之久,培育大量人才,桃李硕硕,教导和影响了一大批台湾地区的年轻画家。[8]傅狷夫潜心创作之余,对台湾地区的美术教育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贡献良多。傅先生品性高尚,虚怀若谷,探索精勤,陶冶众长,在他多年的创作、教学生涯中,一方面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书画技巧,确立了艺术审美的重要基调;一方面以西洋技法入画,注重写实应用,创新求变,真实地表现台湾地区的山石云海,以“云水双绝”写生山水画开台湾地区一代山水画风,人称“傅家山水”,创造了台湾地区画坛的新格局。[9]胡永芳认为,包含傅狷夫在内的1949年直接赴台湾地区的四位大陆画家的共同特点是:“很多作品无论从形式、情感、内容上来看,可说多数与台湾地区毫无关系。依旧是精致文雅,传自正宗的传统笔法,一如自中土移载而来的兰花,以气根悬植于与此地土壤、气候无关的温室蛇木之上,兀自典丽的灿放。”[10]他认为,傅狷夫的作品“原味地保留绵延了文人画传统于台湾地区”,这一评判是正确的。傅狷夫的一生,著作等身,桃李硕硕,将毕生的精力投入书画创作与教学之中,对中国水墨绘画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这里想强调一下,黄君璧、欧豪年更多的是吸收岭南画派的色彩笔墨,溥心畲重视清宫青绿山水的表现,而四人中傅狷夫的书画由于地域与师承关系,最贴近于“浙派”传统,即南宗山水,比较而言,他的作品更加致力于笔墨的表现,这些成就在绘山川树木时尤其明显。早年自湖光山色的杭州走向巴山蜀水的四川,他已经积累了许多独特的生活与创作经验,他的画风也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变化,作品由清新淡然转向雄浑奇丽,说明他一向是以“师造化”为创作准绳的。傅狷夫中年赴台湾地区的海上之行,以及后来的海外之旅,又对他后半生的创作起了深刻的影响。以至最终创造出了较为个性化的海景画,这在台湾地区美术界是一个重大创举。

李仲生(1912—1984),广东韶关仁化县人,出身于书香家庭。李仲生早期偏爱毕加索新古典主义及莱热的机械主义画风。丰子恺的《西洋画派十二讲》《西洋名画巡礼》都为他打开了视野。由于其画风新颖,他的两幅“机械派”风格的作品参加了“决澜社”的第一回展览。1942年应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聘请,他执教于国立艺专西画系,也曾于杭州艺专任教,传播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潮。1945年,李仲生参加重庆现代绘画联展,当时的参展者有林风眠、赵无极、庞熏琴、倪贻德、关良等。1949年,李仲生赴台湾地区,先后在台北、彰化两地的台北第二女中、员林家职学校政治干部学校和彰化女中任教,并曾兼任台湾地区美育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1951年,他与朱德群、赵春翔、林圣扬、刘狮等人举办了“现代绘画联展”,揭开战后台湾地区现代绘画的大幕。同年,在台北开设“秋人画室”,这是他花费心血最多,成就最大的事业。以此为基地,他开始以完全个人化的自由交流手段传道授业,开辟了中国现代绘画的新空间。19世纪60年代,当中国大陆绘画创作向写实主义一边倒的情况下,中国的现代主义绘画能够得以生存,并且在海峡彼岸的台湾地区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与李仲生赴台的际遇分不开的。作为“决澜社”主要成员之一的李仲生没有在大环境下背离现代主义的道路,而是在台湾地区为现代主义绘画找到了寄身之所并不断进行艺术探索。1979年11月,李仲生在台北举行了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个展。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说,李仲生的作品是丰富而多样的,涉及油画、水彩、综合材料多个方面。他是台湾地区抽象绘画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兼重艺术创作与美术教育,开拓了现代主义绘画发展在台湾地区的新局面。(www.xing528.com)

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的席德进(1923—1981)曾被誉为台湾地区“画坛怪杰”,他是林风眠(1900—1991)生前特别喜爱的学生之一。[11]1941年起他在成都技艺专科学校受到留法画家庞薰琴(1906—1985)的启发,从庞氏处接触到马蒂斯(Matisse)、毕加索(Picasso)等人作品,大大开拓了艺术境界。接着他转至重庆沙坪坝国立艺专就读,受教于林风眠,并与赵无极、朱德群诸画家多有往来,令其追求艺术的心志更加真切而坚定。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艺专迁回杭州西湖之畔,席德进随之离开四川远赴杭州,此次离乡令他从此不再有机会回家[12]在长达10多年的战乱中,席德进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曲曲折折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948年暑假,25岁的席德进在杭州国立艺专毕业,他艺专的同班同学吴学让将他介绍到了台湾地区,任教于台湾省立嘉义中学。南台湾地区大自然的神秘深深地打动了年轻画家的心,从火红的凤凰花到呼啸响起的台风,再到旧街上错落杂陈的景象,在他的眼里都成了“生命最直率的表白”。而中学生们热情邀请他赴各地新春家宴,又令其足迹深入台湾地区的日常角落。艺专同窗木心伴其写生画画,也让他回想杭州西湖边无忧无虑的日子。1952年他辞去教职,北上与同学何明绩、廖未林等绘制邮票图案、插画维生,专注于绘画创作。1953年他首次与廖未林举办绘画作品联展,1957年在台北举行了首次个展,油画作品《卖鹅者》成功描绘出台湾地区的淳朴乡下人,被选送第四届巴西圣保罗国际双年展。以后他的作品又多次入选该双年展。1962年起席德进赴美国美考察,后寓居巴黎并在欧洲诸国举办画展。1966年席德进返台,开始关注建筑民间艺术,他几乎走遍台湾地区所有城镇的古迹之地,以文字与图像记录了保护中华传统遗存的理想,他一边勤练碑帖书法,一边连续创作以古建筑为题材的水彩画。1969年至1976年,先后执教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淡江大学建筑系。他一生举办过一系列个人画展,并多次出版画册,获得过“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中山文艺创作奖”等奖项。1981年,59岁的席德进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了生前最后一次展览。此年8月3日凌晨15分病逝,安葬于大度山花园公墓。席德进艺术成就十分广泛,包括水彩画、油画、素描、民间艺术及传统建筑之研究等。他的绘画风格多变,具凡抽象、普普、欧普及硬边等风格均在其绘画历程中出现。其多样的创作中,笔者认为表现台湾地区自然山川之美的水彩与水墨绘画是席德进一生最高的艺术成就。他将台湾地区大地之美融入传统中国水墨画美学,调和水彩画技巧,开创了具有“中国风”的水彩绘画新貌。[13]更重要的是,从其绘画的理念与对象、表现技巧探讨,其作品可称为台湾地区“乡土艺术”的典型代表。“他以外省移民的身份,经历了西方现代艺术,在1966年回到台湾地区,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发觉中国传统文化在迅速都市化过程中不断消逝,因而极力推动文物资产保存与维护,可说是70年代乡土运动的先驱,其影响不仅止于美术界,更扩及了建筑界。”[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