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攻坚克难,助力脱贫:利州区交通运输局帮扶左家村摘帽纪实

攻坚克难,助力脱贫:利州区交通运输局帮扶左家村摘帽纪实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交通运输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始终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全村民生“一号工程”和“头等大事”来抓,成效显著。精准派人到村,区委选派区交通运输局作为左家村定点帮扶单位,选派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易尚炯同志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精准脱贫实效,左家村2016年底已脱贫摘帽,通过省级验收。三是提升脱贫奔康能力。

攻坚克难,助力脱贫:利州区交通运输局帮扶左家村摘帽纪实

仲夏六月,骄阳炙烤着大地。笔者在左家村村支书廖可国的陪同下,行走于农忙时节的左家村,被扑面而来的美景深深地吸住眼球:坡上沟壑,处处佳木繁荫,路边垄上,丛丛野花怒放,整洁的农家小院,房前屋后的挑子、李子、批杷等水果缀满枝头,沉甸甸地压弯树梢,盘旋的通村公路、入户路四通八达、密如蛛网,像条条玉带系着美丽的小山村,麦香还残留在收割后的土地上,部分水田绿茵茵的秧苗放着耀眼的油光,三三两两的农夫农妇在田间地头忙碌地进行夏收夏种,全村上下形成了一片井然有序的农忙景象。

区委书记刘襄渝为贫困户送去过冬物资

左家村位于宝轮镇东北部,距离宝轮城区10 余公里。辖区面积4.33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 余米,总耕地面积900 亩,其中旱地600 亩,水田300 亩;林地面积5600 亩,退耕还林面积346.9 亩。全村辖3 个小组199 户735人,其中党员25人、残疾人26人、低保户25 户、五保户5人,60% 以上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谋生,其人均耕地不足1 亩,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400 元,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

自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左家村在区交通运输局的定点帮扶下,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全村人民感恩奋进,砥砺前行,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勤劳致富的实干,撕裂粘在自己身上的“贫穷”、“落后”标签,书写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华美篇章。

精准发力攻坚,定向纵深突破。左家村是宝轮镇仅有的几个高山村之一,基础条件差,经济底子薄,产业发展滞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左家村始终遵循“党建工作引领、精准扶贫总揽、美丽乡村统筹、精神文明配合、法治建设保障”的工作理念,聚焦短板,寻医问药,靶向治疗,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截至目前,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20.9% 降至今日的2.2%,贫困人口仅余4 户16人。全村按照区委“三年脱贫摘帽、两年巩固提升、一年全面小康”要求,在“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基础上,横向拓展、纵深掘进、高度攀升,既要脱贫摘帽,又要全面小康。

区委办主任向坤道检查指导左家村扶贫工作

党组书记、局长刘映勇慰问贫困户

驻村工作队现场研究桃花湾产业发展(www.xing528.com)

攻克发展短板,精准靶向施策。区交通运输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始终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全村民生“一号工程”和“头等大事”来抓,成效显著。一是全面落实“六个精准”。精准扶持对象,按照国家和省定标准,反复开展“回头看”工作,再调查、再识别,最终锁定全村41 户129人为建卡贫困人口。精准项目安排,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两年来,该村共实施了村组道路改扩建、危旧房改造等10 余个项目。精准资金使用,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和规定使用资金,没有发生违规使用资金现象。精准措施到户,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制定个性化脱贫规划和实施方案,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家有技能、户户有产业,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精准派人到村,区委选派区交通运输局作为左家村定点帮扶单位,选派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易尚炯同志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精准脱贫实效,左家村2016年底已脱贫摘帽,通过省级验收。二是夯实脱贫根基。投资1077万元,加宽村级公路14.7 公里、建成民生路(组道、入户路)11.5 公里。筹集资金45 万元,完成村级阵地改造、便民服务中心装修、购买实用书籍1500 余册、完成村卫生室装修,配备到位1名乡村医生。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使用,完成标准沼气池50 口。建成人畜安全饮水供水点,全村人畜饮水安全得到保障。三是提升脱贫奔康能力。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引导农户发展有能力经营、市场行情好、增收见效快、“长中短”相结合的产业项目。种植生姜20 亩,养殖羊400 余只,土鸡3000 余只。新增种植桃树60 余亩、李子树30 余亩、冬梨15 余亩。强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方面通过村集体资产租赁产生集体经济。另一方面,今年5月成立了广元市众禾种养殖专业合作,通过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进行统购统销,目前已与广元市康泰农林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部分购销合同。

在村子的深处,单家独户的山湾里,笔者见到32 岁的杨正平。他听力、说话均有障碍,属三级残疾人,其父杨国明患肝癌,住院治疗花费24 万元(已于2015年病逝),全家债台高筑,因为家贫,难以为继,妻子2011年留下不满2 岁幼女,与他离婚,外出打工谋生,这对“苦命鸟”大难临头就各自飞了。自2014年精准扶贫以来,利州区交通运输局陈智勇、樊中贵、刘映勇等3 位局长先后接力结对帮扶,帮他们出主意、想良策、定项目、出资金,对残疾人杨正平扶智(志)扶能,帮助杨正平发展家庭种、养殖业,并成为村里科技示范户。目前,杨正平利用全家7 亩责任田地,种植小麦水稻玉米土豆、红苕、蔬菜、豇豆、番茄、姜蒜,同时,代种村民搁荒土地15 亩,散养土鸡150 只,羊150 只,黄牛16条,全家3 口之家(母亲和女儿),连续两年实现人均收入10000 元以上,成为全村脱贫能手和致富标兵,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杨正平对笔者说:“下一步,他打算淘汰经济附加值不高的黑山羊和大耳羊,引进优质南江黄羊,准备养羊200 只以上,黄牛32 条,土鸡500 只,生猪2 头,同时代耕别人撂荒土地10 余亩,种草、玉米和黄豆喂牛羊,力争在3 至5年内还清全部外债。老实说,我能有今天的光景,全靠党和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全仗3 位局长的结对帮扶和村干部鼎力支持,我真诚地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一切关心、支持我发展种养殖业的好心人,是他们让我们这个快要家破人亡、已揭不开锅,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困户家庭过上了有尊严的好日子!“,激动的杨正平如是说道,其真心实意已让他有些语无伦次了!杨正平家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精神的愉悦,只是左家村贫困户的缩影而已。

聚焦脱贫指标,确保脱贫摘帽。贫困户指标达标情况方面。我们坚持将脱贫户脱贫作为的重中之重,坚决做到一户不落、一个不剩。一是实现不愁吃、不愁穿目标。通过产业增收和救助保障等各项政策,建卡贫困群众生活均有保障。二是实现“三保障”目标。通过建设村级标准卫生室,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就诊,基本医疗得到保障;通过实施教育扶贫,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基本教育得到保障;通过实施危旧房改造等项目,脱贫户住房安全得到了保障。三是“三有”目标全部实现。通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供电设施落后、供电能力不足等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通过帮扶部门、帮扶干部的帮助和贫困户自身努力,脱贫户家家都有了电视。同时算好增收账。通过经常性深入贫困群众,同贫困群众一起算好增收致富账,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全部超过3100 元。贫困村指标达标情况方面。按照贫困村脱贫标准,目前该村各项指标全面或超额完成。截至目前,左家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2.2%。“五有”方面。村集体经济每投入100元人均收入6 元标准;通村硬化路已达标;卫生室业务用户面积60 平方米,并配备了1 名乡村医生,能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已建成村文化室、广播室、图书室等,并配置了相应的设备、器材;全村都实现了通信网络全覆盖。

党员贫困户杨洪方,今年73 岁,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老伴在宝轮镇当保姆,儿子患视网膜炎,视力不好,迫于生计也外出打工,因为家庭贫穷,媳妇1989 外出打工至今不回家,形成了实事上离婚状态,孙子(大一休学)去黑龙江当公安消防兵,全家人披星戴月的劳作,怎么也吃不饱、穿不暖,长期受贫困的煎熬、苦不堪言、度日如年。自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山村,交通运输局干部王蓉走进了这个贫困家庭,结对帮扶。王蓉每月来杨洪方一次,访贫问苦,问需于民,帮他发展生产。王蓉平时买点水果、点心等物品,节假日送上大米、油、衣物、被子和慰问金,并帮他家改厨改厕、修入户路、接自来水等,极大地改善杨洪方生产生活条件,眼疾儿子纳入低保,孙子上大学时,每年政府教育求助1500 元,使老人一家温暖如春。目前,交通运输局免费给杨洪方提供李子树苗60 株、核桃树苗40 根,种植面积达2亩,由区农业局技术员上门指导栽种、嫁接、管护,同时,帮助他种植小麦、玉米、油菜、土豆、红苕、花生等农作物3 亩,去年杨洪方全家人均纯收入达到3700 元,实现脱贫目标,摘除贫困户的帽子,过上了舒心的日子。

陪同笔者采访的村支部书记廖可国兴奋地说道:“下一步,我村将继续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和区交通运输局的大力关心支持下,立足村情实际,聚焦发展短板,狠抓薄弱环节,花大心思、下大力气,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一是全力以赴完成目标。全面完成全村4 户16人减贫任务。二是全力以赴狠抓重点。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工作短板,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危旧房改造、软件资料和群众满意度等重点工作,全面实施房前屋后庭园化、村落民居整洁化、产业发展特色化、公共服务体系化、基层治理法治化、新风培育常态化等脱贫奔康“六化”行动,切实改善发展面貌。三是全力以赴创新实践。坚持创新实践、跳起摸高,汇聚社会扶贫、定点扶贫、对口帮扶等各方面力量,结合山区村实际,加快发展本土特色产业,打造左家特色自主品牌,实现脱贫攻坚既过关又过硬,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脱贫奔康,争当标杆,奋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一组,二组乡村道路改造前、改造后对比

帮扶干部义务帮老百姓做农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