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祁连山的生态保护现状及问题

甘肃祁连山的生态保护现状及问题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9月环境保护部针对祁连山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公开约谈。在中央、甘肃省政府有关部门督促下,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依然存在,情况没有明显改善,约谈时提到的问题,很多没有落实,有些违规的项目依然在运行。

甘肃祁连山的生态保护现状及问题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境内祁连山北坡中、东段,地跨武威金昌张掖三市的凉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古浪、永昌、甘州、山丹、民乐、肃南裕固族自治县8县区。其地理位置位于东经97°23′34″~103°45′49″,北纬36°29′57″~39°43′39″,保护区总面积265.3×104hm3(图5),约占甘肃省总土地面积的6%。功能区划分为核心区50.41×104hm3,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人迹罕至,还有冰川、雪山、高寒草甸、高寒湿地、原始森林等水源涵养功能突出的典型生态系统;缓冲区38.74×104hm3,分布于核心区外围;实验区109.57×104hm3,是在核心区、缓冲区外围地带森林集中分布区;外围保护地带66.6×104hm3

图5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示意图

祁连山保护区远离海洋,镶嵌分布于干旱荒漠、半荒漠、草地、沙漠和盐碱荒地景观之中,具有典型的大陆性高寒半湿润山地气候特征,东部湿度大、降水多,西部气候干燥、降水少,年均降水量300~700mm,是一座天然“高山水塔”。大雪山老虎沟12号冰川最大,长10km,面积21.45km2,走廊南山、疏勒南山和党河南山的冰川最多,疏勒南山、土尔根达坂和走廊南山的冰川规模最大。祁连山区的植被随海拔升高呈现垂直分布,森林主要分布于海拔2300~3300m的阴坡、半阴坡,常以带状或块状与草原沼泽、水域等交错分布,构成山地复合生态系统。主要森林类型为青海云杉林,还分布有大面积的灌木林和少量的祁连圆柏、桦木、山杨林等。湿地主要有高山沼泽化草甸、高山沼泽化灌丛草甸、河流、水库等。草原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土壤类型有灰钙土、山地栗钙土、山地灰褐土、高山灌丛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等。

祁连山对于构筑我国西北内陆生态安全屏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重要水源产流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全球环境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导致祁连山冰川萎缩、雪线上升、天然植被退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重、出山径流量减少等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祁连山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甘肃省人大颁布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森林砍伐、盗伐和小水电无序开发的局面开始逐步扭转。紧接着2000—2010年和2011—2020年,祁连山保护区连续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一期和二期工程,通过人工种植加强森林保育,祁连山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逐步得到恢复。

国家持续关注祁连山的生态保护,2012年1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2012—2020)》,涉及甘肃省(祁连山北坡)和青海省(祁连山南坡)两省23个县(市、区、场、行委),总面积159468.8km2,其中北坡(甘肃省)11个县(区、场)80个乡镇及山丹马场(图6),面积96343.6km2;南坡10个县60个乡镇及大通牛场,面积63125.2km2。该项目主要通过林地、草地、湿地、水土保持、冰川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科技支撑七项内容的建设,加强祁连山区的生态保护与治理,维护该区生态系统的稳定。针对祁连山生态保护区中存在的问题,2014年国家又对祁连山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图进行了重新调整(图7),调整后的功能区划图中,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面积均有大幅度的增加,并且另外划定了66.6万公顷的外围保护地带,即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范围扩大了,再一次明确强调了祁连山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图6 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甘肃段11个县的位置示意图

图7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示意图

2015年3月、5月和6月,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和西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分别对祁连山保护区进行了遥感监测与实地核查,发现该保护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和水电设施建设活动明显,旅游设施未批先建,生态环境局部有恶化趋势。2015年9月环境保护部针对祁连山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公开约谈。在中央、甘肃省政府有关部门督促下,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依然存在,情况没有明显改善,约谈时提到的问题,很多没有落实,有些违规的项目依然在运行。

对于祁连山持续性生态修复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做出批示,要求抓紧整改,2016年11月30日至12月30日,中央第七环保督察组发现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依然严重,仍有72处生产设施未按要求清理到位。对此,2017年7月20日中办、国办针对祁连山违法违规开矿、水电设施违建、偷排偷放、整改不力等生态环境破坏的突出问题,对外公布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通报》(以下称《通报》),要求全面整改落实,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将祁连山生态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为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委指导和支持下,甘肃省把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2017年7月25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通过系统摸排梳理祁连山保护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逐个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努力做好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筑牢生态屏障和提升区域生态文明水平。(www.xing528.com)

1.大规模的人为破坏和污染已经停止。1988年祁连山保护区划设后,无序开发局面得到逐步扭转,2014年经过新一轮的保护区规划调整,探采矿、小水电全面停批,矿山企业逐步退出,据张掖地方政府提供的数据,保护区范围内的探采矿项目从高峰时的770家减少到现在的19家,这仅存的19家因矿权未到期而没有退出,但也全部处于停产停工状态。保护区范围内2800万亩草场已有1570万亩实施了封禁,核心区、缓冲区内的农牧民从18000多人减少到2000多人,大规模掠夺式开发基本停止。

2.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经过祁连山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2001—2010年)的建设和目前正在实施的二期工程(2011—2020年),祁连山保护区现有的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4.8%、26.9%、54.3%,森林覆盖率增长了1.3%,特别是以涵养水源功能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根据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的监测数据分析,其森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营养物质积累等各项生态功能价值总和为192.81亿元,是直接经济价值的25倍,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价值最高72.37亿元。由于生态环境改善,来水增加,加上有效节水措施的实施,自2000年以来16年间黑河已向额济纳旗输水169.74×108m3,使干涸多年的居延海恢复了40km2的水域,显著改善了下游生态环境。

3.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2003—2007年,对生活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农牧民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耗资1亿元,已有2.4万人迁出保护区,有效缓解了保护区内的生态压力,极大地改善了保护区的社会环境,此项工作还正在进行。

4.初步架构了保护区安全的社会环境。通过国家工程项目建设,促进护林防火、林政稽查、森林公安、有害生物防治体系的建设以及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等活动,保持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森林火灾的纪录;林政、治安案件的发案率大幅下降,涉案人大幅下降,涉案损失林木、动物及经济损失大幅下降,查处率大幅上升,初步架构了保护区安全的社会环境。

1.长期过度开发致使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祁连山区是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中一个以森林为主体的复合型生态系统,森林、灌丛与草地等景观在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文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呈现斑块镶嵌分布格局。森林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直接导致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功能逐渐减退。随着祁连山保护区的建立、“天保工程”的实施和针对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大量人为破坏活动基本停止,人工林的面积持续增加,自然林得到了有效保护,但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极其缓慢,历史时期人类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非目前的保护与修复能够消除。

2.冰川退缩,储量减少,水资源紧缺。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中国特别是西北干旱区的很多冰川、冻土区出现了大规模消退现象,祁连山区也不例外。两次冰川编目统计资料对比表明,祁连山发育冰川由2859条减少为2693条,冰川总面积也由1972.5km2减少为1597.8km2,并且冰川末端后退态势持续加速,1957—1976年,以年均5.3m的速度退缩,1993—2005年,以年均7.8m退缩,2005—2012年,年均退缩达15.9m,退缩速度明显加快。自2007—2012年的短短五年间,冰川向后退缩了80m,致使近10年来祁连山冰川面积减少了36km2,尤其是最大的山谷冰川老虎沟12号冰川。可见,河西走廊地区潜伏着巨大的水资源危机,这将直接威胁到河西地区的生存与发展,致使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失去环境资源支撑而落空,下游的生态环境亦不可避免地会遭到破坏,进而直接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问题加剧。祁连山保护区草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7.2%,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和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大作用和价值。天祝藏族自治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均为畜牧业大县,两县总人口占保护区人口84.95%,其总面积所占保护区面积87.37%。这两个县的大部分草场位于保护区内,为提升生活水平,这两个县长期以来大力发展畜牧业,其牲畜量迅速增加,使得保护区牧区草场经常处于超载状态。其中天祝县草地理论畜牧量为90万羊单位,1983年其实际畜牧量就已达到94.65万羊单位,超载5.17%,草地退化迹象已出现,直至2010年该县实际储蓄量达154.1万羊单位,超载71.22%,草地退化达58.76%,退化面积比1983年增加了395.69%,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是1983年的24.63倍和8.08倍。同时肃南县的数据资料显示,该县在祁连山保护区境内仍有2万多牧民,饲养大小牲畜90多万头,超载放牧严重,致使全县退化草地达到120.9×104hm3,占可利用面积的85%。在导致草地退化的同时,过牧也创造出鼠类的侵入条件,因此加重了退化程度。

4.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祁连山区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由于人为活动频繁,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滥捕乱猎,致使野生动植物数量明显减少,活动范围逐步缩小,有些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状态。雪豹、野牦牛、马鹿、马麝、猎隼等珍稀动物种群数量、冬虫夏草黄芪党参、雪莲、红景天等植物资源储量明显减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