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贫富并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必然结果

贫富并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必然结果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只能分割到自己所创造的劳动力价值,而资本作为物化社会关系力量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决定性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各种资本力量尽自己的市场权力最大限度地攫取剩余价值,并把剩余价值最大限度地资本化,一方面是资本的无限积累,另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劳动者摆脱不了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命运,社会出现贫富并存的现象。

贫富并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放弃宗教批判和政治批判转向对现实生活批判,深入到物质生产领域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开始,他就敏锐地捕捉到“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尖锐对立。资本和劳动对立在分配结果上必然表现为一方面巨大社会财富集聚在少数人手中;另一方面无产者变得更贫穷。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大量的对比句,有力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现实。“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30〕于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31〕。在劳动条件与工人相分离的情况下,“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的奴隶”〔32〕。异化劳动使得工人“他在自己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33〕。异化劳动导致财富的异化,劳动不是自觉自愿的活动,却成为工人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生存的手段。

人们处在资本的统治之下,陷入贫困积累的泥沼。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分配制度进行了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产生贫穷,这一切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由于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只能分割到自己所创造的劳动力价值,而资本作为物化社会关系力量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决定性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各种资本力量尽自己的市场权力最大限度地攫取剩余价值,并把剩余价值最大限度地资本化,一方面是资本的无限积累,另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劳动者摆脱不了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命运,社会出现贫富并存的现象。如何才能转变贫富巨大悬殊的社会现状呢?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就是劳动的解放,它要求对私有财产的资产阶级性质进行扬弃,也就是扬弃私有制世界产生的生活条件。“如果它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如果它不消灭集中表现在它本身处境中的现代社会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34〕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分配关系是以个人财产私有制为前提,它是致使工人贫穷的真正原因。只有扬弃私有制,才能达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扬弃私有制并不是意味着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含有忌妒和平均主义欲望”的粗陋共产主义并不是真正反对私有财产的运动。“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35〕在马克思那里,“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36〕。(www.xing528.com)

如前所述,分配不是独立于生产之外的单纯的剩余产品分配。分配不仅仅包括产品的分配,还囊括劳动资料以及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剩余产品的分配不过是这些生产条件分配的必然结果。既然异化分配由异化生产引起,那么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就等于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对非人生产条件的扬弃。只有这样的社会才能创造出“全部丰富性”的人,具有“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