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劳动价值论到信用价值论:一场思想的转变

从劳动价值论到信用价值论:一场思想的转变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富发生的动力机制已从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向“信用价值论”转换,从“经济理性”向“财富幻象”转换。从斯密开始,大多数经济学家们对人们投资行为的分析大多基于成本收益分析,而成本收益分析的合理内核就在于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4〕很明显,新的投资动力机制从根本上回避了劳动价值论公理,价值量的产生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毫无关联,人人都患上投机性金融妄想症。

从劳动价值论到信用价值论:一场思想的转变

当下人们创造财富的动力机制发生了时代的转型。财富发生的动力机制已从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向“信用价值论”转换,从“经济理性”向“财富幻象”转换。投资原动力的转型意味着人们传统的财富本体论、财富发展观等被彻底颠覆,这与财富的社会形式历史流转深度勾连。财富社会存在形式折射出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人类生存境遇,对投资原动力转型的解密实质是对当代历史经济发展状况的澄明以及当代人类生存境遇的精神现象学解读,它再次证明马克思财富经济哲学思想的当代生命力,同时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向提供重要思考理路。

“经济理性”范式的提出始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它至少内含三个核心思想:“经济人”具有自利性,通过成本—收益比较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并采取最优选择,实现净收益的最大化目标。尤其在一定成本和收益比较基础上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理解被看作“严格经济理性”,它也是任何理性投资行为在决策之前的必要思维程式。从斯密开始,大多数经济学家们对人们投资行为的分析大多基于成本收益分析,而成本收益分析的合理内核就在于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应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建立在成本收益分析法基础上的经济理性范畴是人们理性经济活动固守的法则,它也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占主导地位的理论研究范式。(www.xing528.com)

众所周知,资本生产的目的是无限度地获取抽象财富,它不同于古代社会单纯追求使用价值的物态形式财富。伴随财富社会形式的流变,财富从物质实体形态向货币形态,再向幻化形态转变。金银货币及其衍生物的纸币电子货币等逐渐让位于信用货币,财富的形式越来越与财富的物质内容相背离。“财富的社会形式,作为一种物品而存在于财富之外,形式的运动大大突破了物质内容的限制,形式对质料的无度超越,除了赋予质料的相对价值外,形式的主观性大大突破了财富运动的物质内涵与外延。”〔3〕这种无度的超越、突破无疑为意向性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充足的运作空间,个人疯狂逐利的精神冲动慢慢倾向于作为心中神物的“想象的财富”。一种基于信用制度之上的财富创造机制出现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投资动力机制也应运而生。至于财富幻象的成因,主观路径依赖固然逃脱不了干系,它最终还是出于一个人对其获取货币的能力和对自己总资产的预期,反映出人们对未来波动性预期收入的过高估计。〔4〕很明显,新的投资动力机制从根本上回避了劳动价值论公理,价值量的产生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毫无关联,人人都患上投机性金融妄想症。斯密以来所坚守的经济理性原则瞬间瓦解,人们的投资动机源自对“财富梦”的编织和幻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