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论分析:农转非家庭金融需求及信用风险

理论分析:农转非家庭金融需求及信用风险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转移人口群体以家庭为经济单位进入金融市场,因此在消费信贷和财富管理双方面的金融需求更加多样化;同时这一群体具有充分的稳定性和维护金融信用的动机,融资的道德风险较农民工更低,长期合作的可行性较高。研究将以消费信用贷款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理论分析:农转非家庭金融需求及信用风险

银行金融是城市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低门槛的基础性金融服务。早期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特色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农民工银行卡,农民工在务工地使用银联卡存入现金,在家乡就近的农村信用社县及县以下网点柜台提取现金(袁道强,2008),对当时的农村金融改革而言,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金融创新举措。然而,以农民工银行卡为载体的农民工特色金融服务诞生于特殊的金融环境之下:其一,当时仅有少数农村信用社推出银行卡服务;其二,推出银行卡服务的农村信用社中仅有少数接入银联体系;其三,中国邮政的绿卡并未提供相应的特色金融服务。随着农民工银行卡的推出和发展,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最先获得改革红利,借助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对接需求,迅速完善和升级软硬件,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时至今日,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能够办理接入银联体系的银行卡,持有者可以跨行异地存取款并在装有POS机的商家刷卡消费,农民工银行卡所表现出的特色金融服务优势已经完全消失。以中信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外资银行纷纷推出跨行异地取款免收手续费的价格优惠,农民工银行卡在服务价格上反居劣势,早期积累的农民工客户资源难以维系。

已有文献显示,针对农民工群体的金融研究集中在对“两少一高”困境的阐述,即金融普及少、金融产品少、融资门槛高;但随着近年来以农民工为目标客户的银行金融产品服务、宣传教育、价格优惠不断推出,农民工与银行金融的紧密结合并未如预期出现。究其原因有四个重要方面:第一,高估了农民工群体的消费金融需求。与农业转移人口不同,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取得的收入会寄回家中,用于农村家庭消费,这一群体在城市中的消费金融需求是非常有限的,普通储蓄卡就完全能够满足农民工在存款、转账、消费等方面的使用要求,而银行推出的农民工超短期小额信用产品并不会对其消费需求产生刺激。第二,低估了农民工的金融素养。近年来一些银行机构仍试图以农民工银行卡为营销噱头,仅仅在名称上体现出农民工特色,在价格、服务等方面并没有契合农民工金融需求,因此并未获得农民工群体的认可。第三,侧重于企业社会责任产品。从目前针对农民工的金融产品看,银行热衷于推出和维护农民工自营创业、困难帮扶等体现金融企业社会责任的产品,而针对普通农民工的信贷项目尚未出现。第四,忽略了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第三方平台提供了较为完整、高效的跨行跨区域金融服务方案,更推出了以软信息为主要指标的信贷服务体系,对接互联网消费平台,基本满足农民工的各类金融需求,更切断了银行机构以价格优惠为主要营销策略的农民工金融发展路径。不难看出,农民工对金融产品服务的低要求和银行打造细分市场的高成本之间存在较大矛盾,而以农业转移人口为目标客户则能够有效消除这一矛盾。(www.xing528.com)

农业转移人口群体以家庭为经济单位进入金融市场,因此在消费信贷财富管理双方面的金融需求更加多样化;同时这一群体具有充分的稳定性和维护金融信用的动机,融资的道德风险较农民工更低,长期合作的可行性较高。然而,纵观全国银行机构,无一将农业转移人口作为特殊的营销对象进行产品细分,除了国家政策口径等外部因素,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当前的风险控制管理模式下银行缺乏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产品服务细分和创新的原动力。研究将以消费信用贷款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