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效管理水资源需求的工具方案

有效管理水资源需求的工具方案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控制用水需求的主要行政措施有计划、限制、定额和用水许可等方法,即:水利部门或地方政府对全国或地区的水资源需求进行规划;采取强制性措施,限制高耗水企业的发展,加强用水许可和排水许可的管理;以用水定额作指标,对用水户进行限额用水,超量用水采用罚款或加价收费等措施加强管理;当需水量超过供水量,尤其是在干旱年份或季节,可通过在某一时期禁止某种用水,以减少用水量。

有效管理水资源需求的工具方案

(一)需求管理手段分类

需求管理手段,与一般人地系统的调控手段类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贾绍凤,1997)

1.按调控手段作用的环节分类

图17-2 生产调控类型图示(贾绍凤,1997)

说明:
(1)图中的生产方程是一般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G=AKαL(1-α)的扩展。
(2)其中G为产出;K为资本;L为劳动力数量;A为常量,其物理意义被解释为全要素劳动生产率
(3)投入要素中增加了资源投入项R。
(4)A被分解成制度因子C1和技术因子C2
(5)C3、C4、C5为参数,其物理意义为产出随单项投入增加的弹性系数。

按照调控手段的作用环节,调控手段可分为对生产要素配置方案的调控、对生产过程技术参数的调控和对生产过程的制度效率的调控,简称为资源配置调控、技术参数调控和制度效率调控,见图17-2。资源配置调控是在一定的技术参数条件下通过规划等手段优化人力、资源、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也就是改变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方程的资源投入变量的大小,在有限的生产要素条件下,获得最高的整体效益;技术参数调控即通过技术创新,改变各种生产过程和与之相应的生产方程的技术参数,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同样能达到在有限的生产要素条件下获得更高的效益的目的;制度效率调控是通过规范和观念的改变,提高人的生产积极性,达到在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和技术水平下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制度因子在生产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通过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生产技术水平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说明制度创新、选择适宜的经营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2.根据调控者是否直接拥有和动用生产要素来分类

根据调控者是否直接动用生产要素,可把调控者调控生产要素配置方案的手段分为直接投资法和非直接投资法。类似于计划经济调控法和市场经济调控法的区分,直接投资法是指调控者直接动用自己掌握的资本进行投资,以改变人地系统的状态、达到预想的目的。非直接投资法即调控者不直接参与投资,而是采用法规、政策、协商等方法,引导其他行为者的投资行为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3.根据影响行为者的方式来分类

影响行为者的方式有以下几种(Bergh,C.J.M.van den,1996):①改变行为者决策时可供选择的方案,例如通过法律、政策规定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②改变可选方案的成本—效益比率,例如对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税率,以引导投资者向调控者希望的产业和地区投资;③改变行为者对方案的有关方面的感觉和偏好,例如通过环境教育和宣传,使人们有更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就可以促使人们偏好有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而反感破坏环境的行为。

4.根据行使调控手段的权威来源进行分类

根据行使调控手段的权威来源,可把调控手段分为:①法律手段,其权威来自立法和司法机关,立法机关规定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司法机关则负责审定人或法人的行为是否违法;②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计划、行政奖罚、政策条例等手段,其实施依赖于行政机关的权威;③宣传、教育手段,利用宣传、教育部门的道义权威来发挥作用。

按照以上调控手段的权威来源的分类,经济手段应属于混合性手段,其权威既可来自于法律机关(颁布经济法规)又可来自于行政机关(经济行政机关制订经济政策)。

5.根据调控手段对调控对象作用的性质分类

根据调控手段对调控对象作用的性质,可把调控手段分为强制性的(如法律和部分指令性行政手段)、利益诱导性的(如经济手段)和说服教育性的(如教育宣传手段)调控手段。

(二)主要管理工具

1.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政府机关利用行政措施,限制或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而达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目的。控制用水需求的主要行政措施有计划、限制、定额和用水许可等方法,即:水利部门或地方政府对全国或地区的水资源需求进行规划;采取强制性措施,限制高耗水企业的发展,加强用水许可和排水许可的管理;以用水定额作指标,对用水户进行限额用水,超量用水采用罚款或加价收费等措施加强管理;当需水量超过供水量,尤其是在干旱年份或季节,可通过在某一时期禁止某种用水,以减少用水量。(王亚红,2002)

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额是进行用水管理的有效手段(张士锋等,2002)。健全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能有效抑制低效用水和水污染严重的用水需求,建立起鼓励节水减污、高效用水的激励机制(甘泓等,2002)。封晨辉等(2002)对用水定额的制定方法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农业灌溉定额制定,要以田间试验成果和调查资料为主要依据,分区分析计算典型作物在各种可能灌水组合条件下的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主要采用计算时段水量平衡法;制定工业用水定额,首先对收集、调查和水平衡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采取不同的方法制定,一般采用经验法、统计分析法、类比法、技术测定和理论计算法等;城镇生活用水定额调查一般采用普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城市生活用水典型调查要对不同的类别,分别选几个能够代表当地用水水平的用水单位进行典型调查,并搜集自来水公司或自来水厂的资料,制定方法以统计分析为主。

行政手段管理水资源的优点是手法简单,通过行政命令对水资源进行强制配置和管理,往往能在短期内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能够纠正市场配置的不公平性和经济的外部效应。但是由于它带有强制色彩和主观意识,因此难免违背水资源的市场配置规律,所以行政手段只宜作为辅助和补充手段,不能替代市场对水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

2.经济措施

经济措施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直接和根本动力。提高水资源价格或将水资源拍卖给更有竞争力的投资者,是鼓励将水资源重新分配到更高效益用途和开展水资源保护的最为直接的措施;进行用水的奖惩,可以有效地诱导和约束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基于废水排放量的污染收费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成本的一种间接方式,对于大的水资源使用者来说,它具有与水价、水费等相同的功效。(贾绍凤,2001)(www.xing528.com)

水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应该有价格。通过灵敏的水资源价格变动,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使水资源的价格与价值相匹配,真正起到经济杠杆的作用,以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程度(阮本清等,2003)。水价的水资源管理作用是明显的,而且价格应作为水资源需求管理的重要手段,水价在长期的供水规划和保护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贾绍凤等,2004)。价格是需求的重要信号,价格对水资源需求的作用机理是: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加。水价的水资源需求管理作用,就是应用市场经济的价格杠杆作用,通过价格手段调节水资源的供需关系,达到资源管理的目的,或促进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或促进用水、给企业提供足够的利润等。其调节手段是调整价格结构和价格水平,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水的需求价格弹性。水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也是衡量区域水资源管理功效的主要因素。水资源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是指水价上升或下降的百分比与需水或用水量下降或上升的百分比的比值,它反映了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Hubert Savenije et.,2002;雷社平等,2002):

式中:P为水价;Q为水量。

微观经济学一般认为,若弹性系数绝对值小于1,则为无弹性或弹性不明显,若弹性系数绝对值大于1,则表现为有弹性(刘东民等,2002)。水资源是稀缺商品,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弹性系数ε是负数。

雷社平等(2002)建立和分析了水资源消费与弹性系数ε之间的关系模型:

由这个模型可以看出,如果水价弹性系数ε>-1,消费者在水资源量Q上的支出随水价P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随着水价的提高,刺激了消费,增加了国民收入,使水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如果ε=-1,则消费者在Q上的支出保持不变;如果ε<-1,消费者在Q上的支出随P的增加而减少,这说明适当地调高水价将有助于节水,有益于保护水资源。

雷社平等(2002)还将需求价格弹性公式进行数学变换,推导出可以精确计算节水潜力的公式:

式中:Q1、Q2分别为调整价格前后的耗水量;P1、P2分别为调整前后的水资源价格。显然,根据公式就可以精确地计算水价提高后节约水资源的潜力。

水需求价格弹性在地区和季节上存在差异,在不同的使用方式上也存在差异。对于水需求价格弹性的各种差异,Pennacchio(1986)在价格弹性理论和水需求价格弹性的综述中指出,水资源价格弹性作为一种研究水资源需求管理作用的手段是必须而且重要的,但是水价弹性系数的研究十分复杂,需大量的数据,对于不同的需求类型,需要确定不同的价格弹性,现有的工作不能够对水需求的价格弹性提供结论性的依据。

短期用水一般对价格变化反应不大,但如果价格增加明显,居民将减少用水,对于短期和长期的用水来说,它们的减少量是一样的。随着水价的大幅度增加,用水的减少是长期的,居民用水对价格大幅度上升十分敏感。居民消耗水量(至少是居民生活用水),对价格大幅度上升后的价格下降不敏感(Hogarty,T.F.et.,1975)。但增加水价也可能出现问题,如增加水价将可能导致一个大于预期的价格弹性,致使在某些地区需求将减少40%~50%左右,这将导致收入和成本的同时下降。(Sang W.H.,1982)

部分研究也显示,水价的管理作用不明显,水价并不能经常作为一个政策工具。刘东民等(2002)研究表明,提高水价对促进农户节约用水产生了一定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十分有限,而且水价的提升并没有使生产用水总量减少,该地区的生态用水仍然无法得到保证。因此,仅仅依靠价格机制难以对水资源实行有效配置。Hong Yang et.(2003)对中国华北地区水价提高对灌区用水影响的研究认为,由于初始水价过低,水价提高对抑制灌区用水的作用不明显。Weber(1999)认为,消费者对水的需求并不像预期的那么敏感,用水行为对价格变化反应不明显。水值得节约,而节约是道德伦理行为,与价格无关。小的价格变化对高收入家庭的水消费影响不大,但对于低收入消费者有影响。甚至还有人提出,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不需要价格工具,因为价格作为一种分配机制受到一个事实的限制,那就是水是人的基本的必须品,是人的一种权利,而不是经济商品。(Mary E.Renwick et.,2000)

3.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主要从工程技术方面实现对水资源需求的管理,旨在减少乃至避免水资源利用中的浪费现象,通过工程措施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达到查“漏”补“缺”,提高供、用水系统效率,使水资源需求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有工业用水循环及回用、生活废弃水回用、渠系管线完善、防渗漏技术应用和高效用水器具推广等具体措施。(吕一河,1999)

要努力提高水利产业中的科技含量,引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用水效率。积极发展节水的工业、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是十分重要的节水策略(钱易,2003)。农业要改变按定额灌溉的传统模式,研究采取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联合运用的科学灌溉方法,同时要继续研究并因地制宜地推广适合当地情况的渠道衬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和旱作技术;工业要运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增加循环用水次数,开发和推广工业节水技术;生活用水要规定用水设施,如自来水龙头、冲厕和淋浴喷头的节水标准及保证用水效率水平的技术参数等。(柯礼耽,2003)

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管理水资源。采用诸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系统、水资源定额管理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综合运用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学等各学科知识来为水资源管理服务。(甘泓等,2002)

节水技术的进步与节水器具的推广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与其相匹配。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鼓励人们进行科技创新,将新的技术、新的工艺应用到节水中来,生产出高效的节水设备,同时这种制度也应该鼓励人们自觉地应用这些新的设备。

4.宣传教育

应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和进行正确的消费引导,要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各种传播媒体对水资源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宣传,规范人们的水事行为,唤起全社会对水资源管理的重视和支持,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和责任感,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有限性和水资源危机对人类生存及发展所构成的威胁,创造全民主动珍惜水、保护水和节约用水的良好社会氛围,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姜校华,1999)

5.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在未来水资源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Jacob W.Kijne,2001)。一切技术和措施最终要通过用户的实践来实现,用户是提高节水效率的主体,用户参与水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用户参与水资源管理模式,如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和河北的部分地区建立了农户参与管理的一种新型的经济自立灌排区,通过用水者协会、节水志愿者组织等方式,提高了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和对水资源管理的参与意识,其效果比较明显。(甘泓等,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