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进行有效的货币政策需求管理?

如何进行有效的货币政策需求管理?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政策不是直接作用于消费者和生产者,而是直接作用于货币的供求。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所经过的环节少,即内在时延短;但它的作用比较间接,完全发生作用的外延时间长。中央银行通过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调节、管理和干预,以稳定货币、发展经济并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从两个方面影响货币供给。

如何进行有效的货币政策需求管理?

一、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对货币的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息率,再通过利息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机制

在这种货币政策中,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利率的变动通过调节货币量来实现,所以调节货币量是手段,也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调节货币量的结果是利息率发生变动,再由此传导到国民经济总量,即社会总需求变动,即达到调节国民经济的目标。因此,社会总需求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即:货币量→利率→总需求。

货币量调节利率:假设人们的财富只有货币和债券,且两者可替代。所以货币量增加,购买债券必增,其价格上升,导致利率下降;相反,则利率上升。

利率变动影响总需求:利率的变动首先要影响投资。利率下降会降低投资者贷款所付的利息,从而降低投资成本、增加投资收益。同时,利率的下降也会使人们更多地购买股票,从而使股票价格上升,而股票价格上升会刺激投资。此外,利率的下降也会鼓励人们更多地消费。这些都会引起社会总需求增加。反之,则相反。

(二)货币政策特点

货币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1)间接作用于消费者和生产者。货币政策不是直接作用于消费者和生产者,而是直接作用于货币的供求。通过货币供求的变化,引起市场利率的变动,并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动信息,指导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存贷款,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供求关系,最终使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所经过的环节少,即内在时延短;但它的作用比较间接,完全发生作用的外延时间长。

【知识链接】

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信用制度和银行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的结果

中央银行是代表政府干预经济、管理金融的特殊金融机构,是金融管理机关。中央银行在宏观金融管理方面进行经营活动,它是完成国家经济目标的重要机构。中央银行通过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调节、管理和干预,以稳定货币、发展经济并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中央银行不是普通的银行,它居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上,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调控、管理与被调控、被管理的关系。

2.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以及调控宏观经济的银行。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它垄断货币的发行权,是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

(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这一职能最能体现中央银行的特殊金融机构性质。办理“存、放、汇”,仍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内容,但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管理的机构,这一职能具体表现在集中存款准备、最终贷款人和组织全国的清算三个方面。

(3)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这一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向国家给予信贷支持;保管外汇和黄金准备;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此外,中央银行还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出席各种国际会议、从事国际金融活动以及代表政府签订国际金融协定;在国内外经济金融活动中,充当政府的顾问,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

(4)中央银行是调控宏观经济的银行。其通过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及外汇清算,运用各种货币管理工具以管理货币的发行量(如通过运用再贴现政策、市场干预措施、存款准备金收存比例的调整等控制社会信用,调节货币流通)等。

3.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

中央银行按其组织形式可划分为三种:

(1)政府管理,股权归私人所有的中央银行。这些银行大多隶属于财政部如意大利中央银行。

(2)全部国有化的中央银行。其资本属于国家,如加拿大、丹麦等国的中央银行。

(3)部分国有化的中央银行。其资本由国家和私人双方持有,如日本、比利时等国的中央银行。

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银行是英国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现在,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日本的日本银行、德国的德意志联邦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和瑞士的国家银行等都是本国的中央银行。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

(三)货币政策工具

在当代经济学中,中央银行能够运用的政策手段最基本的有三个:调整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1.再贴现率

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或者政府债券作为担保,向中央银行取得所需资金时所支付的利率。两者有时候又是一样的,因此,贴现率也叫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调整贴现率来影响利率和宏观经济。提高贴现率,对银行来说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银行会减少从中央银行借款,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就会从资金来源方面造成银行贷款规模下降;二是银行为保持原有盈利会以同样幅度提高其贷款利率,从而引起厂商对银行贷款的减少,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就会从资金运用方面造成银行信贷规模的下降。另外,贴现率及利率上升也会造成政府债券和股票价格下降,结果是厂商投资减少,进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和失业增加。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则会使得利率下降,信贷规模扩大和政府债券及股票价格上涨,使投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扩大和就业增加。

因此,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改变贴现率的方式起到鼓励或限制商业银行借款的作用,来影响与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货币供给。在经济形势趋于萧条时,即总支出不足或失业增加的情况下,央行应降低贴现率以扩大信贷规模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趋于过热即总支出过大或价格水平过高时,中央银行应提高贴现率以压缩信贷规模,减少投资,抑制经济发展。

调整贴现率作为一项宏观政策工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中央银行很难严格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和水平。如经济萧条,贴现率降得再低,银行可能增加超额准备,不一定增加信贷规模,这样就使得宏观政策调控处于被动境地。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用作准备金的比率。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从两个方面影响货币供给。

当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会造成商业银行吸收的同量存款中上存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就增多,银行贷款趋紧,进而使经济中货币供给量减少;另一方面,则会使货币乘数缩小,创造货币能力下降。

反之,当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一方面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进而使经济中货币供给量增加;另一方面会使货币乘数扩大,创造货币能力上升。当准备金率发生变动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就会相应调整,从而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会发生变化,引起利率变化,并最终影响社会经济的运行。

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时,按逆风向行事原则,在经济形势趋于萧条时期,由于总需求不足,中央银行会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持有的现金增加,可以对外扩大放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市场利率下降,从而达到刺激投资,增加总需求的目的。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总需求过度,中央银行会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从而达到抑制总需求、避免经济出现过度膨胀的目的。

【知识链接】

我国22年来存款准备金率变动情况(见图9-3)

图9-3 我国22年来存款准备金率变动情况

【延伸阅读】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重大调整双率同降10年罕见

2008年10月8日,在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动荡的背景下,中国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人民银行10月8日决定,自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也相应调整。

“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利率”均为中央银行最具影响力的货币政策工具,能直接调控货币供给。背景显示,这是自1999年年底起,央行近9年来首次下调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自2002年2月起,央行6年来首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就这次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幅度来看,包括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在内的绝大多数期限档次的存贷款利率均下调了0.27个百分点;此外,活期存款利率不变,三个月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下调0.18个百分点,六个月贷款利率下调0.09个百分点。

虽然前几年为防止经济过热、控制通胀压力,央行曾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利率,但人民银行此次对“两率”进行反向重大调整,市场却并不感到意外。此间专家表示,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的诸多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成当前重要任务,相应政策灵活调整正是题中之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鉴于国际经济金融正在经历严重的挑战,中国已提出要采取灵活审慎的经济政策,以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人民银行10月4日已表示,为了避免和减少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人民银行和有关监管部门已经制定了各项应对预案,并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维护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知识链接】

我国中央银行20多年来准备金率调整路线(见图9-4)

图9-4 我国中央银行20多年来准备金率调整路线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经济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行为。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常用的政策手段。

如果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公众或银行得到现金或存款,它们成为高能货币,通过乘数机制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进而影响货币市场供求和利率,通过传导机制影响产品市场均衡。

如果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实际上就是回笼货币,使高能货币减少,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

在经济萧条时期,有效需求不足,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从而把货币投入市场。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引起利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

在经济繁荣时期,需求过度,中央银行便卖出政府债券,使货币回笼。由于货币供应量减少,从而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

公开市场业务是通过金融市场来调节一国的利率水平,执行起来灵活有效,因此,它成为政府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4.辅助工具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工具外,还有几项辅助性工具:

(1)道义的劝告。俗称“打招呼”,即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在放款和投资等方面应采取的措施给以指导或告诫,以配合央行货币控制政策。

(2)利率上限控制。控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定期存款支付的最高利率,可减少定期存款,使存款更多地转向易于控制的债券与短期存款。

(3)控制分期付款条件。规定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的条件。目的是调节借贷在消费和其他用处之间的分配,鼓励或限制消费。

(4)控制抵押贷款条件。主要用于控制住宅建设,如减少购买住宅应立即付出的现款额并延长付清房款的年限,可刺激人们用抵押贷款来买住宅,刺激建筑业,扩大总需求。

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会根据不同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以上几种工具不会单独使用,常常会结合使用。

(四)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中央银行要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货币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就要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又称积极的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金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

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就要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实施严格的贴现条件、提高准备金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

(五)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率的变动有一定刚性。根据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利率的变动有一定的刚性,尤其是利率的降低总有一个最低限度,货币供给量无论如何增加也不会降低利息率。因此,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

(2)商业银行受利益的驱使,将不接受货币政策。在萧条时期,尽管中央银行采取了鼓励贷款的政策,但是,因商业银行不愿意承担风险,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难以奏效;相反,在膨胀时期,尽管中央银行采取了限制贷款的政策,但是因利率偏高,商业银行仍然愿意多放款,则无法减少货币供给量。这样必然造成货币政策实施的困难。

(3)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工具作用缓慢。在货币政策工具中,公开市场业务也往往由于公众的不配合而流于失败。在萧条时期,公众不一定卖债券,则会导致货币投放政策失效;在膨胀时期,公众不一定买债券,则会导致货币回笼失效。于是,货币政策的实施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学派,其以挑战凯恩斯主义的面貌出现。其领袖人物为米尔顿·弗里德曼,他在1976年10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货币主义用经济政策的滞后性反对根据情况而制定的货币政策,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货币增长率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www.xing528.com)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货币数量论,即认为影响国内生产总值与价格水平的不是利率而是货币量。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政策不应该是一项刺激总需求的政策,而应该作为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失调的根源的政策,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并抵消其他因素所引起的波动。因此,货币政策不应该是多变的,应该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中心,即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按一固定比率增加货币供给量,这也被称为“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可以制止通货膨胀,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知识链接】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921年1月,德国一份日报价格为0.3马克。不到两年之后,1992年11月,一份同样的报纸价格为7000万马克。经济中所有其他价格都以类似的程度上升。这个事件是历史上最惊人的通货膨胀的例子,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虽然美国从未经历过接近于德国20世纪20年代的情况,但通货膨胀有时也会成为一个经济问题。例如,20世纪70年代期间,物价总水平翻了一番还多,杰拉德·福特总统称通货膨胀是“公众的头号敌人”。与此相比,在20世纪90年代,通货膨胀是每年3%左右,按这个比率,物价20多年才翻一番。由于高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了各种代价,所以世界各国都把保持低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政策的一个目标。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结果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格下降了。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德国,当物价平均每月上升3倍时,货币量每月也增加了3倍。美国的情况虽然没有这么严重,但美国经济史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20世纪7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迅速增长是相关的,而20世纪90年代的低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缓慢增长也是相关的。

三、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与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比较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与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是完全不同的。后者不属于需求管理的内容,并反对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见表9-1。

【经典案例】

应对金融危机 全球协同作战七管齐下——2008年10月14日中国经济网

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越演越烈。2008年10月10日,全球股票市场、原油市场以及粮食市场等主要市场均遭受重挫。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当天计划自20世纪“大萧条”以来首次直接向银行注资,将大规模购入美国金融机构的股权。

同一天,正在白宫举行的西方七国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G7)也发出声明,要共同对付全球金融危机,许诺要保护银行和金融机构,避免倒闭,并确保能从公共和私营领域筹集资金。这将包括为信贷和货币市场解冻。

在各国政府及央行连发救市措施的情况下,华尔街金融风暴似有趋稳之势。

一、多国注资金融市场美国将上限提高到9000亿美元

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升级,美国不断注资增加市场流动性,以期金融机构可以自救。从2008年8月至9月17日,美联储就总计向市场注入短期和长期资金6632.5亿美元。

美国国会通过7000亿美元金融援救计划以来,美联储再次加大了救市的力度。美国“金融市场工作小组”10月6日发表声明说,美国将与全球密切合作,采取措施应对目前的金融危机。同时,美联储将大大增加向金融市场的注资力度以增加市场流动性。预计这将使美联储的注资总规模在2008年年底增加到9000亿美元。声明还强调,尽管面临严峻挑战,美国经济和劳动力市场仍富有弹性和活力,在付出一段时间艰苦的努力后,美国经济将能渡过目前的困境。

欧洲股市9月15日收盘下跌。欧洲央行当天及第二天分别向商业银行注资300亿欧元、700亿欧元,以缓解流动性的不足,这是欧洲央行自2007年夏季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危机以来首次采取这种干预方式。9月18日,欧洲央行根据与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缔结的互惠货币交换安排所提供的资金,再对市场注资400亿美元。10月9日,欧洲央行宣布,将以隔夜基金的形式再度向金融系统注入创纪录的1000亿美元流动性。10月12日,欧元区领导人发表声明称,欧元区成员国将在2009年年底前为银行5年期以下的新发债务提供担保,并通过取得优先股的方式向银行直接注资,以缓解银行因为信贷紧缩而面临的融资困难。

近日,英国财政大臣达林也公布了英国银行救助方案,英国政府将向银行业至少注资500亿英镑。9月16日、17日,俄罗斯股市连续两天出现暴跌。俄罗斯政府随后迅速做出反应,连续注资。俄罗斯总理普京表示,财政部和央行当天已向金融市场注资4750亿卢布(1美元约合25.5卢布),以保障俄罗斯银行系统的流动性。9月18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要求拨款5000亿卢布(约合200亿美元)支持证券市场的稳定,其中2500亿卢布直接来自国家预算。普京于10月10日在政府会议上表示,政府已通过决定,向本国银行提供为期十年的9500亿卢布(约合365亿美元)贷款,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提高银行的资本金,并解决银行清偿能力问题。普京更斩钉截铁地指出,1998年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俄罗斯重现。

截止到10月6日,为控制金融市场的动荡局面,日本银行已连续14个工作日向市场紧急注资,总额已经超过26.1万亿日元,并于10日当天连续三次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短期金融市场注资共4.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084亿),创下单日注资总额新纪录。

印度国内市场对外开放度较低,对外依存度较小,因此受美国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十分有限。不过印度政府仍然出台措施,以稳定股市和汇市。印度储备银行向汇市注资近3000亿卢比,以期增加流动性,力挺不断贬值的卢比。

此外,荷兰政府10月9日宣布向本国金融机构提供200亿欧元资金,以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和重树银行间信心。这一措施立即生效,期限为一年。智利中央银行10月11日宣布,将向本国金融系统注资50亿美元,以增加市场流动性,稳定投资者信心。

二、全球竞相“国有化”商业银行美将宣布救助名单

截至目前,美国已先后国有化了“两房”及AIG,英国国有化了北岩银行、布拉德福—宾利银行,德国国有化了第二大商业地产贷款机构,荷兰国有化了富通银行在荷兰的业务,乌克兰临时接管了乌工业投资银行(乌第六大银行);上周,冰岛三大银行的相继收归国有,也意味着冰岛整个银行体系几乎都已成为“国家队”。

随着金融危机持续恶化,依据美国国会5日批准的总额为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美国政府有权直接购买金融机构股份。美国财长保尔森10日说,政府不排除将个别银行国有化的可能。如果付诸实施,这将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以来美国政府首次通过直接购买方式获得金融机构股份。

据报道,美国政府可能从本周开始宣布协助政府实施救援方案的私营资产管理公司的名单。但收购不良资产的过程较为复杂,时间也较漫长。因此美国政府想出通过购买股权马上为金融机构注资的辅助办法。这将有助于提高银行的借贷实力,直接缓解银行间相互拆借的忧虑,让银行恢复更多的正常贷款活动,避免企业和民众日常生活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在美国之前,英国宣布了一项核心为国有化的银行救援案,政府将直接向该国最大的八家银行注资,并获得相应的优先股。这八家机构分别为:苏格兰皇家银行、巴克莱集团、HBOS、莱斯银行、渣打银行和汇丰控股等。13日,英国针对四大银行提出纾困计划,金额高达350亿英镑(605亿美元),英国政府也将成为HBOS、苏格兰皇家银行、劳埃德银行(Lloydstsb)与巴克莱银行的大股东,并进驻银行的董事会。有分析认为,最终英国政府可能持有该国四大银行高达30%的股份。

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上一周也出台了类似计划。

三、全球央行史无前例集体大降息中国跟进

从资本市场而言,救市和降息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两大招数。当直接注资已经无法挽回市场信心时,降息就被视为降低资本成本、增加市场流动性的选择。

10月7日,澳大利亚央行率先宣布下调基准利率一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当天澳大利亚股市在全球股市一片惨跌的情形下一枝独秀,扭转早盘大幅下挫的局面,收盘上涨1.7%。

10月8日,美联储、欧洲央行和其他四家央行进行史无前例紧急协同降息,以缓解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美联储宣布降息50个基点至1.5%,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和瑞士央行也纷纷降息。

在这之前,美联储也作出了变相降息的决定,出台了包括提高贷款拍卖额度和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支付利息等多种手段,以扩大市场流动性。这些举措在实质上已经相当于达到了降息的效果。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也加入到降息队伍之中,决定从15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并宣布暂停征收利息税。

韩国是亚太地区受本轮危机冲击最严重的经济体之一。该国股市近期持续下跌,上周跌幅达到13%,韩元对美元汇价也跌至近10年低点附近。面对严峻的国内金融形势,韩国央行也加入全球降息行列。

不过,由于受能源价格高涨和出口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再加上海外经济减速明显,日本经济继续处于停滞不前状态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日本银行7日宣布,继续将银行间的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维持在0.5%的水平不变。

四、美国大规模减税提振经济日、俄效仿

美国政府之前也推出了大规模减税计划等措施提振美国经济、削弱次贷危机影响,布什政府于今年2月推出一项为期两年,总额达1680亿美元的经济振兴法案,大规模向美国家庭退税。这一举措令美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意外大幅增长3.3%。

受美国影响,日本新任首相麻生太郎9日要求执政党官员紧急制定追加经济对策。据报道,追加经济对策可能包括设备投资减税、证券交易特别优待税等政策性减税措施。

俄罗斯财政部长库德林也表示,从今年10月1日起,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出口关税将从每吨485.8美元降到每吨372美元。他说,这可以使石油公司和石油加工公司保留55亿美元的资金。分析人士认为,石油股票作为证券市场上的“火车头”,得到了政府及时的“燃料补给”,将继续被市场看好。

五、美国率先限制裸卖空各国相继跟进

9月18日,美国政府推出了限制“裸卖空”的新规,对裸卖空者实行“零容忍政策”。希望借此打击非法交易行为,进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所谓“裸卖空”,是指投资者没有借入股票而直接在市场上卖出根本不存在的股票,在股价进一步下跌时再买回股票获得利润的投资手法。进行“裸卖空”的交易者只要在交割日期前买入股票,交易即获成功。由于“裸卖空”卖出的是不存在的股票,量可能非常大,因此会对股价造成剧烈冲击。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就是“裸卖空”行为的受害者之一。

在美国采取禁止卖空股票措施后,法、英、德、荷兰、爱尔兰、澳大利亚和瑞士等国也相继跟进禁止沽空。

10月1日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宣布,延长9月18日推出的对800多只金融股的临时卖空禁令,以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稳定。据该委员会发表的声明,该禁令的有效期将延至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获准颁布后的第三个交易日,但不会晚于10月17日。

六、七国股市暂停交易防止股市大幅动荡

受金融风暴影响,全球股市大幅动荡,至少有七个国家暂停交易,其中包括俄罗斯、巴西、冰岛、日本、韩国、印尼和泰国等。

俄罗斯股市上周紧急停牌两次,其中6日停牌时,单日跌幅已高达19.10%,而在8日紧急关闭市场时759.40的点位已较10个交易日前(1334.75点)跌去43.09%。9日市场重开后,在前期领跌的石油股的拉升下,RTS指数收复了10.91%的失地。

面对证券市场连日的大幅震荡,俄联邦金融市场局对股市涨跌停作出最新规定。一旦股指涨跌幅达到5%,市场将暂停交易一小时;一旦股指涨跌幅达到10%以上,市场将全天停止交易。

巴西圣保罗股市6日再度遭遇“黑色星期一”,一天之内两次跌停。圣保罗股市博维斯帕指数当天下跌幅度一度超过15%,“断路器”机制两次启动,全天下跌5.43%,以42100.79点报收。这是自1997年10月28日以来,圣保罗股市首次在一天之内两次启动“断路器”机制。

冰岛证交所10月9日宣布停牌,交易最早要到本周一恢复。

乌克兰第一证券交易所的主要股指自年初以来已经下跌72.8%。政府10日宣布,无限期中止股市交易。

此外,日本大阪和东京证交所上周五都先后暂停了部分期货和权证交易;韩国股市也一度暂停有价证券市场的程序交易;泰国股市一度暴跌10%,触发跌停机制。

七、保护个人存款欧洲各国相继出台措施

随着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向世界蔓延,多家欧洲金融机构陷入困境。为此,欧洲各国相继出台规模不等的银行个人存款保护措施,以保障储户利益。

爱尔兰上周率先宣布担保国内储蓄机构所有个人存款的安全。希腊财政部上周五宣布将为国内所有银行个人存款提供担保,以稳定急于从银行取现的储户的情绪。德国政府5日作出重大决定,宣布为个人银行存款提供不限额担保以恢复金融市场信心。瑞典政府也在同一天宣布将增加对银行个人存款的担保额度。据报道,英国政府已经在考虑是否应采取相关措施。此外,奥地利政府上周一也宣布拟增加对个人银行存款的担保,以防止存款流向德国。

俄罗斯也于10月10日通过了有关将存款保险金额赔偿上限升至70万卢布(约27000美元)的法律修正案。该法案原先规定,当银行倒闭时,20万卢布以下的存款将全额赔偿,20万至70万卢布间的储蓄将获赔90%。此举有望对储户的恐慌心理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

为了应对这场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均在设法联手挽救。但由于各国的经济利益不同,“釜底抽薪”的情形在所难免。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11日表示,必须建立一个涵盖主要新兴经济体在内的更大的国际集团。国际社会应该考虑建立包括西方七国,以及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南非等主要新兴经济体在内的14国集团或更大规模的国际组织,解决目前的金融危机。

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经过新政措施,四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回转。此次金融危机又将持续多长时间?对此,北京大学副校长、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教授认为,虽然此次危机较1929年来得更猛,范围更大,但政府应对措施也比那时更猛烈、坚决,加上现在的处理手段和理念均比当时先进,经济层面应能比1929年的大萧条恢复得快。

【延伸阅读】

当代主流学派之——货币主义学派

货币主义是继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之后的又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当代主流学派,也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依据之一。我们仍然要着重学习货币主义的理论与政策。

一、货币主义概述

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学派,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货币学派在理论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起支配作用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扩大有效需求的管理政策,虽然在刺激生产发展、延缓经济危机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却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相标榜,向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挑战。他在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说——一个重新表述》一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作了新的论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日益剧烈,特别是1973—1974年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剧烈的物价上涨与大量的失业同时并存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理论无法做出解释,更难提出对付这一进退维谷处境的对策。于是货币主义开始流行起来,并对美、英等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在美国有哈伯格、布伦纳和安德森等人,在英国有莱德勒和帕金等人。

货币主义学派是现代新经济自由主义流派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他们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猛烈抨击现代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主张,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生活;他们特别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从现代货币数量说出发,把货币推到极端重要的地位。

二、货币主义理论基础

货币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弗里德曼在剑桥方程式和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现代货币数量说。在《货币数量说——一个重新表述》一文中,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这个词语只是表示一项研究方法,而不是一个具有确定意义的理论的名称。在这篇论文中,弗里德曼在凯恩斯流动偏好函数基础上作了一些发展补充,建立了自己的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是指人们平均经常自愿在身边储存的货币数量,与决定它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并且可以借助统计方法加以估算的函数关系。

弗里德曼在1963年出版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中估算出两个经验数据。其一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一0.15,即利率增(减)1%,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减少(增加)0.15%,于是认为利率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另一个数据是货币的收入弹性为1.8,即人们的收入增加(减少)1%,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减少)1.8%,这就意味着从长期趋势来看,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有递减的趋势。

货币主义认为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假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产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和无法预测的。

弗里德曼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正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应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

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如劳动和资本的数量,资源和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应只决定物价水平。

通货膨胀理论是货币学派的核心理论,是他们反对现代凯恩斯主义的有力工具。货币学派将通货膨胀定义为引起物价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因此,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量过多。而货币量过多的原因源于政府的错误政策和行为,因此,垄断货币权的政府对通货膨胀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治理通货膨胀的办法只有一个,即减少货币增长。只有把货币供应增长率最终下降到接近经济增长率的水平,物价才可望大体稳定下来,然后政府采取“单一规则”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就能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

三、货币主义政策主张

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也就是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

弗里德曼坚持认为,货币政策必须保持其单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稳定货币、稳定经济,而不是维持某一失业率或其他什么目标;货币政策只能以货币供应增长率为控制指标,而不能盯住利率、汇率、物价或其他经济变量;货币增长率一旦正式确定,就应该长期固定,而不能因长期经济波动或其他因素做随意调整。只有切实坚决地实施单一规则,才能有效地稳定货币,克服货币政策的摇摆性和失误,赢得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任,真正为经济社会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

货币主义者坚持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动态上是稳定的,如果这种经济体系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为恢复均衡所必需的价格和产量的变动将顺利地并且迅速地进行。他们认为,市场体系所经历的破坏稳定性的震动大都是由于政府关于税收、支出和货币政策引起的,并不是如凯恩斯主义者所认为那样,起因于私人投资的不稳定或私有部门行为的其他方面的不稳定,也就是说,经济波动之所以发生,大都是由于政策干涉市场经济,采用了错误的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