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所得税费用计算与管理

所得税费用计算与管理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的构成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两部分。5)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假定税法规定,与产品售后服务相关的费用在实际发生时税前扣除。该差额将于未来期间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即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将来发生支出可作为费用扣减。

所得税费用计算与管理

所得税费用是指在会计税前利润(或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其构成内容及确认方法取决于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我国所得税会计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区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即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的构成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两部分。

1.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1)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面贯彻了资产、负债的界定。从资产负债角度考虑,资产的账面价值代表的是某项资产在持续持有及最终处置的一定期间内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总额,而其计税基础代表的是该期间内按照税法规定就该项资产可以税前扣除的总额。

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的,表明该项资产于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低于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产生可抵减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因素,减少未来期间以所得税税款的方式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反之,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的,两者之间的差额会增加企业于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及应交所得税,对企业形成经济利益流出的义务,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2)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程序

1)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

2)确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

3)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分析其性质,除准则中规定的特殊情况外,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定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相比,确定当期应予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应予转销的金额,作为递延所得税。

4)就企业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将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确认为当期应交所得税,作为当期所得税。

5)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组成部分,企业在计算确定了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后,两者之和(或之差),是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3)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1)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例11-15 甲公司于2×12年1月1日开始计提折旧的某项固定资产,原价为300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0。税法规定类似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的折旧可予税前扣除,该企业在计税时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0。2×13年12月31日,企业估计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2200000元。

分析

2×13年12月31日,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3000000-300000×2=2400000(元)

可收回金额为2200000元,应当计提200000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该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200000元。

计税基础=3000000-3000000×20%-2400000×20%=1920000(元)

该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200000元大于其计税基础1920000元,两者之间的差额为280000元差额,这一差异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代表着将于未来期间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产生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增加,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2)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用公式表示为:

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

负债的确认与偿还一般不会影响企业的损益,也不会影响其应纳税所得额,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为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但是,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损益,进而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得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如按照会计规定确认的某些预计负债。

例11-16 甲公司2×12年因销售产品承诺提供2年的保修服务,在当年度利润表中确认了600000元销售费用,同时确认为预计负债,当年度发生保修支出200000元,预计负债的期末余额为400000元。假定税法规定,与产品售后服务相关的费用在实际发生时税前扣除。

分析:

该项预计负债在甲公司2×12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为400000元。

该项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400000-400000=0。

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产生了400000元的差额,即为暂时性差异。该差额将于未来期间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即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将来发生支出可作为费用扣减。

(4)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差额。因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了在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的期间内,应纳税所得额增加或减少并导致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形成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在有关暂时性差异发生当期,符合确认条件的情况下,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除因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以外,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和税款抵减,也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处理。

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即在未来期间不考虑该事项影响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基础上,由于该暂时性差异的转回,会进一步增加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金额,在其产生当期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通常产生于以下情况:一是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二是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www.xing528.com)

2)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减少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未来期间的应交所得税。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当期,符合确认条件时,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一般产生于以下情况:一是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二是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5)递延所得税负债及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企业在计算确定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后,应当按照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的原则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及递延所得税资产。

1)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产生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除所得税准则中明确规定可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以外,企业对于所有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除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以及企业合并中取得资产、负债相关的以外,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同时,应增加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确认因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以未来期间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内,企业无法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影响,使得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关的经济利益无法实现的,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其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而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则应以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6)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在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部分。

1)当期所得税。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针对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应缴纳给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金额,即当期应交所得税。

企业在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时,对于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处理与税法处理不同的,应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按照适用税收法规的规定进行调整,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按照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所得税税率计算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一般情况下,应纳税所得额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考虑会计与税收法规之间的差异,按照以下公式计算确定: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入利润表但计税时不允许税

前扣除的费用+(或-)计入利润表的费用与按照税法规定

可予税前抵扣的金额之间的差额+(或-)计入利润表的收

入与按照税法规定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收入之间的差额-

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或-)其他需要调整的因素

2)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是指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会计期末应有的金额相对于原已确认金额之间的差额,即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当期发生额,但不包括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的所得税影响。用公式表示为:

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当期递延所得税

资产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

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某项交易或事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计入所有者权益,由该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及其变化也应计入所有者权益,不构成利润表中的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3)所得税费用。计算确定了当期应交所得税及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以后,利润表中应予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为两者之和,即: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例11-17 甲公司2×12年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交所得税为2200万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年末,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为3500万元,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为2700万元。假定甲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均无期初余额。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当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3500×25%=875(万元)

当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2700×25%=675(万元)

当期确认的所得税费用=2200+875-675=240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2200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2000000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2000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6750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8750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