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雨水收集系统,让自己的土地更茁壮

打造雨水收集系统,让自己的土地更茁壮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情况下,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在全省干旱半干旱地区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的战略决策,“121”即:1块斜面水泥集流面,2眼水窖,1处庭院经济田。1996年,“121”雨水集流工程投资方向由解决群众饮水转向农田灌溉,主要以道路、屋面、场院、荒坡、塑料面、水泥硬化砼面为集流场,建设容积约为30立方米的集雨水窖,并配套建设汇水渠和沉淀池。

打造雨水收集系统,让自己的土地更茁壮

1995年甘肃省中东部地区遭受60年一遇的大旱,我区自1994年秋旱情开始露头,到1995年5月旱情急剧加重,1997年、1998年连续又发生了较大旱情,基本上是四年连续干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23240公顷,缺水人口达9.53万人,因灾死亡牲畜517头,粮食减产5.23万吨,旱情持续时间之长、受灾范围之广都是罕见的。

在此情况下,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在全省干旱半干旱地区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的战略决策,“121”即:1块斜面水泥集流面,2眼水窖,1处庭院经济田。1995年,我区实施的121雨水集流项目主要是解决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实施地点主要分布在水窖建设比较落后或井水难以保障的地区,涉及当时的8个乡镇,共新建各类水窖95眼,每户补贴300元。

1996年,“121”雨水集流工程投资方向由解决群众饮水转向农田灌溉,主要以道路、屋面、场院、荒坡、塑料面、水泥硬化砼面为集流场,建设容积约为30立方米的集雨水窖,并配套建设汇水渠和沉淀池。集雨灌溉水窖是庭院集雨工程建设的延伸,是水务人员把庭院集流工程引向旱田节灌的一个实践创造和试验课题。我区的集雨水窖当时主要分布在吴凤公路沿线,主要收集公路硬化面的雨洪水,用于公路沿线的农田灌溉,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该项工程旨在解决灌溉水源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抗旱减灾的应急能力,决策是正确的,但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对来水量估算不准和地形限制,造成公路沿线部分水窖收集不到雨水,加上后期的水泵、管道等配套设施也没有跟上,因此,这一项目并未起到良好的效益”,水务局工作人员解释说。(www.xing528.com)

随后几年,各级政府鼓励农户自发性地建设灌溉水窖,并适当予以补贴,每口补贴300到400元。主要用于灌溉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截至2005年,全区水窖数量累计达到42000眼,总容积达到126万立方米。为了提高水窖雨水的利用率,2001年西峰区水务局针对我区水窖及耕地的分布特点,引进移动式喷灌机组,进行农田灌溉推广试验。水务局副局长刘朋刚介绍说:“这种喷灌技术操作方面便于农民朋友掌握,耗油低,非常适用窖水灌溉,每亩的灌溉成本仅有7~9元。”2003年甘肃电视台田野之光栏目对董志镇六年村村民岳克俭、梁浩强进行了采访,他们表示这种喷灌技术易学易懂,灵活方便,群众很受欢迎。

集雨灌溉水窖实现了集流场由单一的院落向坡地、道路等多种形式的综合集流延伸,同时,也从单纯解决人畜饮水向发展庭院经济、大田补灌等方面延伸。它有效地补充了灌溉水源,解决了农作物生长期水源不足的问题,改善了塬边咀稍的农业生产条件,调解了降水与用水错位的矛盾,提高了抗旱减灾增产能力和科技含量,为推广农业科技,调整农业结构,创造了基础条件,效果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