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管理的高级阶段:文化融合模式

跨文化管理的高级阶段:文化融合模式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融合管理是一种理想化的跨文化管理的高级阶段。表9-6新型企业文化管理形成要点3.中外文化的形神兼备人力资源文化融合管理模式是中外文化的形神兼备,从物质到精神的真正融合,是对跨国文化精华的汲取和发扬。(二)跨文化管理高级模式构建的依据实现文化融合的高级跨文化管理形式,有其可行性和理论依据。

跨文化管理的高级阶段:文化融合模式

文化融合管理是一种理想化的跨文化管理的高级阶段。互渗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不断呼唤着跨文化管理高级形式的出现,构建企业管理的高级形式——文化融合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外文化从互渗进一步达到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吸收各国文化精华,创建一种融合中外文化特点和劳资双方共同利益的新型文化——在华外资企业文化

(一)文化融合管理模式的特征

1.人力资源配置布局的国际化

这是一种理想的外资企业人力资源布局。企业聘用在华管理者时,应打破国界,打破母公司、子公司的界限,打破母体企业和海外业务的界限,只以企业为一体,以管理者对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的熟悉程度、对异国文化的适应力、接受力和管理能力为基准来进行招聘(见图9-4)。

图9-4 人力资源配置布局国际化

2.东西合璧的跨文化管理人才

在华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的国际化配置设计,对文化融合管理模式中的人力资源有了深层次的要求:他们应该是东西合璧的,即其要点描述如表9-6。

表9-6 新型企业文化管理形成要点

3.中外文化的形神兼备

人力资源文化融合管理模式是中外文化的形神兼备,从物质到精神的真正融合,是对跨国文化精华的汲取和发扬。

4.劳资双方共同接受

此模式是通过进行文化整合而创建的、融合文化精华的新文化和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保护劳资双方的共同利益,易被双方所接受。

(二)跨文化管理高级模式构建的依据

实现文化融合的高级跨文化管理形式,有其可行性和理论依据。

1.相同的人性法则(www.xing528.com)

人的本性具有互通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最反映人本性的是人的生活基本需要。投资国的社会制度、管理体制和文化虽与中国大相径庭,但各国人力资源的人性是互通的,对生活的基本需求是相同或相似的。美国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恰能说明这一点。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24]

(1)生存需要。指衣、食、住、行、性这些用以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

(2)安全需要。指人们对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生产安全、社会安定、环境等方面的需要;

(3)社交需要。指人与人交往的需要、归属团体的需要、对友爱的需要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4)尊重需要。指人们自尊的需要和受别人尊重的需要,包括上级的赏识、表扬、荣誉、地位、晋升等等的需要;

(5)自我实现。最高层次的需要,即充分发挥个人才干,取得成就,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在满足较低级需要的前提下,人们才会向往高层次的需要。从这一点看,人性的需要是相同的。在华外资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最基本需要为:工资和奖金;安全需要应为:对就业、收入、医疗、福利、养老、自身安全、工作环境等保障的需要;而高层次需要为:与资方(劳方)的交际沟通、与同事和睦相处、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受别人尊重的需要,愿意受到上级的赏识、获得赞扬和荣誉的需要,获得同行的承认、拥有地位和获得晋升的需要等等。他们也会有追求最高层次的需要,即充分发挥个人才干和聪明才智,取得成就以实现个人价值。

既然源自不同文化的人均有这五种需要,他们就具备了最起码的人的互通性。尽管这五种需要在不同情况下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变异,但实质是相通的。有了共同的需要,文化的相通和相融就具备了可能性。

2.文化的互通性

文化因素具有互融性。如:亚洲各国文化与同属亚洲的中国文化之间有极强的互通互融性。中国从唐朝时期便接待世界各国的使节。清末有了公派至日、欧、美的中国留学生。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紧密,中国赴美欧日的留学人员已近百万,世界各国每年来华的留学生也是不计其数。文化交流使文化互融早已成为可能。

3.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要求

世界在21世纪即将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它是以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实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其自然资源消耗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经济仍持续增长,靠的就是知识、智力和技能。高技术产业领域十分宽阔,以信息科技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光纤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中全面领先。因此,世界各国不得不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互相取长补短,靠全球协作实现共同发展。经济一体化包括:世界经济市场化、世界金融国际化和世界企业跨国化。在华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建立是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实际体现。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世界跨国企业中,当今最具实力和影响力且在企业管理上堪称楷模的外资企业,几乎全部在中国设立了独资企业。

4.文化整合的优势

文化整合是无形的整合,是无形胜于有形、无形统制有形的整合。文化交遇时,当一种文化价值是另一种文化所不具备时,这种有用的文化价值就必然会被别种文化所汲取、融合、利用和发挥。这就是文化整合的过程。整合是结合、融合、综合、整体化和统一之意。从文化的形式看,文化既具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其独立性、特殊性,又具备普遍性和融合性。当不同个性的文化相处时,文化因子必然会互相吸引、溶化、调和以致发生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并逐步整合为一种新型文化。从文化的演变看,文化整合实际上又是不同文化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文化系统和功能的过程。各种不同文化,因其渊源、性质不同,目标和价值取向不同,其整体功能也各不相同。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和人的需求不断增多,具有不同特点和功能的文化,只有经过协调、修正、整合、重构,方能组成新的文化体系,具有新的内容、性质和功能,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从文化的实质看,文化是一国的灵魂,也是企业的灵魂。文化赋予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人以生命和灵气。在世界跨入21世纪的今天,文化的融合是灵魂的融合,也是民族和世界的融合,是一种无形胜于有形、无形统制有形的融合。

5.文化整合是企业更高层次的整合

国际化的企业管理已经过几次重大的整合,从物质整合、货币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到文化整合。它表明企业整合已从最低层次的物质整合上升到最高层次的文化整合。跨文化并不等同于差异,它包括差异性和相似性两个方面。在文化整合过程中,管理者既要看到文化差异,又要重视文化共性。应运用宏观和微观思维来考虑跨文化问题。从微观角度找差异,从宏观角度找共性,便是外资企业文化整合的内涵。外资企业的中方从一切服从组织安排、讲党性、讲良心、精神万能,到物质至上、金钱至上,再到反思,进行了文化整合;而企业资方人士也经历了“制度安排-程序安排-物质至上-反思-精神回归”的文化整合过程。这是两种文化经过整合的互融。

总之,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是应当而且可以得到改进的。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