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国企业的市场进入策略

外国企业的市场进入策略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所有制改革的进行使得中国政府不仅承认国内民营经济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承认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地位。中国巨大的市场给外国企业带来了发展良机的同时,外国企业的进入也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但是,中国至今仍旧没有一部针对外国企业在华行为的相关法律,这也就导致了外国利益集团缺乏约束和制衡。

外国企业的市场进入策略

中国所有制改革的进行使得中国政府不仅承认国内民营经济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承认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地位。从1978年日本松下电器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外国企业之后,大量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办厂、投资、培训。中国巨大的市场给外国企业带来了发展良机的同时,外国企业的进入也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在发展初期,中国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招商引资”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吸引外资一直是政府一项重要的任务。一方面,相对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外国企业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生产技术,且帮助中国企业、员工甚至是管理部门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中国也给这些外国企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消费市场以及许多“超国民待遇”,使得他们能够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不同地区的政府给予外国企业的优惠政策不尽相同,最常见的包括:对于外资企业所得税上的减免;对进口的原材料和设备免征关税或者进口增值税;允许保留并开立外汇账户,并且可以汇出外汇利润;可以直接向外国银行或者指定的中资银行申请贷款,等等。

外国企业在这样的优惠政策下在中国遍地开花,他们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起到了技术外溢的作用。当然,对于外国企业也存在着一些争议,例如,有批评认为他们是血汗工厂,污染当地环境等。从表3.1可以看出在华外资企业的资产总量和利润总额都逐年增长,至2008年外资企业的数量每年也水涨船高。随着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越来越多,外国企业与中国政府、外国企业与国内企业以及外国企业之间的博弈也越来越激烈。中国政府对于外国企业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给予“超国民待遇”到“国民待遇”,再转变为一些具体问题中的“准国民待遇”。应该说,针对外国企业的政策优惠已不再是改革初期那种大而全的类型了,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外,外国企业的到来使得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被稀释,许多原本具有垄断地位的国内企业对此耿耿于怀,而外国企业自身有时也会因为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形成竞争关系。在这样的状况下,外国企业为了巩固自己在华的利益,有的与母国政府联合,有的与相同利益目标的企业联合,有的则自己“自成一派”,形成了各种利益集团。

表3.1 1998—2013年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指标单位:亿元(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西方国家并不限制来自国外的影响,美国政治中犹太利益集团就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郝斋田,2006)。但是,他们的行为仍旧受到了美国相关法律的约束——《外国代理人登记法》《联邦院外活动管理法》以及《院外活动公开法》。与之相比,外国企业已经在中国随处可见,而且近年来外国利益集团在中国的活动常常见诸报端[6]。但是,中国至今仍旧没有一部针对外国企业在华行为的相关法律,这也就导致了外国利益集团缺乏约束和制衡。外国企业原本就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同时他们又具备想要巩固或者扩大自己利益的动机,再加上政府监管又十分松懈,因此外国利益集团已经成为影响政策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中国民间智库安邦集团的提供的数据来看,中国已经调查的50万件腐败案件中,有64%与国际贸易和外国企业有关(江涌,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