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策略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策略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标国市场竞争情况影响国际企业选择的国际化进入模式。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策略

在前述各种国际化进入模式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模式是最重要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需要做外部和内部因素分析。

1.外部因素

在选择国际化模式时,需要对目标国的各种环境进行分析。这些因素是企业无法改变的,因此企业必须进行目标国环境分析

1)目标国市场因素。企业规模直接影响企业的国际化进入模式。一般而言,规模较大的企业会倾向于采用投资进入方式,而规模较小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节约更多资金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其他国际化进入模式。

目标国市场竞争情况影响国际企业选择的国际化进入模式。竞争类型有分散型、垄断型、寡头垄断型。一般来说,分散型的竞争格局促使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出口或者许可证经营模式。垄断型可选择投资进入方式。如果预测向目标国出口或投资的竞争太激烈,企业也可采用许可证贸易或其他合同方式进入。

2)目标国生产要素。生产成本的高低是企业国际化进入方式选择的直接影响因素之一。如国内的生产成本比目标国同一行业的生产成本低时,企业可以选择多种进入模式;倘若国内生产成本高于目标的生产成本,企业会选择在当地进行生产的进入模式。

3)目标国的环境要素。目标国政府对于出口和对外投资方面的政策。政府的政策是一种硬性规定,当政府对出口采取较为优惠政策或者政府大力鼓励出口时,企业会倾向于出口模式。但是如果政府对出口关税和出口限定较为严格,企业则会转向其他类型的进入模式。

2.内部因素

国际化企业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方式时,除考虑外部因素外,还需要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产品因素和资源投入度因素。

1)产品因素。独特性强的产品能承受高运输成本、高关税且在目标市场具有竞争力,此类具有较高优势的产品通常选择出口方式进入。低差异性的产品依靠低价格作为竞争手段,也许只能在当地进行生产,如果产品涉及一系列售前、售后服务,对于与目标市场距离遥远的企业来说在当地生产就很困难。从事服务的公司,如工程、广告、计算机、管理咨询、建筑工程等倾向于采取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出口或本地化生产模式。技术密集型企业使用许可证经营模式进入目标国市场。对适应性差的产品只能选择出口进入方式;而对在国外市场上适应性好的产品,可选择使企业与国外市场最为接近的进入方式,如许可证贸易、分支机构或当地投资生产。

2)资源投入度因素。一家企业在管理、技术、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等方面拥有的资源越丰富,可选择的进入模式也越多。更为重要的是,投入度对国际化模式的选择将产生极大的影响。高投入的企业更多地选择投资进入的模式,而低投入的企业倾向于采用非投资的进入模式。(www.xing528.com)

此外,目标国市场的吸引力使国际化企业产生进入的愿望,高投入愿望意味着企业在进入目标国时,在模式上比低愿望企业有更为广泛的考虑余地。前者更倾向于采用投资进入模式。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会促使企业产生更高的国际化投入程度,而企业早期在国际市场中的失败经历会降低其国际化的投入。

1.国际化战略分为四种,分别是国际化战略、多国战略、全球战略和跨国战略。

2.国际化经营的环境要素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和技术环境、贸易体制、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

3.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层次和介入水平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包括出口进入方式、合同进入方式、投资进入方式和战略联盟方式。

1.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动因有哪些?

2.与国内市场相比,国际市场最突出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3.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特点有哪些?

4.简述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类型。

5.国际市场的进入方式有哪些?

6.国际市场进入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