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选择进入模式的理论?

如何选择进入模式的理论?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关于进入模式的研究中,折衷理论、制度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进入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邓宁把进入模式分为出口、技术转移和对外直接投资,折衷理论认为企业采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就是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表3-4企业优势与进入模式选择的关系注:“√”代表企业拥有某种优势;“×”代表缺失该种优势。

如何选择进入模式的理论?

在关于进入模式的研究中,折衷理论、制度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进入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因此,本小节主要回顾了折衷理论、制度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中对进入模式的相关陈述和研究。

1.折衷理论

邓宁的折衷理论主要回答了企业在国际化程度中在具有特定优势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进入模式。邓宁把进入模式分为出口、技术转移和对外直接投资,折衷理论认为企业采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就是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其中,所有权优势是指企业所特有的,不能被国外竞争对手轻易复制的特定优势,包括生产技术、规模经济、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货币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拥有的资产转移到国外子公司所具有的优势,换句话说,公司通过将拥有的资产转移到海外子公司比交易到其他企业能获取更多的利益。企业拥有内部化优势的条件有三个:一是签订和执行合同需要较高费用;二是买者对技术出售价值具有不确定性;三是企业需要最终控制产品的使用。区位优势是指东道主国家相对第三方国家在吸引投资方面具有的优势,能否形成区位优势取决于四方面的条件:一是劳动力成本;二是市场潜力;三是贸易壁垒;四是政府政策。于是,企业可以根据三种优势的拥有情况来选择进入模式(表3-4)。

表3-4 企业优势与进入模式选择的关系

注:“√”代表企业拥有某种优势;“×”代表缺失该种优势。

2.制度理论(www.xing528.com)

就制度的观点而言,人类的行为动机已经超越了经济最优选择,扩展到社会正当性和社会义务;而企业则是在由规范、价值观和理所当然的各种假设(合适的和可接受的经济行为)组成的社会框架下开展运营的(Zukin&Dimaggio,1990)。李巍(2012)认为企业的经济选择不仅是被新古典主义模型所强调的技术的、信息的和收入的限制而约束,还会受到社会性限制(例如规范、习惯和习俗)。

制度研究使用最广泛的分类还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组织和个人之间有意识地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签订的正式契约。Brouthers(2001)认为制度结构会影响进入战略选择,制度结构可能会给国际市场进入带来障碍(比如关于所有权形式的法律约束),使得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得出的最优进入模式无法实现。

3.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主要探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该理论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Barney(1991)提出企业拥有“资源”后,便可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些企业资源应该是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复制的、不能被取代的。Sharma&Erramilli(2004)认为每个企业都是独特的,而这种独特正是来自它所拥有的资源、它和资源的兼容性以及这些资源配置使用的方式。这种“资源”包括企业所有的资产和能力,具体来说包括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技术、企业文化、顾客忠诚度、商标、机器、工艺和流程、市场导向、拥有的关系资源和无形资产(Reed&Defillippi,1990;Hunt&Morgan,1995;Srivastava et al,1998)。

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来看进入模式,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决定着其进入模式的决策情况,如组织结构、企业规模、国际经验、R&D等(陈怀超、陈安,2014)。企业在考虑进入模式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资源、能力以及国际化经验的影响(Aulakh&Kotabe,1997;Madhok,1998)。在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大并且有着丰富经验的企业在对外投资中,会面临较少的资源限制,更愿意选择资源承诺较大的进入模式(比如独资或多数股权)进入目标市场(Madhok,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