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八次宏观调控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八次宏观调控回顾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宏观调控实践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调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八次宏观调控,分别是1979~1981年、1985~1987年、1989~1992年、1993~1997年、1998~2002年、2004~2007年、2008~2011年[3],2012年至今的宏观调控。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三次较大的物价上涨,都发生在1998年之前,宏观经济政策在这一时期基本倾向为紧缩性的。表2-2 改革开放以来八次宏观调控的基本情况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八次宏观调控回顾

中国的宏观调控实践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年代,主要的宏微观经济活动都是受计划控制的,没有宏观调控的余地和必要。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开启,20世纪80年代早期宏观调控的概念逐步形成。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宏观调节”的概念,1988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报告正式使用了“宏观调控”的提法。

中国宏观调控的发展历程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密切相关。一方面,市场机制决定了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边界。政府宏观调控是面对市场,以市场为调控对象。由于市场功能性缺陷和失灵,只有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有意识地影响和调控经济,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才能在充分保持其微观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宏观上的稳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制度基础和体制保障。政府通过经济和法律等手段来引导市场变量的变化,进而通过市场变量发出信号来引导企业和居民的微观经济活动,从而使市场机制的运行符合调控意图。

(一)中国的市场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化程度一直在稳步提升,市场化指数从1978年的15.08%上升到2008年的76.4%。中国市场化指数变动的阶段特征十分明显,可以划分为1978~1991年、1992~2000年、2001~2011年和2012年至今等五个阶段。一是1978~1991年市场化稳步提升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市场化总体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由15.08%升至21.10%,但水平相对较低。二是1992~2000年市场化快速推进阶段。1992年中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市场化程度提升速度明显加快。1992~2000年,市场化指数由1992年的26.04%升至2000年的60.64%,年均上升3.83个百分点。三是2001~2011年市场化推进速度出现放缓、停滞或下降阶段。2008年中国市场化指数达到76.40%,与2001年相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71个百分点[1]。市场化指数显示,中国的市场化进展在2008~2011年期间出现了放缓、停滞或下降(表2-1,图2-1)。四是2012年以来市场化进程的再次深入。自2012年以来中国市场化指数再次呈现上升趋势[2]

表2-1 1978~2008年中国市场化指数侧度得分表

(续)

资料来源:曾学文,施发启,赵少钦,董晓宇:《中国市场化指数的测度与评价:1978~2008》。

图2-1 2008~2104年市场化总指数变化趋势(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王小鲁,余静文,樊纲:《中国市场化八年进程报告》。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八次宏观调控,分别是1979~1981年、1985~1987年、1989~1992年、1993~1997年、1998~2002年、2004~2007年、2008~2011年[3],2012年至今的宏观调控。依照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状况和市场化进程,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上述八次宏观调控大致可划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以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四大阶段。

上述四大阶段的划分与理论界对中国改革历程的阶段划分基本一致,在时间上分别对应三大标志性事件:一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改革目标。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勒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二是2002年中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与中国加入WTO。2002年1月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11月召开的十六大宣布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2012年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召开。2012年11月召开的十八大宣布“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主要思路。

在这八次宏观调控中,1998~2002年和2008~2011年这两次宏观调控发生在东南亚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均为应对外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因而具有明显的扩张性,政府进行大规模投资支出,央行不断通过降息降准来放松银根,以此来扩大国内需求,应对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1989~1992年的宏观调控和2012年以来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也具有一定的扩张性,但扩张力度较为温和。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1989~1992年的宏观调控采取了“紧财政、松货币”的政策。2012年以来的新一轮宏观调控的扩张性也明显小于前两次危机应对时期。除此之外的其他四次宏观调控都是为了控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调控方向都是紧缩性的。20世纪80、90年代的宏观调控多数都是紧缩性调控。改革开放以来直到1998年上半年,近20年的时期中,除个别年份外,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特点是需求膨胀、供给不足(短缺经济),因此突出的特征和矛盾是通货膨胀压力长期居高不下。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三次较大的物价上涨,都发生在1998年之前(1985年、1988年、1994年),宏观经济政策在这一时期基本倾向为紧缩性的。2004~2007年宏观调控发生在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再次成为突出问题,宏观调控也由前期的扩张转为紧缩(表2-2)。

表2-2 改革开放以来八次宏观调控的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