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现状与挑战

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现状与挑战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现状立市以来,河源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理,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综合经济实力明显上升。(二)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河源市经济社会取得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和制约,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同时,河源市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已成为制约河源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

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现状与挑战

(一)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现状

立市以来,河源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理,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综合经济实力明显上升。1987—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由16.7亿元增长至579.3亿元,年均增长14.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638元增加至19 505元。产业结构趋于协调,三次产业结构由53∶24.5∶22.5调整为12.5∶52.9∶3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7 292万元增加至31.37亿元。包括城镇居民就业、教育事业、交通事业、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和社会治安等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断增加,万人拥有病床数不断增加。同时,河源市人口基础较大,人口自然增长率远高于广东全省水平。

河源市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196.26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约0.62亩,高于广东平均水平。水资源丰富,拥有华南地区最大水库——新丰江水库,是广东重要的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具有种类多、分布广的特点,主要有铁、钨、铅、锌、锡、钛、铀、萤石石英石水泥用灰岩、陶瓷土、稀土、建筑用砂等。

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水平,主要环境指标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水质方面,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方面,全年市区空气质量功能区达标率100%,没有下过酸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9.72%、100%和99.6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44.11%提高至本年的44.21%。

(二)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源市经济社会取得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和制约,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1.经济社会人口发展仍需改善

一是河源市经济发展总体处于较快发展态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科技进步等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发展,目前河源市经济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但在经济发展中,与全省发达地市相比,存在着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金融危机后三次产业调整难度不断加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产品物价上涨较快和居民没有很好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等问题。(www.xing528.com)

二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河源市社会各项事业不断推进。接受高等教育学生人数不断上升,交通水平不断改善、享受社会保障人口不断增加。但城镇失业率、刑事案件数等方面有待改善。

三是河源市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但与广东省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河源市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已成为制约河源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

2.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过载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承载力则反映了资源能够承载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速度的能力。近年来河源市经济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处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强度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对耕地、水、矿产等资源的低层次开发,面临着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旺盛,人均水资源下降且利用程度不高、污染加大和浪费普遍以及水土流失严重,能源利用的外部依赖性增强等一系列问题,超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承受范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与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 适应。

3.生态环境容量仍然较为脆弱

近年来,河源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水平,主要环境指标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但随着河源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保护的压力不断凸显,具体表现在:持续保持优良的空气质量、水质和保护森林的压力日益加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工业园区环保设施建设及监控要求不断提高,开展矿山整治、处理工业污染的难度加大,且环境容量的上升趋势明显落后于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说明环境容量仍然较为脆弱,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亟待建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