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源乡村振兴实践的实施路径探析

河源乡村振兴实践的实施路径探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标河源乡村振兴实践“生态第一、夯实基础、治理先行、科学布产、引贤育才、贯穿文化”六大对策,其实现路径有三条,分别是乡村治理综合体建设、乡村民生综合体建设和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河源乡村振兴的三条路径,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是有机整体不可割裂的,必须以系统、整体、融合的科学思维来实现。数量庞大、素质较高、能力突出、有一定财力的乡贤,是河源乡村振兴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

河源乡村振兴实践的实施路径探析

对标河源乡村振兴实践“生态第一、夯实基础、治理先行、科学布产、引贤育才、贯穿文化”六大对策,其实现路径有三条,分别是乡村治理综合体建设、乡村民生综合体建设和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河源乡村振兴的三条路径,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是有机整体不可割裂的,必须以系统、整体、融合的科学思维来实现。

1.乡村治理综合体建设

实施乡村治理综合体建设,对准的是治理先行策略,要形成头雁效应和虹吸效应。具体要在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和搭建平台三个方面发力和落实。

一是强化和完善组织建设。强化村支委建设,强化村委会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和落实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对于组织建设,最大的问题是选人用人问题。选对人选好人选强人,村支委就强,村委会就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就强,就能发挥头雁效应,就能够“民服”。精准选人用人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一以贯之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个最大原则;二是坚持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考察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听其言”和“观其行”有机结合的原则;四是采用定性判断与用事实说话相结合的原则。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和实施“阳光村务+”制度,建立全体村民大会、村支委、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四级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村务监督工作长效机制,建立村务巡视长效机制。对于乡村热点和难点问题,着力通过创新机制长效解决。比如选人用人问题,要建构“专业化”工作机制,同时还必须配套“量化”考核机制,避免失真和失偏。比如垃圾治理,建立完善“户收集、村集中、乡镇转运、县处理”农村垃圾收运处理机制,实行“一村多点”的形式增设垃圾收集点,并对已建好的垃圾集中点进行升级改造。比如环境治理,建立“宣传引导、县镇督办、村干垂范、组织谋划、严明纪律、压实责任、高标整治”的“三清四拆”常态化工作机制,做到既改善环境,又能有效整合土地资源。

三是搭建现代综合治理平台。建立村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互联网+治理”“互联网+农业”,避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村干部村民关系通透,让民意有一种释放与回归,奠定“治理先行”的资本支撑。一是“大家的事大家办”,广泛发动村民参与,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领头雁的作用,发挥全体村民大会的议事机制作用;二是法律服务全覆盖,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及时为民排忧解难、析法说理;三是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融合农村民俗、乡规民约的辅助作用,将村民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四是“法律的事大家都知道”,引导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以适合农民“口味”来普法,使农民学法时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记得牢。

2.乡村民生综合体建设

实施乡村民生综合体建设,对准的是夯实基础、引贤育才、贯穿文化三大策略,对标的是涉及民生的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的人才资源和滋养乡风文明的文化建构。

首先是补齐民生短缺,发力村级综合服务站硬件建设。科学设计并规划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多功能复合体,集合“基层治理+教育(职业培训)+医疗+养老+宣传+文化娱乐+体育运动”一体化综合功能。对于综合服务体的建构,要以目前的乡村小学为中心,充分运用和开发乡村小学的文化教育、体育和培训功能,整合村委会和医疗站,形成有机联合体,奠定一体化综合功能的实现。

其次是补足服务短板,精准配套软件建设。基于“基层治理+教育(职业培训)+医疗+养老+宣传+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综合服务体,配套制度、设备、人员等,实现一站式综合服务功能。(www.xing528.com)

三是贯穿“滋养”乡风文明的文化工程。乡村振兴,塑形和铸魂并重并举,不可偏废。一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二要新老媒体融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宣传,在老百姓中讲好中国梦和强国梦故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融入家风乡规。三要连线连片建设美丽乡村文化带,加强并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粤赣古驿道、革命遗址等活化利用和溢出效应。四是要实施乡风文明润化工程,坚持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好母亲、好媳妇等各具特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覆盖,并使之长效化,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嵌入引贤育才工程。人才是第一资源,产业跟着人才走,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的集聚和兴盛,没有人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乡村振兴,因此要把引贤育才摆在第一位。一是鼓励支持城市人才“上山下乡”,引导城市冗余人才向边际产出更高的农村沉淀。制定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扶持政策,吸引各路人才到乡村创业就业。二是要大力支持和引导乡贤回归农村发展。数量庞大、素质较高、能力突出、有一定财力的乡贤,是河源乡村振兴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通过建章立制,切实保护好进城农民在农村的土地等权益,吸引有意愿、有技术、有资金、有技能的进城农民回归农村发展产业,成为支撑乡村振兴产业的核心力量。三是制定乡村工匠培训和职称评定办法,完善农村本土人才孵化培育链条,依靠综合体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成就一批乡村专业人才,不断选优配强、精准培育一支致富带头人队伍。四是迫切需要精准结合乡村地域特征和需求,以建设“小而精、均而优”的农村学校为龙头,多方着力、协同举措、一村一策,培养一批素质优良、有农村情结、能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治理队伍、农业技术队伍、医疗卫生队伍等。

3.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

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是综合化发展产业和跨越化利用农村资产的科学措施,是当前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实施田园综合体建设,对准的是生态第一和科学布局产业,需要精准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实施市场导向改革型与政府驱动产业政策,从根本上提升农村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田园综合体建设,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创新机制。对标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围绕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长效机制,推动河源农业形成资源有效利用、功能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农村土地流转新政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为突破,进一步完善流转机制,打开农村闲置要素的利用渠道,引导城市冗余要素向边际产出更高的农村沉淀,进而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中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搭建平台。加快构建与河源农业大市相匹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组建市县镇村四级农业产业示范园联合体。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思路,实施五个一工程(“一市一龙头,一县一公园,一镇一主业,一村一主品”),以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田园综合体建设龙头,每个县区建设一个具有产品展示、宣传、体验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公园,各乡镇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各村因时制宜建设N个特色家庭农庄,形成县镇村递进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平台,集成培育“新优名特”产业,实现人才技术资本聚集,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河源一盘棋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和品牌。

三是育养新型主体。目前,在河源农村,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精品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还处在萌芽阶段,农业增收的空间还非常有限。因此,要广泛兴起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的育养,依托农村民生综合体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培养模式,基于“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模式培养批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催生观光农业、有机农业、乡村旅游、民宿、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业态在河源农村地区的广泛兴起,有效提升农业溢价能力,不断拓宽农业增收的空间和模式。

四是涵养新内涵。基于现代河源和生态河源的发展定位,农业作为河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底色,必须改变农产品多而不优、优不集成、集成而无品牌的困局,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打开农村闲置要素的利用渠道,引导城市冗余要素向边际产出更高的农村沉淀,实施“健康种养、绿色种养、有机种养”混合制度,深化开展“一镇一主业、一村一主品”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涵养品牌。一是做好“特”字文章,发展优质稻、无公害蔬菜、生态畜禽、健康水产、特色水果、高山茶叶、良种油茶、岭南药材等特色产业,奠定产业强镇富村的基础;二是做好“融”字文章,瞄准“互联网+现代农业”,以“一村一主品”“一镇一主业”“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农业现代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融合发展示范区;三是做好“食”字文章,发掘客家传统美食,遴选一批客家特色名小吃,基于古法进行标准化、健康化、产业化改造,形成品牌,助力“农旅融合”发展的“食”动力;四是做好“美”字文章,以美化乡村道路建设为抓手和载体,因地制宜,打造融“美丽公路+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休闲体育+健康养生+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沿路新经济,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