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源乡村全面振兴:问题分析和对策

河源乡村全面振兴:问题分析和对策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有人才,没有技术,没有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河源乡村振兴最大和最突出的问题和难题。当下河源的农村,精神生活的供给已经成为稀罕之物,也已经演变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最大难题之一。

河源乡村全面振兴:问题分析和对策

2018年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为372.76万人,农业人口289.74万人,占比高达77.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8.64亿元,仅占地区生产总值1 006.00亿元的16.8%。201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2 530元,仅为全国(64 644元)的50.3%、全省(86 412元)的3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620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5%,省定贫困村255个,建档贫困人口5 167户、15 499人。从上述几组数据可以初步判断:首先,河源是广东省名副其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地区,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省的37.6%,振兴发展任重而道远。其次,河源市是广东省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高达77.7%,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处在低水平、低效益的状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8%,农村振兴发展任务极为艰巨,高质量发展将是一个长期奋斗的目标。最后,已经到了决战决胜关键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仍然任务艰巨。尽管经过全市上下三年的脱贫攻坚努力,9万多人实现脱贫,255个贫困村面貌大为改善,取得突出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深层次问题,比如扶贫责任意识不够强,脱贫内生动力、扶贫产业建设薄弱等。结合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目标和体系思想,具体存在的问题梳理如下。

第一是产业方面。从历史、基础和当下的实际讲,河源并不缺乏富有悠久历史传统、基础条件好和当今富有生命活力的“三农产业”。比如龙川和平油茶产业、东源县和紫金县的茶产业、和平县的猕猴桃种植业、连平的鹰嘴蜜桃种植业和源城的黄酒业等,市域内有成百上千家生产或经营“名特新优土”“三农”产品的企业或小作坊,大有“千帆出海竞风流”的产业场景。但是不可否认,诸如上述各县区的代表性产业,没有一个形成了超过十亿元以上的总产值,连过亿元的企业也难以搜寻到。原因无外是体系的不健全或根本没有体系所致。以我市有比较优势和比较高附加值的油茶产业为例,全市虽有超过50万亩的种植规模,但选种育苗良莠不齐、种苗来源混乱、种植规范参差不齐、油茶林管理不标准、采摘时间不一、加工单一、品牌建设各自为王、营销渠道单一等。2018年全市仅有较具规模的油茶加工企业5家,作坊式加工厂281个,年产毛油2 100多吨、精油1.2万多吨,估算总产业不足30亿元,产业的效益及其联动效益低下,影响产业的健康和高效发展。可以这样认为,一个产业缺乏上下游联动、互动和互补的完整完善和全要素集聚的产业链,是不可能做强做大的。

第二是“三农”人才方面。人才被认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人才事关技术,有人才就有技术,就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产业发展乃至全面振兴就有永续动力。没有人才,没有技术,没有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河源乡村振兴最大和最突出的问题和难题。没有明白人,没有顶层设计,没有明确的思路,没有可行的路径,没有体制机制的创新,没有能够干得成事的人,这是河源乡村振兴人才体系建构的最大问题。因此,如何做好和做活“三农”人才这一篇大文章,运用体系思想,建构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考核、激励、保障和管理一体的体系,恐怕是摆在当政者面前,需要大视野、大格局、大智慧和下大力气快步解决的重要议题,不容耽搁。“三农”人才体系的建构,涉及方方面面,这主要与组织工作紧密相关,也是组织振兴的一部分,必须统筹考量。

第三是文化方面。文化兴则农村兴。当下河源的农村,精神生活的供给已经成为稀罕之物,也已经演变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最大难题之一。因此,保障农村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供给农民丰富和优质的精神食粮,是促进农村振兴发展的文化动力。向有“客家古邑”之称的河源,拥有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与客家文化,发展文化事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乃至全域旅游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具有地域优势。但是丰富和多元的文化元素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研究、利用、保护和转化、提升,缺乏体系支撑,基于人才、资金、技术和意识的匮乏,没有能够转变为文化产业或相关产业,更没有形成完整的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这是河源乡村振兴最大的缺陷,也是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优质资源。因此,着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共建共享乃至跨越发展,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www.xing528.com)

第四是生态方面。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是农村最鲜明的底色,也是绿色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既是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园、综合体、新型农庄等的载体,也是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养生旅游的最好载体。生态本身就是一个完整、复杂、有机的体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但是,目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种类繁多,分布面广,治理难度大,它已不是农民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上升到政府主导和市场有机结合的环境治理高度来设计和推进,方能够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农村生态的优先发展,保障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以2018年为例,河源市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3 586.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但是旅游总收入仅为316.82亿元,尤其是乡村旅游这一块,仅仅处在初步开发和经营的起步阶段,这与生态资源丰富多样、旅游资源富裕、客家文化独具特色地位的河源是极其不相称的,这其中缺乏的就是生态体系建设和资源管理运用的不足。

第五是组织方面。农村富不富,农村美不美,关键看支部,关键看带头人,关键看治理体系的到位不到位。对于河源来说,1 151位村支书、村主任、基层支部,有多少是称职的、有多少是不称职的,治理机构有多少是有战斗力的、有多少是几乎瘫痪的,组织方面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要有一本明细账,这样,乡村振兴才有最根本的组织保障。所以党和国家反复强调说,要选好配强党组织带头人,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这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保证。现实中,我市农村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离散化态势显现,村庄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等现象普遍存在,“三留守”问题突出。一些乡村发展滞后、问题丛生、小官巨贪、村霸控制,往往与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治理体系瘸腿、干部能力和作风跟不上有很大关系。我们应当认识到,面对新时代农村工作的任务和要求,面对农民的强烈关切,地方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干部队伍、农村基层组织还不能很好适应,这是乡村振兴最大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因此,如何强化基层党支部这个“主心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把选人用人摆在优先位置,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是当下要下大力气解决的核心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