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问题分析

重庆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问题分析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融服务可以为重庆乡村振兴的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为其经营风险提供必要的分担机制。

重庆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问题分析

金融服务可以为重庆乡村振兴的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为其经营风险提供必要的分担机制。从现实来看,重庆乡村振兴中的金融供给服务与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不相匹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服务供需期限错配较严重

目前银行对乡村规模化经营主体提供的信贷产品主要是短期(6个月至1年)中型额度,而处在创业期的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培育周期长、投资规模大,一般需要3—5年才能逐步走向投产期,在该阶段,多数农业投资属于固定资产性质的投资,对中长期贷款需求量较大,与目前银行提供的信贷额度和实际期限发生了严重的错位。调查显示,处于创业期的乡村产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用途排名靠前的选项依次是“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家乐等生态旅游业”“建造农业基础设施”“扩大种养殖规模”“购买农业机具和技术”等,表明金融服务供需期限错配将严重影响乡村产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2.乡村金融服务的门槛较高

当前金融机构对金融服务需求主体的信用要求较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信贷主体现实收入要求高。金融机构更偏向给成熟的农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而对处于创业期的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存在严重的信贷配给现象。二是对抵押物的要求门槛高。重庆不仅农村“三权”资产抵押普及率低,而且乡村大量生物资产、农村集体产权资产、乡村企业办公楼房、农用机械等也未能成为金融机构的有效抵押物。调查中有90%的受访经营主体表示因缺乏合格抵押品而无法取得银行贷款。三是对农业项目要求门槛高。金融机构倾向对稳定的盈利性项目提供融资服务,而目前重庆不少农业项目正处于培育阶段,且多数农业项目属于山地农业、梯田农业、小规模农业,不仅尚未见效,而且未来经营风险大,因而对金融机构缺乏吸引力

3.乡村金融服务成本较高

调查发现,在抵押品缺失的情况下,银行一般需要借助担保公司向乡村产业经营主体放贷。目前依托兴农担保、农业担保公司担保的乡村产业经营主体综合信贷成本为6%~8%,其中担保成本为2%~2.5%,属较低水平。但其他金融机构如泰康人寿旗下的涉农信用贷利率为8%左右,而不少商业银行涉农贷款资金成本均超过10%。值得注意的是,重庆试点推广的保单质押贷款利率高达30%左右,在重庆乡村应用率极低,几乎没有发挥支农惠农职能。同时,重庆乡村金融服务的时间成本也不可忽视,当前乡村信用贷款放款周期平均在半个月以上,最慢可长达几个月,根源在于金融机构基层网点不足,信息采集、现场勘查周期长,审批流程复杂,这就造成了乡村融资成本高,挤压了农业利润空间。(www.xing528.com)

4.金融服务边际效率

宏观上看,随着重庆近年来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重庆农林牧渔生产总值和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攀升。但从投入结构看,相较于财政投入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显著作用,金融投入的显性效率相对较低。从重庆乡村居民收入结构来说,财政投入直接影响农户的转移性收入,随着财政投入的增加,农户的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2012年的11.26%增长为2016年的27.16%。信贷支农主要作用于农户的生产经营,而农户的经营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5年来几乎处于不变的状态。从微观数据来看,几乎所有的受访乡村产业经营主体认为,金融服务成本高,规模受限,流程冗杂,服务效率有待提高。其中,认为“农业保险理赔率低、理赔程序烦琐”的占41.05%,表明农业保险经营效率亟待提高。

5.金融服务供应缺口大

重庆农业金融服务覆盖面很低,如:2016年重庆农林牧渔信贷总额约为180亿元,占农林牧渔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9%;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约为4亿元,占农林牧渔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0.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从金融服务满足度来看,76.84%的受访乡村产业经营主体认为其信贷需求没有得到满足,83.14%的受访主体认为,其农业保险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说明金融服务供应缺口大。乡村产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规模在100万元以上的占近50%,500万元以上的占2.74%,而当前重庆涉农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多在100万元以下,导致众多乡村产业经营主体普遍需要向多个金融机构贷款,直接加重了融资成本。

6.金融服务持续性不足

尽管近年来全市信贷支农总额持续攀升,但该数据包括政策性扶贫信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教育信贷支持等金融服务,2012—2016年涉农贷款规模波动较大,且不少年份出现负增长,表明近年来重庆农业金融服务动力疲软,持续性不足。据课题组调查发现,银行业金融机构因农村服务成本与风险高、收益低,深挖乡村贷款意愿不强,且将大部分涉农贷款风险转嫁给了担保机构,导致担保机构风险压力加大,经营不可持续。而农业保险普遍存在“三低三高”的情况,即低保额、低收费、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因而农业保险机构参与意愿不强,大多依靠政策性高压推动,商业性保险公司参与动力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