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流出劳动力特点及影响分析

农村流出劳动力特点及影响分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报告的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同时,这种农民工结构的变化对我国整体劳动力的使用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需要持续观察。愿意“农转非”的新生代农民工近70%想进入大城市,主要原因是希望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流动人口携配偶、子女、父母一同流动的已占66%,接近6成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一同流动,流动人口举家迁移和在流入地长期居留趋势明显。

农村流出劳动力特点及影响分析

(一)流出规模及趋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来的深刻社会影响。

调查报告的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而“本地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农民工。

报告显示,2013年到2017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为2.4%、1.9%、1.3%、1.5%、1.7%,增速逐年回落的趋势非常明显。(见图3.1)

图3.1 农民工总量及增速

而且2016年的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外出农民工增速较2015年回落,而本地农民工增量占新增农民工的88.2%。同时,在外出农民工中,进城农民工比2015年下降1.1%。

从农民工输入地来看,往东部地区的农民工虽然总量仍然最多,但增速却呈现负增长,同时,往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增速在增长,民工总量超过了40%(见表3.11)。这个趋势和我国工业化产业结构变化相适应,产业转移发挥了作用。同时,劳动总人口减少,老一代农民工退出,都可能是增速趋缓的原因。

表3.11 农民工输入地的区域分布[68]

(二)年龄结构

《2017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9.7%,比2016年提高1.2个百分点;老一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3%。

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21~50岁年龄段的占农民工总量的76.5%。但农民工平均年龄不断提高。从平均年龄看,2016 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9岁,2017年为39.7岁。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2.4%,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达20%。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在逐年增加。

在表3.12中的年龄结构中,各年龄段中持续增加的是“50岁以上”农民工群体,而其他各年龄段的占比都在持续下降。这个年龄结构变化趋势显示的结果有几种可能:一是劳动总人口减少,老一代农民工在城市里逐渐老去;二是新一代农民工更多地融入城市,或有新的就业方向,如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创业潮使一部分农民工成为新城市职业者。这种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制度需求。同时,这种农民工结构的变化对我国整体劳动力的使用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需要持续观察。

表3.12 农民工年龄构成(%)(www.xing528.com)

(三)就业结构

较早时期的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行业和职业升级明显,不断向制造业集中,46.3%是产业工人,比老一代农民工高出10多个百分点。他们无业、失业者很少,在业比例男性达98%,女性达81%。而在2016年的监测报告中,农民工就业的行业中,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正在逐渐相近。

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占50%以上(见表3.13),正是这一部分农民工作为重要的劳动力资源使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而制造业中农民工比例在逐渐下降,这种趋势和我国产业升级及产业转移有关,同时,也与更多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多有关。第三产业作为劳动密集的行业,正在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就业。这种就业结构的变化意味着提供了社会服务行业更细致的分工和更专业的服务。

表3.13 农民工就业行业分布(%)

(四)流动意愿

2011年对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显示,在调查的流动人口中,超过半数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3年以上,6成以上希望未来3年继续留在流入地,接近9成愿意融入现居住地生活,其中67.8%希望落户于大城市。2016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76.3%不打算回户籍所在地,愿意回去的人中63.4%希望在县(市、区)就业。

调查还显示,超过70%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想“农转非”,保有农村土地的愿望强烈,但对土地的依赖性明显弱于老一代农民工。愿意“农转非”的新生代农民工近70%想进入大城市,主要原因是希望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流动人口携配偶、子女、父母一同流动的已占66%,接近6成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一同流动,流动人口举家迁移和在流入地长期居留趋势明显。2013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7.9岁,2015年为29.3岁,这意味对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同时对流出地的农村社区也会产生影响。

新一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但是又不愿舍弃农村土地的保障。在对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出发点上,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发展与土地资产之间的替代是必须进行的制度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