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信贷资金的供求及特点分析

农村信贷资金的供求及特点分析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包括农户、农村企业以及农村公共事业信贷资金的需求。农户和农村企业两类主体的信贷资金的需求是农村金融市场上最基本、最活跃的需求,也是具有中国农村金融特色的需求。(二)农村信贷资金的供应金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血液”,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村镇银行主要是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农村信贷资金的供求及特点分析

(一)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

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包括农户、农村企业以及农村公共事业信贷资金的需求。农户和农村企业两类主体的信贷资金的需求是农村金融市场上最基本、最活跃的需求,也是具有中国农村金融特色的需求。我国公共事业经营管理机制改革以来,财政在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设施方面的投入比例逐渐变小,农村对公共事业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需要依靠金融市场解决,这方面的融资需求日益迫切,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重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户成为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并且这一现状还将长期存在。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的经济行为日益活跃,当前和潜在的农户资金需求总量相当巨大。我国农户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独立的生产实体,又是基本的消费单元,因此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生产和生活需求两个方面。

农村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为农村增加就业和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显著。由于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村企业大多属于发育成长期的小企业,而且个体和私营企业占了多数,主要是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以及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建材业。然而目前农村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并且农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而由乡村投资发展起来的,生产的是面向市场的资源产品,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在这样的情形下,因为市场供需的不确定性较大,信息不够对称,造成农村企业经营的风险较大,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对其发放贷款特别谨慎,使得农村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一直较为突出。

农村的公共事业体系对资金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村文化教育和农村医疗卫生建设两个方面。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都需要大量、充分的资金。而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对金融的需求已经越来越明显。

不同类型的需求主体,其信贷需求的特征和满足信贷需求来源以及信贷需求的手段与要求是不同的。具体来说,中国农村信贷需求结构主要体现为:

作为信贷需求主体的农户,包括贫困户、温饱型农户和市场型农户。贫困户的信贷需求特征表现为生产开支,信贷供给来源主要为民间小额信贷、小额商业信贷、政策性扶贫贷款等;温饱型农户的信贷需求特征表现为种养生产,信贷供给来源主要为民间信贷、小额商业贷款信用贷款等;市场型农户的信贷需求特征表现为专业化规模生产,信贷供给来源主要为自有资金或商业信贷。

作为信贷需求主体的农村企业,包括资源型小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和龙头企业。资源型小企业的信贷需求特征表现为启动市场、扩大规模,信贷供给来源主要为自有资金、民间信贷、商业信贷和政策金融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信贷需求特征表现为生产贷款,信贷供给来源主要为自有资金和商业信贷;发育初期的龙头企业的信贷需求特征表现为扩大规模,信贷供给来源主要为商业信贷、风险投资、政策金融资金,成熟期的龙头企业的信贷需求特征表现为规模化生产,信贷供给来源主要为商业信贷。

农村基层政府的信贷需求特征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产品,信贷供给来源主要为财政预算和政策金融。

(二)农村信贷资金的供应

金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血液”,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资源的供给必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主体可以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又分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是相对于正式金融机构而言的,泛指不通过正式金融机构的其他金融形式及活动,包括农户、民间的金融活动和各类非正式金融组织的金融活动。

1.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供应

自20世纪90年代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销了县级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几乎没有设立县级机构,目前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为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网点遍布中国城乡,成为国内网点最多、业务辐射范围最广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最大的银行之一。邮政储蓄银行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建成全国覆盖城乡网点面最广、交易额最多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逐渐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金融力量。农村商业银行也是我国农村地区商业性金融机构之一,它规模较农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小,但是相对于农业银行而言,农村商业银行更加贴近农村。(www.xing528.com)

我国目前主要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是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中最大的供给主体,机构基本覆盖了全国的各个村镇,其主要职责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主要业务为提供储蓄、抵押类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等。

2006年12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人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意见的指导下,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了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诞生。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是以经营小额贷款为主,不吸收公众存款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村镇银行主要是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服务。

2.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供应

农村非正规金融供给的产生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的形式也不断演进,既有助于满足融资困境中的农户对资金的需求,还可进一步推动正规金融深化改革

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源远流长。各种互助会(或简称“合会”)、私人钱庄、集资、储贷协会基金会、典当行等,都是民间金融组织的变体。互助会具有储蓄和互助保险的性质,主要融资功能是用于日常消费资金的融通余缺,它在我国农村比较普遍。私人钱庄具有储蓄和贷款的功能,甚至可以办理很多汇兑业务,规模一般也较大,它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较为普遍。储贷协会和基金会在我国农村也较为普遍,它们经营的方式比较灵活,办理业务的手续比较方便、简单、快捷,经营成本也比较低,曾一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之一。典当行作为古老的民间金融形式,具有短期抵押贷款的性质,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短期资金的融通。

(三)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的现实考察

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处于非均衡状态,即需求旺盛但供给短缺,信贷供求矛盾异常突出。其结果是民间借贷融资顺势而发,借贷资金价格持续走高,融资成本增大,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矛盾尖锐,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农业信贷供给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不太相称。近几年我国农业贷款规模占全国信贷规模之比在3.1%~6.78%之间,这同农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极不协调。农业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再者,农村中小企业信贷比重低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不相称。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少数国家级龙头企业。相对而言,众多中小型农村企业信贷投入比例很低,严重制约其发展壮大。

第二,农业信贷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不太相符。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传统种植业在农业中的份额逐步减少,而非传统的种植业,比如畜牧业、水产业、蔬菜业等所占份额逐年上升。而且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农产业发展迅速,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的资金需求量加大。可是,在农村,农业信贷结构却没有及时进行调整,缺乏创新模式,贷款投放的局限性还比较大,贷款的品种也只是短期的流动资金,因此,难以达到适应新型农业金融需求的目的。

第三,农户储蓄资金贡献与其获得的信贷支持还不匹配。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经营,使农户金融活动资金倒流城市和发达地区,为城市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提供资金来源。而对于农户来说,想获得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却难以如愿以偿。

第四,农村金融机构区域布局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还不协调。在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基本上是以东部和城市为中心逐步推进的模式,农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区域布局相对较为完善,而中西部地区的分布密度较小。虽然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已形成了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三足鼎立的态势,但局限还是存在的,其中农业发展银行基本不与个体农户发生直接的信贷业务关系。对大多数农户和农村企业来说,可以享受的金融服务仅仅来自农村信用社的垄断性供给。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也走上了撤并机构之路,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区域的布局处于非均衡状态,这就进一步拉大了区域差距,使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