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寻养老市场中的成功之路

探寻养老市场中的成功之路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养老产业异常火热,许多企业、许多人都怀揣一颗滚烫的心,投入其中。纵观养老市场,存在许多成功的模式,也有不少参照模式,国内的、国外的。不自知的慢性自杀:养老思维模糊,摸黑前行,在不自知的情况,自我实施慢性自杀。于是,便有了许多闲置的养老设施、老人不买单的服务虚设,老人亟须而未被满足的服务空白。以上种种,无知无畏的“慢性自杀”现象,在养老行业比比皆是,令人伤感,又十分无奈。

探寻养老市场中的成功之路

养老产业异常火热,许多企业、许多人都怀揣一颗滚烫的心,投入其中。“我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老了,能有一个好的养老解决方案。往近了说,我的父母渐渐上了年纪,希望他们能有一家好的养老院可以住。我就想着,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的明天,这种关爱必须提前好多年开始积蓄吧。我是一个品牌人,所以就选了养老媒体人这个角色。”作为最早一批的养老媒体人,连升进入养老行业的理由很普通。

入行一段时间后,他便发现了养老行业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整个养老产业的发展进步。比如许多养老企业(机构)的操盘手对行业真实状况了解甚少,他们的身旁往往围着一群“很懂”的人士,为他们策划各种方案,因为鲜有人做过,这些建议大多都是一场高风险的对赌,再比如行业中,尚没有一家企业(品牌)已经形成了可持续的养老生态链接。细思之后,连升以媒体人的姿态,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梳理与铺排。

模式的纠结:一直在寻找对的模式,从未找到过。纵观养老市场,存在许多成功的模式,也有不少参照模式,国内的、国外的。没有进入养老领域的企业(企业家)保持着不断观望的姿态,已经进入养老行业、开始项目筹划的企业(企业家)则在不断地寻找、尝试,试图找到一种最优的模式,对于模式的落地与实践、坚持等方面,关注却很少。

国际养老盲从:偏信外来(外国)范,忽视国内经验及项目落地实施环节。现在养老圈里非常流行国外养老考察团,日本台湾、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应有尽有。去国外学习、取经,对于国内行业发展而言是件好事,但对于许多企业(企业家)而言,自己考察的目的是什么、考察些什么,考察回来后续干些什么,却不十分明确。动辄数十万的考察团没有少参加,中介机构的讲解、资源链接也非常专业,看了,学了,最后落实到企业自身的实际效果,却极难考证。(www.xing528.com)

人脉效用妖魔化:混圈子、买人脉,不能形成商业价值的流转。许多从业者不明确自己的需求,先期就花费大量费用,跻身各种养老圈、拢络行业各方人脉,却很少将精力放在自身企业(机构)的内功及业务方面。同时,又受限于自身企业的修为、知名度,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商业价值,缺少外发力量,没法将人脉、资源与企业自身形成商业价值的流转,无法激活手中的养老人脉、更谈不上资源导入的可能性。原来所聚拢的人脉,变成了死的人脉、僵尸人脉、僵尸社群。人是认识的,社群也加入,圈子也入了,自己却还是困在自己的沼泽地里。

不自知的慢性自杀:养老思维模糊,摸黑前行,在不自知的情况,自我实施慢性自杀。众所周知,养老行业投资大、回收周期长,业内有一部分提出养老概念、付诸实施、融资变现、期待未来做大的企业家,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养老企业(企业家)对于自己要做什么,产品、机构、服务,又或者某个领域的某个细分板块并不清楚,思维也很模糊,几乎是在摸黑前行。

他们并不注重专业的力量,亦不相信“人是创建事业核心生产力”的基本养老逻辑,期望用最少的钱、最不专业的人,成就最大的养老事业。他们不在意产品的观念与客观事实,比较少关注老年人真正的需求,按照自以为的标准建设机构,搭建服务,将大量的钱都花在表面环境的打造中(如房租、装修),在服务和人员方面却极尽可能地压缩成本,期待用最小的空间、最低的成本去圈养老人。于是,便有了许多闲置的养老设施、老人不买单的服务虚设,老人亟须而未被满足的服务空白。以上种种,无知无畏的“慢性自杀”现象,在养老行业比比皆是,令人伤感,又十分无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