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森林利用史:先秦至隋唐、渤海时期

森林利用史:先秦至隋唐、渤海时期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安莺歌岭遗址出土桦树皮,以及东宁大城子、永吉杨屯南遗址出土木炭的C14测定表明,早在两三千年以前,长白山、小兴安岭一带的人们已经对森林有所利用。肃慎人曾以楛木作矢,献给周武王,表明这一时期森林得到了利用。渤海国社会生产发展迅速,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在所难免。

森林利用史:先秦至隋唐、渤海时期

宁安莺歌岭遗址出土桦树皮,以及东宁大城子、永吉杨屯南遗址出土木炭的C14测定表明,早在两三千年以前,长白山、小兴安岭一带的人们已经对森林有所利用。宁安东康遗址出土炭化粟、黍和大量原始农具的化验结果表明,该地区在一千六七百年前已经出现了原始垦殖活动。此外,宁安牡丹屯遗址发现的不少青铜时代被烧焦的豆类和谷物等,也证明该地区的农业,在距今3000年左右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2]随着东北地区原始农业的逐步发展,天然森林等植被遭到了一些破坏。

东北最古老的民族是肃慎族,他们主要居住在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一带。《山海经·海外西经》载:“肃慎之国在白民北,有树名曰雄常,先入伐[代]帝,于此取之。”《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其中不咸山即长白山。肃慎人曾以楛木作矢,献给周武王,表明这一时期森林得到了利用。这种进贡之举一直延续到汉朝,《晋书》卷九七《肃慎传》记载:“周武王时,献其楛矢石砮,逮于周公辅成王,复遣使入贺,尔后千余年,虽秦汉之盛,莫之致也。及文帝作相,魏景元末,来贡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属……至武帝元康初,复来贡献。元帝中兴,又诣江左贡其石砮。至成帝时,通贡于石季龙,四年方达。”楛木是一种阔叶树,笔直而坚硬,为东北北部一带林区特产;石弩是松花江一带的木化石;“楛矢石弩”是居住在深山大泽之中的古肃慎族利用森林资源,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例证。[3]此外,《括地志辑校》卷四提及肃慎人“葬则交木作椁,杀猪积椁上”[4],意即死后用木材做成棺椁,并将杀死的猪置于其上,作为丧葬仪式。

汉、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挹娄、勿吉、靺鞨等民族都是肃慎人的后裔,他们将肃慎人的“楛砮遗法”传承下去,继承了肃慎族善于射猎的习俗特征,均为以林为生的丛林民族。如《魏书》卷一〇〇《勿吉传》载勿吉人“善射猎,弓长三尺,箭长尺二寸,以石为镞”。《北史》卷九四《勿吉传》载勿吉人“人皆善射,以射猎为业,角弓长三尺,箭长尺二寸,常以七八月造毒药,傅矢以射禽兽,中者立死”。《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列传》载黑水靺鞨“性忍悍,善射猎……其矢石镞,长二寸,盖楛砮遗法”。

先秦以前,东北北部和西部居住着东胡族。东胡人除了捕鱼、狩猎外,还从事伐木、畜牧等活动,和森林、草原有了联系。西汉时期,东胡族分化为乌桓和鲜卑两个民族,他们都起源于大兴安岭的森林地带。乌桓人有“刻木为信”和以棺木收殓逝者的习俗。20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在距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千米的大兴安岭北段,发现了鲜卑拓跋部祭祖地嘎仙洞,证明北部鲜卑人最早活动地区在今大兴安岭的广袤山林地带之中。他们以桦皮为棺木,日常用具中也有不少桦皮器具,丛林生活的印迹十分明显。《史记正义》颜师古云:“鲜卑之俗,自古相传,秋祭无林木者,尚竖柳枝,众骑驰绕三周乃止,此其遗法也。”从这种绕林祭祀的遗风中可以看出,鲜卑族在走出森林以后,仍以集体祭祀仪式来感念森林对其先民的养育之恩。(www.xing528.com)

隋唐时期勃兴的东胡后裔室韦族,也是典型的森林民族,其族名既是其民族自称,也是中原人的他称,其中含有森林之意,引申为“森林中人”或“从森林中走出来的人”。《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列传》载室韦“每溽夏……山多草木鸟兽……则巢居以避”,可知为躲避夏日溽暑和蚊虫叮咬,隋唐时期的室韦人每逢盛夏“巢居”于森林之中,隆冬时转为穴居状态。《北狄列传》另有室韦人“剡木为犁,人挽以耕,田获甚褊”的记载,说明其善于利用木材制造各种农具,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此外,《契丹国志》卷二六《室韦国》载室韦人喜爱冬季捕猎,然因“地多积雪,惧陷坑阱”,所以只能“骑木而行”,这是我国古籍中最早对木制雪上交通工具的描写。可见,室韦人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都与森林息息相关。东北境内生活的其他古代民族如扶余、高句丽等,情况也大致如此。

唐代中叶,肃慎人的后裔靺鞨族建立了东北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这是一个以粟末靺鞨为主体,杂糅高句丽等民族而形成的多民族政权。其第三任国王大钦茂在位时,不断学习周边先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特别注重发展与唐朝的关系,积极遣使进贡,同时在国内大兴土木,全国共设5京、15府、62州、100余县,国力较为强盛,有“海东盛国”之誉。渤海国的兴盛繁荣与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密不可分,其宫殿的修造以上京故城(东京城)最为典型。考古发现表明,上京故城建置宏大,由外城(廓城)、内城(皇城)、宫城(紫禁城)及内苑等几个部分组成,是仿照长安的规制兴建的,如此大规模的营造活动,必然需要为数颇巨的木料。渤海国对外贸易发达,其海外贸易路线主要有通往唐朝的朝贡道、通往日本的日本道、通往朝鲜的新罗道等。渤海人不仅可以在江湖和近海捕鱼,还可以到远洋捕鲸。无论是航运贸易还是远洋捕捞,都离不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古代船体的主料是木头,意味着渤海人必须从事砍伐活动,以满足造船所用。

渤海国社会生产发展迅速,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在所难免。但渤海政权比较重视森林保护,在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政堂省”之下设置“信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事务,这是东北地区最早设立的森林管理机构,遭到破坏的森林能较快得以恢复。[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