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均衡调整:优化月修、架修工作计划

均衡调整:优化月修、架修工作计划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8月修、架修工作预防性定期修属于计划性维修制度,普遍存在着资源浪费的情况,而且并未形成统一的检修规定和检修标准。图1近十年的修程车数量分布情况均衡调整的原则为根据当年定架修工作量与后几年年平均工作量对比,先是确定增减车辆数,然后通过各车型当前修程级别间隔的剩余公里对比确定出调整对象。

均衡调整:优化月修、架修工作计划

目前我国的地铁车辆仍然沿用的是铁路机车车辆检修的传统模式,即预防性定期修。这种制度是根据车辆的运营公里来确定车辆的修程级别,也就是车辆运营到一定的公里数或一定的时间就需进行一定范围的维修工作。如表8所示。

表8 月修、架修工作

预防性定期修属于计划性维修制度,普遍存在着资源浪费的情况,而且并未形成统一的检修规定和检修标准。虽然可以保证车辆在运行中能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但也存在车辆检修基地数量多、规模大、资源利用率低、维修成本高等问题。例如,当车辆运营到各级别修程时,特别是到定修、架修时,不论车辆的实际使用情况、各部件的稳定性及磨损程度,都需按其制定好的检修规程标准进行整体拆解维修。

但由于车辆各部件的质保周期和使用寿命长短不同,因而经常出现一些部件正处于磨合后的良好状态,也要拆解和更换的情况,造成一定的人工和物料的浪费。基于这种维修制度,导致车辆每次维修保养的内容较多,拆解范围较大,造成维修所需的时间较长,降低了车辆的使用效率

1.调整车辆月修俢程

由于扣车周期相对较短,所以需要利用信息化大数据从时间上筛选长期不易出现问题的项点和问题多发的项点,灵活调整项点的检查频次。通过控制车辆运营公里数调整全年各月的月修车数量,利用有限的时间精力完成实际的检查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员的有效工时,检查并处理更多的实际问题。

2.调整车辆架修俢程

通过网络化管理统筹规划各条线路车辆的定架修任务,依据现有车辆修程修制、运行图和运行公里数阶梯情况,测算出后五年的架修计划,结合前五年的实际完成情况,近十年的修程车数量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www.xing528.com)

图1 近十年的修程车数量分布情况

均衡调整的原则为根据当年定架修工作量与后几年年平均工作量对比,先是确定增减车辆数,然后通过各车型当前修程级别间隔的剩余公里对比确定出调整对象。其次是根据各车型的当前修程级别间隔的剩余公里分布和进入下一修程级别的时间安排,制定第二年定架修车辆的月度目标公里数和推算其余车辆的月均公里数。

月度目标公里数受节假日运行图、车辆临时任务、故障、整改等影响,波动较大不容易把控,所以由月度换算成年度目标公里数,进行公里数的把控,实现年度定架修工作量均衡、可控的目的,确保车辆进入定架修的时间具有计划性、规律性和均衡性,如图2所示。

图2

由于维修人员的数量配比是依据年度定架修工作量制定,因此维修人员的数量也能够保持平稳、可控,避免出现因年度定架修工作量忽高忽低导致的维修人员工作“时忙时闲”的情况出现,大幅提高了人员利用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地铁车辆的维修周期是依据车辆各零部件设计的使用寿命和磨耗情况, 再结合车辆的实际使用和维修经验确定的。地铁车辆的维修周期通常是以车辆制造厂提供的维修手册和使用说明书等技术资料并参照同类车辆运营维修经验制定的,维修周期制定上一般偏于保守,与实际维修需求存在一定偏差。随着新的设备、工艺、材料的使用,以及车辆制造技术、故障监控诊断能力和智能化、网络化与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地铁车辆维修周期延长成为可能。我们可以在车辆制造商提供的《车辆使用说明书》的基础上,按照过去长期的运营和检修经验,根据对车辆各零部件的故障情况、磨耗规律等数据的持续性积累,并进行分析、计算,掌握车辆各零部件历史各阶段的实际工作状态和发展趋势。依托大数据分析研判再优化修程修制,制定更合理的维修周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