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基础原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基础原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涉及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经济基础原因主要包括该经济的产业结构类型、各主要产业中趋于均衡的劳动力生产率、区域资本积累能力、普遍的资源利用效率等。在农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重高,种植业内部的粮食比例大大高于经济作物比例。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各县除县城及周边乡镇外,其余乡镇的农牧业占GDP的90%以上,第二和第三产业极为薄弱。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经济基础原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涉及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经济基础原因主要包括该经济的产业结构类型、各主要产业中趋于均衡的劳动力生产率、区域资本积累能力、普遍的资源利用效率等。一般来说,这些因子是密切相联系的、并且具有动态相互促进作用,如果这些因子正处于优化状态,则该经济的发展处于进一步增长状态。

一、产业结构因子

甘肃的三大连片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大多仍以农业为主,非农产业比重小。根据有关资料[2],几乎有资料记载以来,甘肃三个连片贫困区的县域产业结构中,农林牧副渔的产值占GDP的25%~30%以上,如以乡为单位,则贫困乡镇的普遍高达80%以上。在农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重高,种植业内部的粮食比例大大高于经济作物比例。非农业就业机会缺乏,广大贫困户只能在第一产业中就业,导致了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的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比例也长期居高不下,多数县的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就业的在70%左右[3]

(一)六盘山连片贫困区的产业结构

该片区的各小片区第一产业占GDP的多年均值在22%~33%之间,这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具有显著的差距;并且各小片区及各县经济发展水平与第一产业的比重、第二产业内工业的比重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表6-1)。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即使是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一些县,如永登、榆中、皋兰、临夏市、永靖县、麦积区、崆峒区、庆城和华池等县,其属于连片贫困区的乡镇,工业产业几乎为零,有45%~55%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其余的外出务工,贫困区内内生工业能力不足,严重地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

表6-1 六盘山区连片贫困区各县2005—2014年产业结构(均值,%)

(二)秦巴山片区的产业结构

秦巴山区各县的第一产业的均值为26.13%(表6-2),属于第一产业份额较大的区域,片区内各县有显著的差异,城市及城郊各乡镇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占GDP的份额较大,如武都区和成县等,但多数县则是第一产业较大,如礼县、康县和徽县等。如果以乡镇为单位考察其产业结构,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偏远的山区乡镇,第一产业占地方GDP的90%以上,工业产业几乎为零,第三产业极为微弱。

表6-2 秦巴山连片贫困区各县2005—2015年产业结构(均值,%)

(三)藏区的产业结构

整个藏区片区的各县第一产业占GDP的均值23.27%(表6-3),从各县的情况来看,除天祝和合作市两县市外,各县均居高不下,卓尼、舟曲、玛曲、碌曲和夏河县的接近30%,属于全省最高的区域。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各县除县城及周边乡镇外,其余乡镇的农牧业占GDP的90%以上,第二和第三产业极为薄弱。

表6-3 藏区连片贫困区各县2005—2015年产业结构(均值,%)

二、劳动生产率因子

劳动生产率是单位劳动力投入所获得的收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鉴于难以取得投入产出的完整数据,这里,我们以贫困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农业产业的“劳均收入”来间接地衡量各区域劳动生产率高低状况。

(一)六盘山片区的劳动生产率

与近几年国内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劳均产出4万元左右的数值作为基准进行比较(本研究所选的为浙江、福建、江苏的部分地级市农业产业的均值),该片区的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全部低于发达地区的50%,最高的平庆小片区仅为1.8万元,最低的临夏小片区只有0.97万元,既有显著的小片区之间的差异,也有片区内各县的差异(表6-4)。

表6-4 六盘山连片贫困区2010—2015年劳均产值均值

(二)秦巴山片区的劳动生产率

该片区的劳均农业产值均值为1.297万元,仅比六盘山的临夏和定西小片区略高,既远低于发达地区,也低于省内其他地区。片区内各县均值的差异极为显著,最高的徽县为2.969万元,最低的宕昌县仅为0.7114万元,前者是后者的4.17倍(表6-5)。

表6-5 秦巴山连片贫困区2010—2015年劳均产值均值

(三)藏区的劳动生产率

该片区的均值仅为1.35万元,这其中,牧区的劳动生产率最高,如玛曲县为2.44万元;其次为农牧交错带;最低的是农区,如临潭县仅为0.75万元(表6-6)。

表6-6 藏区连片贫困区2010—2015年劳均产值均值(www.xing528.com)

三、资本积累率因素

总体上看,贫困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储蓄能力很低,甘肃的贫困地区更是如此,一些地区甚至为负值,低储蓄导致资本形成不足,而资本不足必然导致生产率低下,经济增长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上,这又进一步导致农民收入低下。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了“低收入—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收入”的恶性循环。鉴于没有直接统计资料,我们依照“收入=消费+储蓄”的核算方式及“I=S”原理,以消费余额近似地表示储蓄,观察贫困地区的资本积累状况。

(一)六盘山片区的资本积累

剔除数据异常现象后,该片区2010-2014年均值有明显的规律:可资储蓄的消费余额很低,且片区内各县的差异较大(表6-7),多数县的均值仅是农民略有储蓄,少数县的甚至为负值。其中,各小片区的数据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即靠近中心城市的区域储蓄额较高,偏远地区的较低,民族地区的最低,几乎没有资本积累;片区内各县之间的差异也与该县长期的经济发展状态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表6-7 六盘山片区2010—2015年各县农民储蓄状况(单位:人民币,元)

(二)秦巴山片区的资本积累

该区域可用于资本积累的余额非常低(表6-8),人均值仅为148元,如果考虑到农户贫富差距的影响,多数贫困家庭可能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基本不具备资本积累能力。片区内各县之间的数据差异,在剔除个别县的统计数据异常状况后,仍然能够看出各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表6-8 秦巴山片区2010—2015年各县农民储蓄状况(单位:人民币,元)

(三)藏区的资本积累

该片区的均值尽管要远低于国内发达地区,但在我们的研究区域中最高,达人均1043元,如果玛曲县的统计数据不属于异常数据(表6-9),则片区的均值会更高一些。即便如此,也能够看出藏区总体上人少地多、畜牧业收益较高所带来的好处;如果再以县区为比较单位,会发现牧区牧民的资本积累能力要远高于以农耕为主的农民。

表6-9 藏区片区2010—2015年各县农民储蓄状况(单位:人民币,元)

四、资源利用效率因素

贫困地区技术普遍相对落后,可利用的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资源利用率低,使得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就得耗用更多的自然资源,并且由于资本积累率低,就得用更多的自然资源来替代资本,造成自然资源的耗竭性开发,并排放出更多的污染。评价资源效率的视角可以是单位收益所消耗的水资源、电力资源、劳动力资源乃至其他资源等,考虑到我们的研究区域以农(牧)业为主,为简明起见,我们用单位耕地创造农产品价值为参数,评价各片区的资源利用效率。

(一)六盘山片区的资源利用效率

该片区每公顷农业产业创造的价值最高的是天水小片区,为3.02万元/公顷,最低的是兰白片区,为1.9万元/公顷,整个片区中,最高的是武山县,为5.16万元/公顷(临夏市为12.56万元/公顷,与我们的直觉不附,可能为异常数据),最低的为会宁县,仅为0.76万元/公顷,前者为后者的6.79倍(表6-10)。小片区之间乃至小片区内部各县之间的这种差异说明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水资源约束的差异,也与农业产业内部种植作物类型的差异有关,这与我们前面分析农业生产条件、资源约束等问题时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表6-10 六盘山片区2010—2015年农业平均资源利用效率

(二)秦巴山片区的资源利用效率

该片区总体资源利用效率在省内属于较高的地区,多年均值在2.51万元/公顷,片区内各县区的差异较大,最高的武都区为3.58万元/公顷,最低的是礼县,仅为1.32万元/公顷,前者是后者的2.71倍(表6-11)。各县区的差异与前文分析其他因素时所得的结论一致:即近城郊和川区的资源利用效率要远高于偏远地区和山区。

表6-11 秦巴山片区2010—2015年农业平均资源利用效率

(三)藏区的资源利用效率

藏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均值非常低,全区的均值仅为1.26万元/公顷,如果剔除天祝外,均值则更低,仅为0.90万元/公顷。片区内的差异也非常大,最高的舟曲为2.06万元/公顷,最低的碌曲仅为0.35万元/公顷(表6-12)。片区内各县之间的巨大差异与农业生产条件密切相关,舟曲之所以最高,是因为该县的气候条件相对优越,适宜农业生产;碌曲最低是因为该县气候高寒阴湿,不适合农业生产。这与我们前面分析其他因素时所得的研究结论是完全吻合的。

表6-12 藏区片区2010—2015年农业平均资源利用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