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留住乡村项目:经验总结与前瞻研究

留住乡村项目:经验总结与前瞻研究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是通过总结和反思,重新调整定位下一步的反贫困工作计划目标、方式途径等,帮助农民创造“负责任的美好生活”“留住美丽乡村”。这两个研究报告也已陆续出版,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好评。

留住乡村项目:经验总结与前瞻研究

1.禄劝项目在乡村价值传承与重建中的反贫困研究及经验总结

第一,项目实施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生计改善以及农村发展,中国政府实施了持续的扶贫开发工作。乐施会自1992年开始在云南、贵州、甘肃、陕西等地与地方政府、民间组织合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反贫困实践工作。从1992年开始,乐施会与禄劝县政府合作,先后在禄劝县的13个乡镇开展过扶贫工作,共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实用技术培训、环境保护、基础教育、农村卫生、信贷扶贫、气候变化适应、社会性别、苗族传统文化传承、农民及伙伴能力建设等内容。最难为可贵的是初期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至今仍有很多人一直从事专职的项目工作,从而可以系统地梳理项目的历程。实地调查发现,该项目具有一些较为明显的特点:一方面通过赋权、参与式、社会性别等手法的运用,清晰地透视出国际性的发展理念对项目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发展基金、社区合作社推动等项目活动,又能明显的折射出乐施会项目与我国农村系列农业政策的积极结合;同时,乐施会也强调项目设计与政府扶贫政策的关联性,强调基层政府对项目的理解与支持。基于此,我们将对禄劝这一个案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以期展示出乐施会参与国内扶贫创新所走过的历程及积累的经验。

在持续20余年的社区实践中,禄劝项目有效地提高了贫困社区的组织及发展能力,促进了贫困人群的脱贫致富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经过长期对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农村贫困人群的劳动技能不断提高,贫困村民的合作能力以及社区发展潜力不断被发掘和激发出来。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乡村出现了另外一种贫困。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村落衰败凸显。中国乡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落现象、村落空壳化,农村明显呈现出凋敝、破败景象,老龄化趋势加剧,精神上的涣散与结构上的解体的状态日趋严重。乡村在环境、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暴露出极大的社会问题;农村道德观的破碎和留守儿童教育的尖锐性;以及打工生活方式导致正常家庭伦理的解体……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使农民既得到经济上的保障,也得到精神需求的满足,如何在新型城乡关系中使乡村价值得到体现,用新的乡村发展理念创新贫困地区发展模式。

乐施会实施扶贫项目的民族地区村寨由于较少一些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剧烈冲击,相对完整地保持了依然是青山绿水的原生态环境以及淳朴浓郁的乡风民俗,乡村独特的生态价值、农耕生产价值、传统文化价值以及社会休闲价值等不断地显现出来,从而为这些民族地区的村寨可持续发展以及有效促进贫困人群的生计发展提供了内源式发展的动力和资源。

因此,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及农村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深入及可持续,乐施会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多次沟通和充分交流,于2015年3月—12月合作开展“禄劝项目在乡村价值传承与重建中的反贫困研究及经验总结”。

第二,项目主要任务及目标。该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系统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乐施会在民族地区所开展的反贫困工作的主要历程、取得的成就、成功经验以及发现的问题,创新民族地区脱贫思路,探讨民族地区乡村价值视角的扶贫模式。目的在于通过传承和重建乡村价值,帮助农民创造美好生活,从而重新定位和调整下一步的反贫困工作计划目标、方式途径等,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的反贫困工作。主要目标如下:

长期目标。通过系统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乐施会在云南地区所开展的反贫困工作的主要历程、取得的成就、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发掘、传承和重建乡村价值,“留住美丽乡村”,帮助农民创造美好生活,重新调整定位下一步的反贫困工作计划目标、方式途径等。

具体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乐施会与云南省扶贫办合作在云南地区所开展的反贫困工作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二是通过对项目点所在村寨的系统深入调查,发掘、传承和重建乡村独特的生态价值、农耕生产价值、传统文化价值以及社会休闲价值等,探索民族地区村寨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有效促进贫困人群生计发展的内源式发展的动力。三是通过总结和反思,重新调整定位下一步的反贫困工作计划目标、方式途径等,帮助农民创造“负责任的美好生活”“留住美丽乡村”。

第三,项目主要成果。该研究项目于2015年按照既定的研究任务和目标如期完成,并形成了2个最终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一:《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乡村价值传承及再造——以云南禄劝农村为例》。此研究报告主要通过系统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乐施会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所开展的反贫困工作的主要历程、取得的成就与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农民发展需求以及农村可持续发展趋势,从乡村价值传承与重塑的理论视域,深入分析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有效开展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

研究报告二:《直接进入幸福生活——基于乡村价值的扶贫理念》。此研究报告通过对乐施会在禄劝县20多年的扶贫实践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考察国际扶贫理念和行动在中国实施的效果,另一方面,总结中国扶贫的特点和有效路径;一方面要研究政府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发挥作用的领域,另一方面考察社会组织在扶贫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系统总结禄劝的扶贫经验和成果,不仅为探索扶贫战略和制度设计提供重要基础,也对巩固扶贫成果以及预防返贫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总结扶贫的经验与教训、分析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有效的扶贫措施、提出新的扶贫理念以及探索未来扶贫的途径与方法。

这两个研究报告也已陆续出版,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好评。《农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周刊》、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等各大媒体也予以关注报道。

第四,禄劝项目的主要经验。乐施会在禄劝20多年来的反贫困实践对项目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反贫困成效。主要包括:项目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及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得到提升。(www.xing528.com)

乐施会反贫困实践取得较为成功的主要经验在于:一方面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开展反贫困实践。主要包括:基于生存性需求而开展的反贫困项目,解决项目村村民生计发展问题;基于发展性需求而开展的项目,满足项目村村民多元化发展性需求;基于精神性需求而开展的项目,实现村民的美好生活愿望。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村民在反贫困实践中的主体性作用。主要包括:首先,注重村民在项目实践中扮演决策者和执行者角色;注重培养村民自我发展能力,强化村民在反贫困实践中的主体性作用;注重充分发挥社区精英在反贫困实践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注重妇女等弱势群体在反贫困实践中的参与和发展成果的分享。其次,形成了“以村民为中心,多元主体参与”的贫困治理格局。主要包括:村民自组织(社区管理委员会)在反贫困实践中组织和协调村民参与;村民互助合作组织可以培育村民自组织能力,提升村民组织化程度,增强获取外部资源和参与市场的能力;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为项目村提供政策、技术、金融等支持与服务;禄劝项目办是项目村反贫困项目的资助方,在项目村反贫困实践中扮演的是协助者角色。

第五,禄劝项目的经验启示。基于禄劝项目的经验,应该探索构建基于乡村价值传承与再造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新路径。立足和延续原生态的农业生产价值,促进传统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融合,开展特色传统产业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传承和弘扬天伦之乐的家庭与村落共同体的生活价值,促进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有机融合,开展幸福乡村建设。充分培育和发挥村落社区精英的示范驱动,激发村民们的文化自觉和内生动力,加强社区内部合作,充分整合利用政府、社会等外部政策资源,实现村落可持续发展。

2.云南省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留住乡村”操作性案例的实践经验总结

第一,项目背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通过精准扶贫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和投入,使得云南省的农村地区贫困状况得到大幅度改善,距离脱贫摘帽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越来越近。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社会发展新需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振兴乡村的战略,这是对既有扶贫发展成果进一步巩固的必要安排,也是对未来农村发展方向的战略性定位。因此,扶贫与农村发展工作需要重新进行思考和定位,尤其是国际扶贫与发展组织在国内参与的项目合作。新时代和新战略赋予了这些国际扶贫与发展项目合作新的动力和使命。

云南省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集中了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等多种特殊区域,自然条件差、边境线长、少数民族多,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贫困成因复杂多样,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艰巨繁重。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振兴乡村的战略部署,乐施会在原有农村贫困社区综合发展项目合作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背景和中央精神、政策要求,不断调整农村扶贫与发展合作的方向和工作重点,丰富外资扶贫合作的新内涵和意义。结合当前的精准扶贫要求以及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开始尝试以“留住乡村”为主题的一系列项目试点探索工作。对现有扶贫合作项目从挖掘贫困乡村自身价值、乡村民族文化和传统建设、乡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乡风文明和能力建设以及乡村自我组织和管理建设等软性建设方面来巩固现有扶贫发展的成果,助力贫困村脱贫后进一步发展,向着全面振兴乡村的方向迈进。这样的一些小的探索和实践项目不仅体现在与扶贫系统的合作项目中,也体现在与各类参与农村发展工作的社会组织的合作项目中。在新时代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必要针对这样的探索性实践案例进行一次系统梳理,整理并总结其中获得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为未来更好更深入的进行探索指明方向。

第二,项目目标及主要内容。本项目主要由云南省国际扶贫与发展中心邀请浙江农林大学山区乡村发展研究所鲁可荣教授和天津理工大学杨亮承博士等外部专家组成工作小组,于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通过组织一系列的项目考察、学习、培训、讨论、总结以及现场走访等方式开展对云南省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留住乡村”操作性项目案例的实践经验、具体做法进行总结、梳理以及提炼,以更进一步形成“留住乡村”项目的实际有效性实施方案,有效地推动从精准扶贫迈向乡村振兴。

(1)长期目标:通过长期的扶贫项目合作,通过社区主导和参与式的工作手法,并在外部专家指导和支持下,提高扶贫资源的针对性和效益,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和案例,探索总结出有效的扶贫工作新经验、新模式。

(2)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现有“留住乡村”主题下的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和案例分析、总结;二是总结提炼“留住乡村”主题工作的一套从理论、逻辑框架到实践操作手法成果;三是通过项目合作,赋予外资扶贫合作新的内容和意义,巩固和深化彼此的良好合作关系。

主要内容见表6-1。

表6-1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留住乡村”操作性案例的实践经验总结项目内容

2018年11月26日,乐施会主持召开“乡村振兴视角下‘留住乡村’操作性案例的实践经验交流研讨会”,“留住乡村”项目的合作伙伴以及相关专家围绕乡村振兴与乡村价值挖掘、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乡村价值理论与“留住乡村”项目实践案例的操作实施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细致的交流讨论,并初步就“留住乡村”项目目标、整体框架、实施方案等方面达成共识。“留住乡村”项目主要是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结合项目村的具体情况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村民为主体,通过内外部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唤醒村民对于所生活的乡村所具有的多元价值的自我认同和自信,探索通过多种途径活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和价值,努力建设一个幼有所教、壮有所立、老有所养的有生机、有活力、有未来的幸福乡村。结合着上述项目目标,“留住乡村”项目主要围绕六个方面主题开展具体的项目活动(见表6-2)。

表6-2 “留住乡村”项目主题、项目目标及主要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