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新型竞合发展关系

构建新型竞合发展关系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建立并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主要城市的大气污染预警应急及联防联控信息网络和工作对接机制;建立长江、嘉陵江等上下游之间的水环境监测和水污染防治对接机制。

构建新型竞合发展关系

(一)凝聚整体发展的战略合作共识

从全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其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各城市群(都市圈)。在构成内陆“亚中心”的重点城市群(都市圈)中,武汉都市圈、关中都市圈也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要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内陆“亚中心”构建中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并助推形成内陆“亚中心”与沿海“中心”的分层集聚发展格局,必须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先必须是一个整体,在事关整体发展大局的战略层面,必须强调全面合作发展的主基调。只有川渝两省市共同向国家争取支持,才能得到国家层面的更大重视、更多倾斜,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更重要的战略定位,并在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战略平台等资源配置上给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更多机会。只有川渝两省市充分凝聚起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全面合作共识,重庆和成都两大中心城市及其服务辐射的其他主要城市才能有机聚合在一起,才能成为规模体量更大、总体竞争力更强、在全国更有影响的城市群。

(二)在有序竞争中动态维持“双核”均势

正确看待城际合作与竞争,应该对一味强调合作或片面夸大竞争积极意义的传统竞合观进行反思,特别是前一种观点更需要重新审视。我们认为重庆、成都两大中心城市在战役层面的竞争可以相互磨砺,使双方在竞争中增强实力。如果竞争标的是完全独占型的资源、只能有一方胜出,则经过竞争的胜出方必将具备比不竞争时更强的实力,对“双核”城市群整体而言是实力的提高;如果竞争标的虽然稀缺但非完全独占型的(可以多方均受益),那么竞争也可能使双方的实力都得到增强,从而在超越本城市群的更大区域范围内成为共同的赢家。竞争过程中的公平有序、竞争结果的总体平衡即为均势[16],只要维持长期发展中的整体均势格局,战役层面的竞争就有助于两大中心城市共同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整体实力,并且也有利于通过不同领域的反复竞争逐步形成符合各自比较优势的分工协作体系。这种战役层面的均势竞争关系,也正是我们基于跨省“双核”城市群特点所倡导的未来发展新路径的重要特征,最突出是体现在重庆和成都两大中心城市及对应的双都市圈之间,其他体量相当、势均力敌的城市之间也应如此。

(三)加大若干重点领域的合作力度

一是互联互通合作。以重庆、成都两大中心城市为交通枢纽,重点推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合作,实现两大中心城市之间、各主要城市与对应中心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按照市场化方式整合长江上游航道及各港口运力,既避免四川省货物故意绕开重庆市相关港口下水,也避免四川省各港口在重庆市航运优势下难以发展,完全依据最有利于充分利用黄金水道和节省综合物流成本的原则进行航运及多式联运的组织协调。构建重庆与成都两大航空枢纽的合理分工,特别是在国际航线布局上按照总量均衡、国别/地区错位进行布局,避免客源总量不足仍重复布局导致恶性竞争。(www.xing528.com)

二是管理服务合作。推动川渝两省市构建统一市场,并在工商、质监、食药监、税务知识产权市场监管领域信息共享、资质互认、品牌互认、执法互助,鼓励注册在一方的企业到对方辖区开拓市场,避免一方已通过认定(或发现问题)的企业或商品等在另一省市需重新认定(或没有引起监管重视)。开展川渝两省市公共服务对接,帮助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跨省市流动的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得到常住地居民的平等权利,在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开展合作。

三是绿色发展基础保障合作。按照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建立并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主要城市的大气污染预警应急及联防联控信息网络和工作对接机制;建立长江、嘉陵江等上下游之间的水环境监测和水污染防治对接机制。共同谋划推进跨区域重大提水、调水项目,缓解渝西和川东等地缺水问题;共同构建电、油、气等管网通道,提高现有电力通道利用效率,根据发展需要适时推进新的川渝输电通道建设。

(四)三个层次竞合关系的辩证统一

川渝两省市历史渊源深厚,推动区域合作可以通过相互资源共享、市场互利、政策互惠等不同的传导机制实现整个“双核”城市群的更好发展,因此合作带来的好处是自不待言的。在战略层面全面合作、战术层面(具体领域的事务)重点合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存在战役层面的竞争,既有两大中心城市之间综合经济实力、区域经济地位和对外影响力的竞争,也有两省市之间整体竞争力的较量。哪个省市的整体发展水平越高、中心城市与腹地城市之间的经济关联更紧密,则中心城市能得到腹地城市更大的支撑,而外围腹地城市也能得到中心城市更好的服务和辐射带动。四川在“强省会”发展策略下导致省内地区差距过大,重庆在“扁平化”城市体系下导致次级城市发展不足,这些都是不利于中心城市与腹地协调共进的,需要反思和改进。

战役层面的竞争无论在市场化招商引资产品销售,还是政府性基础设施与高等级战略平台布局等资源配置方面都会始终存在,但这种竞争必须维持一种均势,重庆和成都两大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综合实力与区域地位均势。如果现实发展大幅度偏离这种均势格局,就会影响甚至破坏战略层面的全面合作和战术层面的重点合作,特别是处于不利地位一方的地方政府可能会选择消极对待合作、以行政壁垒割裂整个“双核”城市群,甚至走向恶性对立的竞争。只有均势格局得以较长时期维持,才能确保两大中心城市在以合作为基础的良性有序竞争中共同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壮大,这符合跨省“双核”城市群的内在特点。因此,合作是赛势发展竞争中的合作,竞争是多层次合作基础上的均势竞争,合作与竞争两种状态作为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并通过矛盾对立与转化形成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辩证地统一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全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