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工业化问题研究历程

国内工业化问题研究历程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20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学家就开始了对工业化问题的研究。[1] 参见:马丁,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思想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2月6日.[2] 参见:吴克明.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综述.研究与咨询.2010年5月18日.[3] 参见:王雅俊.世界工业化理论研究的梳理、拓展与评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4] 参见:周振华.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上海经济研究. 2002.

国内工业化问题研究历程

早在20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学家就开始了对工业化问题的研究。这一阶段的经济学者在对西方工业化理论进行吸收、借鉴和创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通过理论联系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理论。

1.张培刚的工业化理论[1]

中国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在其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中提出了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里程碑,这是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思想的核心,他也因此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之父。在其博士论文中,张培刚对农业国如何实现工业化这个重大而艰深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论框架。具体如下:关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张培刚认为,虽然农业国的出路在于工业化,然而农业的发展对推动工业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培刚详细分析了农业对工业化的五大贡献:(1)农业是粮食供给的主要来源;(2)农业是工业原料供给的来源;(3)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4)农民作为买卖者对工业生产和消费有重要作用;(5)由农业的纳税农产品的输出而形成的资金和外汇成为工业资本的重要积累。张培刚认为,农业对工业化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他认为农业是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2.中国的梯度与反梯度推移论[2]

中国学者夏禹龙(1982)等在借鉴国外“适应理论”基础上,提出梯度转移理论。他主张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按照各地区的经济基础、技术水平和产业优劣,由高到低,依次分期逐步进行发展。然而,一些学者认为梯度理论是一种静态理论,在某个时间节点上会将地区的经济发展“梯度”僵化、固化,不利于经济的动态发展。郭凡生等(1984)提出一种与梯度推移论针锋相对的反梯度推移论。反梯度推移论认为,实际上,我国生产力呈东、中、西三级梯度态势分布,但这不是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规律,而是人为造成的。因此,落后的低梯度地区,只要政策得当,措施有力,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吸收先进技术,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实行超越发展,然后向二级梯度和一级梯度地区进行反推移。

3.马克思工业化理论[3]

龚唯平(2001)则从更宽广的角度对工业化进行一般性定义,把工业化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历史阶段、是典型的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他认为工业化的一般性范畴必须突破其内在的规定,从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文明进化三个层级来研究工业化的本质特征。虽然不同的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工业化模式和道路都会因自身的要素禀赋、经济条件、社会制度等方面表现出相当的差距,但无论这种差异有多大,都将难以否认工业化的一般性特征:即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整体角度)抑或是任何国家、区域(个体角度)而言,工业化是必经的一个过渡阶段。所以,尽管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程度不同、时间不一、形态有别、类型多样,但工业化阶段不能逾越,它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必经之路。(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者关于工业化问题研究的著作逐渐兴起,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周叔莲的《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吕政的《论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调整》等,他们主要论述我国工业化的阶段及判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地区工业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等。这些著作提出了促进工业增长和结构升级的若干建议,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之后,新型工业化理论蓬勃发展,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周振华,周振华(2002)认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髓在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也就是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融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4]。这个说法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

[1] 参见:马丁,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思想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2月6日.

[2] 参见:吴克明.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综述.研究与咨询.2010年5月18日.

[3] 参见:王雅俊.世界工业化理论研究的梳理、拓展与评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8).

[4] 参见:周振华.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上海经济研究. 2002(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