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早期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综述及其发展历程

早期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综述及其发展历程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早期国外循环经济的研究状况20世纪60年代以来,众多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论体系。(二)早期关于国内循环经济的研究状况20世纪90年代初,循环经济的概念在国际上已经逐步传播,90年代后期这一概念被引入我国并很快得到国内的重视。

早期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综述及其发展历程

(一)早期国外循环经济的研究状况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众多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论体系。

一些发达国家成功地进行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包括企业层面的降耗、减污减排,区域层次的废弃物交换和传递,社会层次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从企业层次来看,最典型的循环经济实例是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制造法。从区域层次来看,通过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生态工业园区。最为典型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

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走在世界前列,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最全面的国家,已经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一系列具体法律;美国没有全国性循环经济法规,但半数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

针对不同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方面,Sujit Das(1995)、Hirohiso Kishin(1998)、Yasuo Kondol(2001)、John E.Tilton(2002)、S.Spatari(2002)、Stuart Koss(2003)分别对电冰箱、汽车、塑料包装材料、废金属、纸张等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策略进行了研究;物质减量化及物质减量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方面,Cleveland和Ruth指出,特定企业或工业的原材料使用范围、运行机制、使用模式、物质减量化等对经济层面产生的影响以及物质替代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问题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HondF,2000);在原料与能量流动(工业代谢)的研究方面,Ayres等人(2002)对经济运行中原料与能量流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的研究方面,多年来LCA理论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在产品生态设计的研究方面,Allenby B.R.(1991a;1991b)对有关企业产品为环境而设计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生态工业园与工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方面,Frosch和Gallopulos(1989)对工业生态学的理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在技术变革和环境的研究方面,S.Erkman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环境系统分析是技术研究方法的基础,并诠释了工业生态技术;在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手段、立法等研究方面,Wulf-Peter Schmit(2001)提出了推行生态型经济。

纵观国外循环经济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侧重于具体领域循环经济的应用和实现手段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对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且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国外实际情况进行的。(2)对于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涉及面非常广泛,从原始资源到家用电器无所不包;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手段的研究比较多,如经济手段、命令控制手段等。对于工业代谢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概念层次,在理论与实际操作上仍有待深入。

(二)早期关于国内循环经济的研究状况

20世纪90年代初,循环经济的概念在国际上已经逐步传播,90年代后期这一概念被引入我国并很快得到国内的重视。循环经济在国内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循环经济是对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解决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技术经济范式环境管理新理念。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促使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可以这样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深化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循环型运动发展演变过程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度,重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度,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持续度,以逐步形成高水平的知识经济。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系统研究已成了我国理论界的研究热点、重点和难点,我国理论界对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总结和研究论述集中在2003年和2004年,多学科理论界系统地从多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三)关于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论述

王如松等人(2003)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分别论述了城市生态与人居生态工程、产业生态与生态产业工程、旅游生态与生态旅游建设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吴季松(2003)认为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吴季松强调我国在面对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发展、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又面临人口剧增、多种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蜕变的情况,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吴季松从资源经济学角度系统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循环的科学基础,循环经济的实践基础,循环经济的指导学科,水资源与循环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冯之浚等(2003)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冯之浚从资源经济学角度阐述了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方法,介绍了国际国内的实践经验,展示了企业、园区、城市、区域等层次的循环模式,分析了我国在发展环境产业、促进科技进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立法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思路与最新进展。

毛如柏、张凯(2004)从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进行了介绍,论述了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差异、循环经济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与生态省建设,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开放性、稳定性、与市场经济同一性、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良性影响等问题;对《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了介绍分析。季昆森等(2004)从资源经济学角度,系统分析了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与有关概念的比较研究、循环经济的3R原则,并结合国外发展循环经济动态、典型,阐明了循环经济的内涵以及循环经济的原理等。张坤等(2004)认为循环经济是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率为核心,强调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并较系统地论述了循环经济的思想与理论体系,较全面地反映和评价了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实践状况,并对我国推行循环经济进行了有益探索。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2004)从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角度,全面系统地探讨研究了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与措施;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模式;工业及相关行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循环型农业的理论与实践;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成果与应用;若干相关领域环境问题的研究与探讨等专题(黄昌熊,2004)。冯之浚(2004)从弘扬天人调谐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高度,系统阐述了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方法,全面介绍了国际国内的实践经验,清晰展示了企业、园区、城市、区域等层次的循环模式,深入分析了我国在发展环境产业、促进科技进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立法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思路与最新发展。

江源、刘运通、邵培(2004)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角度分析了生活垃圾管理和处置简史;LCA理论在生活垃圾管理中的作用以及法律和行政措施在生活垃圾管理中的有效性;重点分析了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特点及其处置与管理现状,同时提出了部分政策建议;对国外生活垃圾减量化管理措施和生活垃圾收费制度进行了全面介绍和分析;针对中国生活垃圾管理中的收费和国外有效政策的推行等问题进行了专题性讨论;论述了生活垃圾处理工程项目费用分析理论并给出了实例分析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2004)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角度系统介绍了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及实施方案、包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等。尹继佐等人(2004)从建设循环经济型的国际大都市角度分析了上海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的战略思考、上海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的产业领域和上海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与郊区发展等问题。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核心、战略要点、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重点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阐释以及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战略突破,即发展战略的理论突破、发展战略的形态突破和发展战略的体制突破。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国际领域中,独立地提出了系统辨识“发展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表”,连续4年完成了全国的定量运算框架,提出了相应的宏观政策建议,研究报告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模式选择是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张凯等(2004)从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角度阐述了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强调发挥环境保护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基础作用等。(www.xing528.com)

彭近新等人(2004)从循环经济法治角度系统汇编介绍了日本的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容器和包装物的分类收集与循环法、特种家用机器循环法、建筑材料循环法等,德国的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美国的资源保护和回收法,欧盟的废物指令、报废电气电子设备指令等国外循环经济法制。黄贤金等(2004)在总结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经验、明确循环经济学学科特征及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物质代谢、循环经济价值链、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循环经济仿真模型、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与评价分析、循环型工业系统设计与模式选择、循环型信息业发展趋势与模式、循环型物流业发展、循环型旅游业发展、循环型环境卫生业发展评价与政策体系、高科技污染的基本特征、微观机理及防治对策、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模式比较等问题。

(四)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论述

目前,对循环经济的学科理论基础加以系统完整的论证是理论界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吴季松在论及循环经济的科学基础时提到了“经济系统控制论”,在循环经济的实践基础提到了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学的关系,并提出了新名词——“循环经济学”;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对循环经济做了开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的曹葵、牛桓云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徐大伟、王子彦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角度,通过对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三门非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比较论证着手,系统探讨了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对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意义,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兼具微观、宏观和宇观思想,以“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矛盾及其运动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观点。黄贤金等人(2004)分析了循环经济学的内涵,循环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异同,循环经济学研究的视角比较与发展趋向、循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体系等内容。

(五)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论述

从农业经营方式角度看,循环经济理论界一般认为,生态农业的建设是循环经济在农村的具体体现。环保专家曲格平教授认为,我国应在生态工业系统、生态农业系统和生态城市系统三大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农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生态农业。我国有学者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述了循环经济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为推行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更具优势,并分析了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和面向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生态农业和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有机农业模式(吴天马,2002)。从实践看,在全国生态农业发展中,依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我国分别在华北、华南和西北、西南地区,探索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生态工程实践,总结出上百种生态农业模式,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不同阶段提供出具有世界意义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专家提出,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是建立循环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建立循环型农业示范基地,这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与应用具有示范与推广的重要现实意义。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注意循环型农业的循环层次、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体系),以及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与此同时,应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完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以及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促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循环型社会。此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高效生态农业,应更注重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更注重农产品的安全性和高附加值,更注重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大力开发农业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在其产业布局中,应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体系。陈育宁等人(2004)系统探讨了西部发展中的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合作、对外扩大开放和国土资源整治、农业发展特色和城市化道路选择,以及教育、科技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重大论题,认为应以循环经济思维解决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六)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管理方面的论述

吴季松(2002)研究了水资源管理的一般与特殊规律,在知识经济与水资源、高技术与水资源、生态水、生态水的计算、负国内生产总值、涉水产业结构调整、缺水的经济与生态标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水生态系统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了系列创新尝试,并亲自组织制订和实施的规划作为案例,分析和总结了这些创新的实践;重点论述了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定量评价——可持续发展方程,结合管理科学的基本原则和现代管理科学的科学基础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阐述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水生态系统建设,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管理与水务局、水资源利用的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与市场化,水资源管理理论应用实例等基本问题。

吴季松(2003)认为循环经济的科学基础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循环经济系统控制论,循环经济的指导学科是资源系统工程管理学、资源系统分析的新观念,并分析了循环经济的水资源管理问题,认为生态系统建设是区域循环经济的基础,分析了循环经济城市建设的目标体系、循环经济的乡村建设问题;分析了企业的循环生产问题,强调发展循环经济中企业管理观念的变化,分析了网络矩阵循环管理法的基本问题——矩阵管理的基本概念、矩阵管理法的基本原则、ISO14000产品认证制度等问题。冯之浚等人(2003)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循环经济理论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管理的新思考,分析了产业转型的生态系统工程和循环物流系统的结构和优化等问题。

张坤等人(2004)认为推行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复合型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他分析了循环经济中物质循环问题,认为应采用循环经济理念,促进企业的清洁生产、推行清洁生产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分析了生态全息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推行循环经济要全力发展环境保护信息服务业和物流产业、注重循环经济及其法律调控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约束机制等问题。曲格平(2004)从关注中国生态安全角度分析了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一些原因,以便有可能从源头上去采取防治措施。论著中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一大隐患,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若干问题是国土安全问题、水安全问题、能源的环境安全问题、环境与健康问题、生物安全问题等,分析了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特点,认为我国生态安全的战略重点和措施是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积极开展生态恢复和建设等,强调推行循环型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依法治国,以法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是适用于农业发展、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以及信息等产业发展的务实、客观、先进的经济发展理念模式,理论界对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一是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二是循环经济是资源闭环利用型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在保持生产扩大和经济增长的同时,建立“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清洁闭环流动模式;三是认为“循环经济”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四是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三赢”功能;五是循环经济的核心三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等。

循环经济的发展证明循环经济是一种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确实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国家行为或政府引导和规制的技术经济模式(齐建国,2004),与国外相比,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刚进入全面探索推进阶段。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内部的典型案例是杜邦化学公司模式;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国家整体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是德国和日本,德国1996年就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该法规定对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日本2000年专门制定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系列经济法律制度,从法制上确定了日本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力求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002年10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方大会上强调,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我国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应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总体上看,我国处于循环经济的初级实践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二是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和试点;三是区域层次循环经济试点,如江苏、辽宁、贵阳、重庆等省(直辖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