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港南区发展史及党建培训情况

港南区发展史及党建培训情况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5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贵港市,贵港市设立港北区和港南区,以郁江为界。港南区人民政府驻江南大道。港南区主要党政机关在桥圩镇贵港市交警二大队大院内临时办公。港南全区申请入党人数为1202人,培养积极分子人数为1195名,举办积极分子培训班31期,参训人数达1550人次。

港南区发展史及党建培训情况

1988年12月,贵县撤县改市并更名为贵港市。1995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贵港市,贵港市设立港北区和港南区,以郁江为界。港南区辖桥圩镇、八塘镇、木格镇、木梓镇、湛江镇、东津镇6个镇,平悦乡、瓦塘乡、思怀乡、横岭乡、新塘乡5个乡,以及原贵城镇南江村委会、木松岭居委会。港南区人民政府驻江南大道。港南设区是港南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港南革命老区开始以崭新的历史面貌走上历史发展的舞台。

港南区建区10周年暨行政中心落成庆典大会(港南区委宣传部提供)

设区后,港南区的行政区划经历了一些变化。1996年6月1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地级贵港市行政区划进行了部分调整:把南江村、木松岭社区,八塘镇的高北、大新,新塘乡的大郑、西村、乌桕、山边、三平、三岸、陈村,横岭乡的新陆、苏湾、新蒙、湴村等15个村(社区)划给港北区贵城镇管辖,港南区人民政府改驻桥圩镇。港南区主要党政机关在桥圩镇贵港市交警二大队大院内临时办公。2001年2月2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再次对港南区、港北区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两区恢复以郁江为界。同时把原从港南区划出去的高北等15个村(社区)划归港南区管辖。港南区人民政府从桥圩镇迁回江南城区办公。港南区主要党政机关在江一路人民银行宿舍大院临时办公。2005年9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思怀、横岭、平悦3个乡,思怀乡整体并入瓦塘乡,横岭乡整体并入八塘镇,平悦乡整体并入木格镇。2005年11月底,撤并工作全面完成,港南区辖桥圩镇、八塘镇、木格镇、木梓镇、湛江镇、东津镇、瓦塘乡、新塘乡、江南街道。2015年4月,新塘乡撤乡设镇。2016年3月,瓦塘乡撤乡改镇。2017年8月,八塘镇撤镇改为街道。

在港南区的筹建工作中,党组织建立区级党委,以筹建工作推进组织建设,认真贯彻筹建、发展、稳定的基本方针,制定港南区设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圆满完成了港南区的筹建工作。

1996年4月,中共贵港市港南区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贵港市港南区第一届委员会,再由第一届委员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区委常委、副书记、书记等领导班子成员。6月28日,中共贵港市港南区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办公地址在港南区桥圩镇。港南区委设桥圩镇、湛江镇、东津镇、八塘镇、横岭乡、木格镇、平悦乡、木梓镇、新塘乡、瓦塘乡、思怀乡、直属机关工委12个党委,有总支17个、支部433个。

建区后,港南区各级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切实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启动内在活力,不断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和加大发展力度。在确保党员发展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完成每年上级下达的指导性发展计划。仅1997年,就发展党员420名,其中女党员71名,占发展总数的16.9%;高中以上文化306名,占发展总数的72.9%;35岁以下278名,占发展总数的65.6%;生产一线268名,占发展总数的66.2%;教学科研一线131名,占发展总数的31.2%;工人22名,占发展总数的5.2%;农民发展数190名,占发展总数的45.2%;推优发展数115名,占发展总数的27.4%。港南全区申请入党人数为1202人,培养积极分子人数为1195名,举办积极分子培训班31期,参训人数达1550人次。

建区后,港南区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有关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部署。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在港南全区的149个行政村推行村务公开工作,坚持推行“四个公开”制度,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依法治区”进程。按照“后进变面貌,中间上档次,先进上台阶”的要求,抓好村级组织整顿和转化工作,制订了《港南区1998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计划》和《1998—2000年港南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规划》,从区直单位抽调了93名干部组成11个工作队分赴各乡镇开展村级组织整改工作,1998年港南全区共调整村干部82名,其中村支书7名、村委主任28名,从而使港南区村级组织的战斗力明显增强。同时,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和领导干部挂点联系村屯活动,分别从区直机关、乡镇抽调领导干部组成工作队深入农村基层参与“结对帮扶”和挂点联系村屯活动,切实帮助村级党组织和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从思想上、组织上保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稳步推进。认真围绕“五个好”“五个一”的建设目标要求,以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为切入点,通过清理财务、公开村务,做到依法治村。1998年,港南区分别获民政部授予“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称号,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村民自治模范区”称号。在乡镇党委基层建设方面,以“争三强,创四化”乡镇为切入点,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不断发挥乡镇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此外,坚持企业党建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健全非公企业党组织机构,充实人员,开展多形式的支部活动,健全非公企业党建制度,企业党建和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双提高。

在组织建设的同时,中共港南区委紧紧围绕贵港市委、市政府的中心目标,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港南区党员中扎实开展“三讲”、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1998年4月24日,港南区召开四家班子领导会议,传达了自治区党委关于干部制度改革和机关作风整顿电视电话会议精神;5月15日,召开了港南区总动员大会,贯彻市委在城区召开的全市干部制度改革和机关作风整顿动员大会精神,对港南全区各乡镇、各单位的作风整顿工作进行部署。当年一共出了墙报、黑板报50多版,大小标语1500多条。此外,还利用广播电视进行宣传,为开展机关作风整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机关作风整顿工作中,为了防止走过场、流于形式,中共港南区委从建章立制入手,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党政机关作风建设的十项规定》《机关内部管理若干规定》等一系列转变机关作风、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文件,要求每个领导班子成员都做到“四个一”,即要有一本思想作风整顿专用笔记本,为机关属下单位作一次专题学习辅导,写一篇整顿教育的心得体会,为基层或群众解决一两个群众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建章立制使机关作风整顿工作有序进行,达到解放思想、端正作风、严明纪律、振奋精神、增强团结、改革开放、求真务实、争创一流的目的。

2000年3月5日,中共港南区委召开了港南区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三讲”教育活动动员大会,部署“三讲”教育活动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决定分“思想发动,学习提高”“自我剖析,听取意见”“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整改,巩固成果”4个阶段进行,时间为4个月。按照中央、自治区和贵港市委的部署和要求,中共港南区委决定从11月20日开始,用一个月时间,在港南区四家班子、“两院”、纪委、公安分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集中进行一次“三讲”教育“回头看”活动,分“组织学习,提高认识”“自查自纠,完善整改措施”“通报情况再征求意见”三个阶段进行。其间,中共港南区委派出意见征询组深入港南全区11个乡镇和62个区直部门单位,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和民主测评等形式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对“三讲”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征询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领导班子和个人。通过开展“三讲”教育活动,使港南区党员领导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党风教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001年2月26日,港南区召开了动员会,传达了贵港市“三个代表”工作会议精神,对港南全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进行了全面动员和具体部署,分学习培训、对照检查、整改提高3个阶段进行,对港南区62个区直部门11个乡镇165个乡镇站所10000多名基层党员和干部,分两批次,逐步开展为期两年的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1年,在港南区级以及驻乡镇站所中开展,2002年在行政村中开展。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收到了“使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良好效果,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005年2月,中共港南区委召开了港南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决定分3个批次、每批次半年左右时间,在港南区范围内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计划到2006年6月活动基本结束。港南区3个批次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共有74个单位211个党支部8214名党员参加。到2005年底,在第一、第二批活动中,学员参学率为100%,学员撰写学习笔记27.9万字,交上学习心得体会文章201篇。经过开展对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和促进各项工作4个方面的群众满意度测评,满意率达到了100%。

建区后,港南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精神,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方针,切实推进多党合作,做好民主党派成员和知名无党派人士在人大、政府和政协的人事安排工作,加强培养、选拔、安排使用党外干部。1996年10月,在乡镇政府换届选举中,7名优秀党外干部通过选举担任副乡长。此后,港南区组织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少数民族代表、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宗教界人士等党外代表人物参政议政,建立重点联系的党外代表人物。(www.xing528.com)

民族工作也是港南区统战工作的重点。建区后,港南区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统战部和自治区民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意见》精神,组织、统战、人事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建立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库,中共港南区委统战部充分发挥密切联系少数民族干部的优势,积极推荐人选,并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工作。组织、人事部门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培养、选拔,大胆任用。1998年,港南区积极开展民族扶贫工作,在上级民委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学校建设、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数少数民族扶贫项目。通过举办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开展少数民族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01年4月,中共港南区委统战部被贵港市委、市政府授予贵港市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称号。

建区后,港南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

1996年4月30日至5月1日,中共港南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是决定港南区设区后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通过了《树立雄心壮志、抓机遇创伟绩,为开拓港南区的崭新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此次会议认为,建区后的5年,是港南区建区创业的关键时期,港南区要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全面贯彻“抓住机遇”的基本方针,以“农业稳区、工业立区、商业富区、科教兴区”作为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经济经营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团结和依靠港南区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和衷共济、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将一个文明、富裕、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港南区带入21世纪。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会议确定了港南区建区后经济和社会发展5年内的主要奋斗目标:

一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港南区地区生产总值到2000年实现43亿元,年均增长23%;工农业总产值实现46.4亿元,年均增长19.94%;乡镇企业总收入实现150亿元,年均增长35%;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实现5600万元,年均增长15.7%。

二是农业生产实现质的飞跃。到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6.4亿元,年均增长10%;粮食总产达23.58万吨,年均增长1.5%;甘蔗种植面积达6万亩,原料蔗产量30万吨;畜牧水产业将以更快速度发展,肉类总产达6.9万吨,年均增长20%,鲜鱼总产达1.2万吨,年均增长20%;水果种植达10万亩,水果总产达2.5万吨。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水平达到小康。到2000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3830元,年均增长20%。

四是理顺经济关系,推动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到200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到40%。

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下。

六是用5年时间力争把港南区真正建设成为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民富裕的县级区域。以区政府所在地的建设辐射若干乡镇的小城镇建设,以324国道港南区路段开发乡镇企业走廊,以桥津路为基础建设东津港口码头,并以此为突破口,构建完善发达的工商贸体系,使港南区成为贵港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5年的奋斗,港南区行政所在地的城区建成面积达7万平方千米,城区居民达7万人。

为实现这个目标,从港南区实际出发,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与胆略,突出抓好五大方面的工作:着力加强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强化第三产业;加速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集镇化进程;发展科技教育,全面实施科技兴区战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市场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建区后的港南踏上了历史发展的新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