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港南区革命老区发展史

港南区革命老区发展史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区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港南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结构趋于合理,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建区以来,港南区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形成了以羽绒、化工、木业、造纸业、造船业、皮革和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工业经济产业格局。在对外开放方面,对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招商引资项目成绩突出。

港南区革命老区发展史

1996—2012年,港南区实施科技兴区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经济,实现了工农业的大发展。在此期间,港南区先后荣获2004年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2005年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2007年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等优异成绩;2007年荣获“中国羽绒之乡”的美誉,在发展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996年设区后,港南全区实现社会总产值16.5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2.51亿元,财政收入完成0.28亿元。至2013年,港南区地区生产总值68亿元,财政收入5.008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37元,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建区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港南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结构趋于合理,第二产业快速发展。1996年,港南区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为42.5∶26.4∶31.1,呈明显以农业产业为主的结构;到010年,调整为24.2∶44.0∶31.8,实现了产业结构总体上从农业主导性向工业主导型的重大转变。

港南区非常重视农业发展,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促农增收为总目标,不断推进经济作物种植、秋冬农业开发、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和农业项目建设,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壮大,优质谷、中药材、蚕桑、甘蔗绿色蔬菜白鸽、瘦肉型猪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逐步增加。

1996年起,港南区制定《关于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成白鸽、三黄鸡、瘦肉型猪、中华鳖养殖,冬菜、中药材、优质甘蔗种植等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到2000年,初步形成龙眼、荔枝、中药材、蚕桑、白玉蔗、席草、白鸽六大种养基地。2005年,建成优质稻、桑蚕水果、中药材四大农业基地,实施“三田”(吨粮田、吨糖田、万元田)建设和以根芥菜大白菜荷兰豆、中药材为主的秋冬菜农业开发策略,建成乳鸽鹧鸪养殖及养牛示范基地。畜牧业方面,初步形成了以湛江、桥圩、江南、横岭为重点的肉鸽养殖产业带,以桥圩、湛江、八塘、江南办为重点的瘦肉型猪养殖产业带,以东津、木梓、木格为重点的三黄鸡养殖产业带。1996—2010年,港南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达7.3亿元增至23.14亿元,年均增长7%。其中,农业年均增长4.9%,林业年均增长20.1%,水产畜牧业年均增长8.5%,2010年港南区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和“广西特色养殖畜牧业先进县区”称号。

除农业发展外,港南区的工业发展水平也不断提升。建区以来,港南区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形成了以羽绒、化工木业、造纸业、造船业、皮革和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工业经济产业格局。1996年,港南区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根据辖区内没有国有工业企业的状况,坚持“多轮驱动,多轨运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发展乡镇工业企业和民营工业企业。在此基础上,港南区加快“万亩羽绒产业城”和“中国—东盟(贵港)林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并推进造纸、造船和皮革产业布局,产业集群的发展蓝图进一步明晰。2010年,港南全区工业增加值达20.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96年3.2亿元增长5.6倍,年均增长1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建区初期的3家增加到2010年的60家。特别是羽线产业作为港南区传统优势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共建立积线加工企业12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羽线企业有17家,年产值超亿元的羽绒企业有5家,从业人员3.5万多人,港南全区年加工原料毛5万多吨,年产羽毛片3.3万多吨。至2010年,已形成遍布我国乃至东南亚、欧美等世界各地的购销网络,成为与广东吴川、浙江萧山齐名的全国三大羽绒基地之一。

工农业发展带来了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建区以来,港南加快发展服务业,建设大市场,搞好大流通,发展大商贸,房地产开发、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不断扩大,城乡消费市场活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96年的3.9亿元增至2010年的17.43亿元,年均增长0.5%。其中,房地产年均增长20%,批发零售业年均增长15%,交通运输业年均增长12%,金融业年均增长10%。

在投资建设方面,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总量持续增加。2010年,港南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07亿元,是1996年0.94亿元的5倍。在此期间,港南区修建了一大批交通、水利、城乡电网、工业园区“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项目,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得到不断改善。港南区8个乡镇全部修通水泥路,161个行改村有154个通水泥路,在工业园区已建和在建的标准厂房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坐落在八塘镇的省级江南工业园区厂房林立,发展初具规模;各行政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城区从桥圩建区起步,从南江的一片荒芜开始建设,港南区行政中心、江南商贸城、南湖商业广场、港南区武装部营院、港南区人民检察院、港南区人民法院办公大楼、木松岭市场、万兴建材旧货市场、港南区教师培训中心大楼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主要街道完成硬化、绿化、亮化工程。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南湖商业广场、江南商贸城、滨江小区和南山景区等一批商贸项目顺利推进,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对区境内各乡镇的城镇规划进行了总体修编,建成了一批综合市场,先后建成桥圩青山羽绒生产工业区、湛江商贸小区、八塘建材市场、木格商贸小区、木梓街道市场。

在对外开放方面,对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招商引资项目成绩突出。建区以来,港南区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广泛招商引资,积极参与国内与国际竞争,形成全方位、多元化、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招商成果硕果累累。按照贵港市“六靠”工作思路,港南区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狠抓招商引资上项目工作。据统计,截至2010年,港南区累计引进区外项目300多个,已完成投资额达80亿元,引进投资亿元以上的大型工业项目8个,实现了建区以来没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的新突破。其中,自004年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以来,截至2010年,共签约项目39个,计划总投资126亿元,实际投资达321亿元。仅2010年,港南区在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就签约了1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65多亿元。利用区位优势,港南区积极推进“玉贵走廊”(玉林市、贵港市主要公路沿线的乡镇和中心城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3个文明建设的综合体)建设,确定了桥圩、湛江、八塘、横岭、新塘、瓦塘、木格7个乡镇和江南办事处为“玉贵走廊”建设范围,走廊范围内乡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受此影响,港南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荣获2004年度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

在财政收入方面,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入效益快速增长。建区以来,港南区财源建设不断加强,财政实力迅速发展壮大,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有力地支持了港南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2010年,港南区财政收入完成2.23亿元,年均增长14.8%。其中,在2007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10年,港南区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大关,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城乡发展统筹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建区以来,港南区重点推进城镇化进程,优先支持完善水、电、路和文体等设施。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港南区结合贵港市住建委制定的江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围绕“一心、一轴、两带、三组团”的总体建设思路对江南城区进行规划,城市建设力度大、亮点多,城区道路已初具轮廓,滨江小城市的框架已基本形成。2010年,城镇化率达31.2%,比1996年高出近12个百分点;城区人口由1996年的4万增加到2010年的5万,城区面积由4平方千米拓展到5.5平方千米,各小城镇建面积8平方千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不足10平方米增加到2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由12.6%提高到23%。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对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先后建设了桥圩农业综合改革试验项目中心示范点;修建武思江水库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建设了湛江灌溉试点工程,加固了一批中小型水库,加固防洪堤21条共6.0千米;清淤渠道1650千米;完成了8座大中型水库和21个农村人畜饮水国债项目和12个桂中治旱工程,解决4.3万人饮水困难;新建、改造、维修乡村四级公路31条,共222.31千米,其中新建沙土路6条33千米,新建柏油路3条15.18千米。(www.xing528.com)

在商品经济方面,商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建区以来,港南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商业结构、市场布局、经营形态、商品档次等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家电下乡政策和商贸市场成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港南区消费品市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商品供应能力大大提高,消费能力大大增强,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2010年,港南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38亿元,比1996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21%,其中城市、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3.7亿元和15.68亿元,比1996年分别增长7倍和14倍,年均分别增长22.4%和20.5%。

在人民生活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迈进小康水平。建区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得到较大改善。港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4790元增加到2010年的16991元,年均增17.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798元增加到5642元,年均增长7.9%。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9平方米。群众高档消费品从建区前的手表、摩托车、固定电话、彩色电视机等,逐渐演变到今天的家用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电冰箱、洗衣机、家用汽车等现代高档消费品。

经济发展的同时,港南区社会各项事业也蓬勃发展,彰显和谐的风貌。

教育方面,深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八塘二中顺利改制实现职业教育学校零的突破,推进港南二中示范中学建设,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水平,摆脱了初期教育落后的窘况。1996年,港南区“两基”(基本实现小学初中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通过国家教委评估验收,其中,湛江镇荣获国家“中华扫盲奖”。之后开始推行素质教育,“两基”成果不断巩固,2001年湛江镇被评为“两基”工作先进单位。随后,优化学校布局,共撤并44个小学初中教学点,创办了港南中学,接收了西氮职工子弟学校;新建校舍4.28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改造43486平方米。2002年,完成了乡镇教委办的撤销工作,坚持把培训作为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主要途径来抓,2005年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中,小学为98.6%,初中为93.8%,高中为55.04%。2000年开始,中小学教师工资实行区级财政统一全额发放。2002年,试行中小学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师范类毕业生试行竞聘上岗,2005年,港南全区推行中小学校长、教师竞聘上岗制度,从而极大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医疗卫生方面,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4.62%,实施港南区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等工程建设,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00年,港南区出台了《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文件,医疗建设、卫生防疫、农村合作、农村改水改厕等工作取得新突破。此后,港南区卫生保健网络基本建立,市二医院荣获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称号。在乡镇卫生院建设方面,港南区各乡镇卫生院均通过了一甲或合格医院的验收。1996年、1997年,建成了平悦、思怀、横岭3个新分乡卫生院,同时抢修了旧卫生院危房。医疗辅助管理层面,完善医疗设备,加强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监督,加强医药市场的管理,做好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工作。2003年,港南区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1996—2005年,改建农村卫生厕所69553座,不断改善农村卫生环境。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开展文化“三下乡”,农村文娱和体育活动不断得到丰富充实。《荔枝红透六月天》等一批文艺作品分别获得了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奖励。1996年,港南区参加贵港市“女性之光”文艺演出荣获特等奖。1997年,加强乡镇文化站、图书馆、信息馆的建设,建成了桥圩镇电子信息馆。1997年,荣获自治区“知识工程”活动先进县(市)称号。2001年,获广西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港南区组织“羽之韵”合唱团在全国首届新农村建设合唱大赛上获得了银奖。1996年,港南区参加三区两县市男子篮球赛荣获第一名。2000年,港南区男子篮球荣获广西第九届农民运动会第一名。1997年,实施《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迎香港回归万人健身活动。2002年,参加自治区级体育比赛获14枚金牌、14枚银牌、5枚铜牌。

就业保障方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控制在4%以内,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不断加强,大多数人都能顺利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改变了农民只能在家务农或漂泊外地务工现象。

社会保障事业方面,完善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通达工程、村级敬老院建设。农村水电、路、房等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推开,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法治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五五”普法取得良好效果,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维稳基石工程”,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打黑除恶成效显著,安全生产监管不断强化,港南区发展、改革、稳定大局得到维护。

建区后,港南区人民政府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开展了“三严四自”和“三讲教育”活动以及文明单位竞赛活动。抓好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开展了“四五”普法教育和打击邪教组织的斗争,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经济犯罪,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大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997年和2001年,获评“广西村民自治模范区”和“自治区双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荣获“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和“广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区”光荣称号。2005年,荣获广西社会综合治理“三十百千”工程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