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港南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港南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中共中央“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港南开展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实施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普选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基层政权,各项政治文化建设事业有序推进。在此期间,农村供销合作社与信用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年底,港南农村的所有农户基本上均已加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使港南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港南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953—1956年,港南在新民主主义改革的基础上,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按照中共中央“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港南开展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实施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普选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基层政权,各项政治文化建设事业有序推进。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与粮油统购统销

1953年9月,中共中央确立了以“一化三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就已经确定的奋斗目标。

1953年下半年起,港南掀起了学习总路线、宣传总路线的热潮。954年春节前后,总路线宣传形成高潮,90%的群众受到了总路线的教育。通过学习宣传贯彻总路线,解决了广大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改造和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思想认识问题,为在港南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工业化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为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决定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对食油(包括油料)实行同一政策。对主要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是新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重大举措。

1953年12月,贵县成立粮食工作指挥部,在港南各区、乡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此次工作主要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对农村余粮户实行计划收购;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计划供应;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私营粮食工商业进行严格管理,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由国家粮食部门委托代销和代加工;要求粮权集中中央。1953年的统购未进行民主评产,缺乏核定农民粮食余缺的依据和具体办法,加之工作做得不细,出现了少购、多购的不合理现象。

1954年,在此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港南各区、乡按照《广西省1954年粮食统购统销实施办法(草案)》,评定农户粮食产量,规定留粮标准,计算农户余粮,结合民主评议,最终核定农户售粮数量。在具体工作中,按照随征带购的方式,以户为单位,以每人常年平均有粮250.5公斤原粮为起征点,分13级按率计征,按“余粮多多购、余粮少少购、无余粮不购”的原则计算到户。

1955年,港南实行“定产、定购、定销”到户的统购政策,贯彻“先留种子、口粮、饲料粮,再购余粮”的原则,降低征购数量。至此,港南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逐步趋于完善。

粮食统购统销推动了港南粮食私营工商业全行业的改造。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以后,港南又实行了油料统购和食油的统销、棉花的统购和棉布的统销,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从而带动对其他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953—1956年,港南各区乡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与上级部门的部署,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港南农业的社会主体改造过程中,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重点发展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此期间,农村供销合作社与信用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1952年冬起,港南各区、乡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化道路,组建临时性互助组,在此基础上,发展常年互助组。1953年后,贵县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指示,在港南农村开展以互助合作化为中心内容的总路线教育,加快互助合作化进程。

1954年春,贵县县委在港南建立了首批3个初级社试点:桥圩区永梧乡谭国齐互助组、何平乡刘立崇互助组、木格区平悦乡谭汉佑互助组。建社时间从1954年1月3日开始,至2月6日结束。2月24日至4月5日,在港南建立了姚平社(今桥圩镇)、红朗一、二社(今木梓镇)3个试点。至1955年,港南掀起了合作化大高潮。

参加合作社的农户须经个人申请,上级批准。入社农户主要是贫农、中农及个别富裕中农,地主富农不得加入。每建一个初级社,国家拨给一定数量的合作基金。初级社属半社会主义性质。主要生产资料评价入社,由初级社统一调配使用,实行土地、劳动力按比例分红的政策。合作社采取土地入社评产、耕牛入社评产、农具入社评产、种子肥料入社的做法,并规定集体添置的工具和国家奖励的物资归初级社统一使用。初级社建立社务委员会,设社长1人、副社长2人(其中妇女1人)、社务委员7至9人,内设会计、保管、副业农业技术、文教等组织。

1956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精神,贵县县委在港南发起了初级社转高级社的高潮。是年底,港南农村的所有农户基本上均已加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使港南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社会主义性质,全部生产资料评价入社,取消土地分红,产品统一分配,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政策。高级社成立管理委员会,由15—19人组成,管理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其他为委员。管理委员会下设财务畜牧、副业园艺造林、技术、政治文化和福利7个委员会,每个委员会均由社委成员分工兼任。高级农业社成立初期,即组织了大批主要劳动力投入积肥改土,兴修水利,办厂办场,开展以种养为主的多种经营;改革旧的耕作制度,同时大力推广科学种田等活动。(www.xing528.com)

1957年,农业生产因受旱灾影响,再加上缺乏办社经验等因素,大部分高级社粮食歉收,甘蔗减产,劳动日分红值低,进粮出钱户较多,因此,少部分社员对集体产生了怀疑。当年秋冬,在港南农村展开了以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的“大鸣、大放、大辩论”运动,运用新旧社会进行回忆对比算账的方法,对农民进行爱社护社的教育,巩固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维护了集体经济

在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贵县县委、县政府在港南农村建立了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是农村发展走集体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1951年,港南建立了贵县首批两个供销合作社,至1953年,各区、乡掀起建立供销社的高潮。1954年,供销社代表国家实施对港南农村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小商小贩及农村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管棉、麻、烟、茶、果品、土特产、畜产、中药材、农业生产资料等经营,成为农村社会主义商业的主体。供销社建立后始终坚持“为生产服务,为社员服务”的宗旨,尽量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农民增加收入。农村的信用合作社是农村劳动人民集资组成的合作金融组织,通过借贷活动,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打击限制高利贷剥削,促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港南各乡均建立了信用合作社。港南地区供销社和信用社的建立、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开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港南各区、乡也开展了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手工业,首先建立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小组与供销生产合作社,再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合作社。改造之初,港南的手工业主要以制窑、冶工、制糖、榨油、酿酒、制藕粉纺织、建造、木工等行业为主。1952年,制定了组织手工业合作社的具体办法,实行入社自愿、社员按照工资比例缴股金、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组织制度,按劳分配、按件计酬的劳动制度,社员参与生产和业务的民主管理制度。1953年,港南各区、乡按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办社方针与“自愿互利”的办社原则,引导广大手工业者加入合作社。截至1954年,港南的手工业个体基本均加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组织,分别由商业、供销、手工业部门归口管理,完成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按照从委托加工、计划订购、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逐步向高级形式的公私合营过渡的方式开展。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港南建立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港南还围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总任务进行了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建设。1956年,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港南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基本建立。

1956年,港南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农民、手工业者劳动群众生产资料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农民和大多数其他个体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公有制。加之国营经济在计划经济建设中的巨大发展,在港南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居于绝对统治地位,从经济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港南的民主政治取得了重要的发展。1953年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颁布,之后,港南开始了选举法的宣传活动。1953—1954年,按照法律规定,各乡镇分两批举行普选,采用举手表决的投票方式进行基层政权的选举活动。1953年9月,以12区的何平、兴华、松马、永梧、姚平、南兴6个乡为试点,开始进行普选试点工作。1954年,各乡均开展了普选,在普选基础上,先后召开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县人民代表及乡(镇)人民委员会和乡(镇)正副乡(镇)长。当年

月,港南选举的县人大代表参加了贵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港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四)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1953年起,贵县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港南的农业、基础设施、工业等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为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是港南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点发展领域。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港南各区、乡开展了水利建设、发展林业畜牧业、推广先进耕作技术等工作。农田水利建设方面,自1955年起,在前期疏浚水利、建设小型水库的基础上,开始修建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1957年10月,广西省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贵县武思江水利工程在港南开工,全部工程总投资440万元,灌溉面积21.2万亩,主灌木格、湛江、桥圩、东津、八塘等地区。林业方面,持续开展造林、护林工作,建成亚计山林场。畜牧业方面,重点发展生猪养殖,建立牲畜繁育改良体系。耕作模式方面,积极推广先进技术,于1953年起在各乡建立农业技术指导站,因地制宜推广先进经验,引导农民采用新式秧田、稀撒谷种和多施底肥等新技术;对玉米水稻、花生等主要农作物推行适当密植、精耕细种等耕种新技术。通过改进耕作技术,1953年港南的水稻、玉米、红薯、花生的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比1952年增产7%—8%。为提高各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积极培育和推广良种。1955年,港南掀起了群众性的选育良种高潮,良种种植面积大幅度提升。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港南的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1953年起,在“依靠民办,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少花钱,多修路”和“逐步建成地方道路网”的方针指导下,港南公路建设进行了普及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公路整修、改造、新建及民工建勤工作。在公路交通之外,积极发展水运,大力整治航道。经过历年整治,枯水期县内浔江航道仍保持深度1.8米,郁江航道保持深度1.2米,两江航道宽度均超过20米,曲率半径达150米,年通航率达98%。港南的水路交通运输沿郁江而上可达南宁、百色、龙州,顺郁江而下可至梧州肇庆佛山江门、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地。与此同时,港南在各乡设立邮政代办所,至1957年底,实现区域内全部通邮。1950年,贵县建立乡村电话管理处,在港南石龙(今东龙)、木格、木梓、桥圩设电话分交换机4台。至1956年,港南各区公所均安装了电话交换机,乡村电话网不断拓展。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贵县将本地区工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发展人民生活迫切需要的制糖和为农业服务的农业机械,以及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等方面。港南各区、乡围绕这一部署,开展了大量工作。这期间,通过建立国营贸易机构、发展供销合作社、开展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购销业务,港南地区建立了社会主义统一商贸市场。1955年,随着黎湛铁路通车及罗泊湾港区的建设,港南的商贸活动进一步活跃,商业经济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港南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建设社会主义的辛勤成果,为贵县“一五”计划的圆满收官作出了巨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