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工业设计产业进入战略增长期

中国工业设计产业进入战略增长期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约占全球制造业比重1/5、实体制造业比重1/3的中国,已然处于全球工业设计产业的战略增长期。另一方面,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0年7月联合中央十一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这标志着国内工业设计产业已初步纳入国家战略,从职业化历经规模化再到战略层面的周期对比世界经验而言缩短了近一百年。

中国工业设计产业进入战略增长期

工业革命之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设计活动的独立价值在产品同质化的矛盾中逐步显现。工业设计作为设计活动在工业化时代的中心,几经社会形态与表现风格的辗转变迁,在当今工业经济中的必要性已上升到新的高度。

工业设计通过创造工业生产的社会性传达结构”来实现自身的特有职能,拥有生产与文化的同构性二元价值结构,其产业化的发展和其他非实体性产业一样,呈现从无到有,从不充分到充分的投入与产出过程。在必需品经济、用品经济和初期的服务经济时期,工业设计产业的投入与产出路径被层层包裹,还未从“实体产品经济”中独立出来。随着经济模式的升级和文化性消费相对于使用性消费比重的提升,工业设计产业也必然从传统的产品经济形态中分离。

世界范围看,工业设计的产业化过程以职业形态起步,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首个职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Gantz,2010),致使自身的体量与规模都得到重要的积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参战各国工业经济的重建,工业设计产业得以探索出自身的市场环境,价值生产的意识形态也不再如观念碰撞阶段的起起伏伏,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基本稳定下来,产业呈现出稳定且多元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主体性意识初步显现。时至今日,全球已约有20个国家建立了自身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政策。作为约占全球制造业比重1/5、实体制造业比重1/3的中国,已然处于全球工业设计产业的战略增长期。

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工业设计教育与企业的出现开始起步,在发展路径上基本继承了全球的逻辑演进体系,但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相比,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已有明显不同。短暂的30年间,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规模已直指世界首位。截止到2011年年底,国内工业设计相关企业已超过6000家,职业工业设计公司超过2000家,全国工业设计从业人员近50万人。外观专利申请年平均增长率接近33%。另一方面,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0年7月联合中央十一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这标志着国内工业设计产业已初步纳入国家战略,从职业化历经规模化再到战略层面的周期对比世界经验而言缩短了近一百年。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海啸的洗礼中,过度的上游依赖导致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缺失使得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型制造业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的转型升级已无法回避。从理论上而言,工业设计产业的高速发展应能够有效促进上述转型升级的过程,但事实却反映出这一推论的过度乐观性:具有规模体量与政策力度双重比较优势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不仅未能通过“创新性”“突破性”产品帮助制造业企业走出困境,相反,自身的从业者流失现象却十分明显。据作者针对深圳市的实地调查样本统计,在企业方面,能够持续进行2年以上工业设计工作的从业人员尚不足统计样本的20%,而院校毕业生延续工业设计就业选择的人数比重仅占10%。如果这份局部样本所反映出的“玻璃天花板”式的供需错位现象代表了一定的普遍性,中国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将面临在可持续方面的严峻挑战。

从原理上看,制造业企业在其自身的生产主体与产业的环境客体间生存,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相应产业结构的镜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粗放型、集约型的思路在经济建设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工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然而产业结构在创新性、协调性上的问题却日趋尖锐。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传统产业结构与现代市场演进的矛盾开始显现,以往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将向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艰难转变。我国的工业设计产业正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得以迈向高速发展时期,并且初步具备了自身发展的专业技术、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从业基础。由于实体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以服务于实体制造业发展为中心的工业设计产业相当于触碰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转型危机驱动下的产业发展虽然存在各种隐患,但也构成了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基本国情,回避对这个基本国情的研究,就无法找到产业脱困与日后成长的立足点。(www.xing528.com)

当前,工业设计产业还被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概念包裹。与此同时,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中央政策发布与实施以来,讨论工业设计的政策文件、学术文献,以及相关的理论材料数量剧增,但其中有关工业设计业态的表述却十分混乱,对于“专业”“行业”“产业”“事业”等表示多有提及,却常不加以区别,滥用现象比较普遍。在产业供求错位的情况下,系统性、逻辑性、结构性认识的需要开始变得十分迫切。

本研究将工业设计置于中观产业经济层面,使其能够从微观的职业语境和宏观的事业语境中抽离出来,以企业的价值创造为起点,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在演进与构成等方面与国外主要工业设计产业国家之间的异同,从而找出制约中国工业设计产业整体竞争力的症结所在,为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良性发展、从业者社会地位的改善,以及政策规划和实施效率的提升进行基础研究工作。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工业设计产业”包含了一个由“设计”(Design)“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和“工业设计产业”(Industrial Design Industry)等三类产出活动所组成的嵌套式结构。在概念界定方面,对于前两者,学术界在论述上一直存在诸多争议;而对于“工业设计产业”这一概念的学理性描述,迄今为止国内外均处于空白状态。鉴于上述概念研究工作已呈现相当体量,因而将放在正文部分进行独立的逻辑分析,此处仅对“工业设计”在研究中指代的范围作出统一。

认识论的角度而言,当前工业设计的认知范围由一组时间概念——即“传统工业设计”与“现代工业设计”,以及由后者分化而成的一组空间概念——“广义工业设计”与“狭义工业设计”所组成。其中,传统工业设计一般是指对以工业手段生产的产品所进行的规划与设计,从而使之与使用者之间取得匹配的创造性活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广义工业设计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从构思到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相应手段将其实现的行为,包含了一切使用工业化手段进行生产和服务的设计过程;狭义工业设计则特指工业产品的设计,即针对工业化时代中人与自然和人与自身需求之间的工具关联所作的响应,进而以工业批量化手段制造与实现的过程。与此同时,从事理的角度来说,由于工业化的本质在于产业分工的深化和产业结构推演过程中诸多关系的变化,因而其本身也有一个过程性、动态发展的概念,不能用一种固定的内容定义工业化的全部特质。工业设计作为工业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在内涵上也必然呈现上述的动态性。在具体的概念描述问题上,将在正文中给予梳理与分析。

鉴于本研究侧重于工业设计的应用形态,牵扯到价值变化的一系列过程,因而选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狭义工业设计概念”作为本研究的价值本体。加之中国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工业经济特征,使研究将更加聚焦于制造业,特别是面向实体制造业进行的工业设计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