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日本为代表的制造驱动路径优化

以日本为代表的制造驱动路径优化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比较英国、美国的稳定发展,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经济已经全面崩溃。为了改变经济破败的局面,日本制定了各种限制仿造、提倡创新的工业设计政策,提出了推动工业设计发展以振兴经济的方针。随着制造领域的产品同质化和市场环境的改变,部分日本制造业企业开始寻求工业设计与传统产品开发工作的融合。以索尼公司为代表的相当一部分日本制造业企业在度过学习与模仿阶段后开始秉持原始创新与原型设计观念。

以日本为代表的制造驱动路径优化

相比较英国、美国的稳定发展,日本二战结束后,经济已经全面崩溃。作为资源匮乏、严重依赖进出口贸易的国家,日本企业曾大量仿造和加工他国产品,一度被国际上认作“设计小偷”,使得大量制造企业举步维艰,出口产品遭到抵制,但日本的工业设计产业反而通过全国上下重建国家的决心得到发展的全面提速。

为了改变经济破败的局面,日本制定了各种限制仿造、提倡创新的工业设计政策,提出了推动工业设计发展以振兴经济的方针。日本将工业设计产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给予高额资金支持,力争由“设计抄袭”向“设计龙头”进行转变,以工业设计作为经济振兴的加速器,引领其他产业的发展与复兴。

1951年,日本政府邀请Raymond Loewy来日讲学,为其带来了高度商业化的美国工业设计观念,也有学者将该年前后定为“日本设计元年”(1950或1951)。此后的五年间,日本工业设计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设计院校与研究机构陆续成立;1952年,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成立;1969年,日本工业设计振兴会(Japan Industrial Design Promotion Organization)建立并开始实施“日本优秀工业设计商品开发指导计划”和“地方产业工业设计推进计划”。通过这些计划的实施,各地相继设立了工业设计协会或工业设计中心,初步形成了工业设计产业振兴体系。

日本工业设计振兴会积极开展各类工业设计发展调研,建设设计事务所等软硬件环境以及设计情报库等基础设施,并设置“设计人才培养中心”(Design Staff Development Center),以解决影响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人才供求问题。但总的来说,由于其制造经济在当时还属于初级阶段,设计振兴会的促进效果并不明显。

随着制造领域的产品同质化和市场环境的改变,部分日本制造业企业开始寻求工业设计与传统产品开发工作的融合。索尼公司(Sony)是日本最早应用工业设计实施产品创新的企业。1951年,该公司推出了著名的H磁带录音机,1954年,工业设计专职人员在索尼公司内部出现。有学者记载,在1961年、1981年、1982年时,索尼公司的职业工业设计人员的数量分别为17人、56人与131人,这一数值的高速增长与该企业不断寻求国际化品牌战略与行业领导者地位高度关联。此外,1957年,本田公司(Honda)成立了设计部;次年,设计委员会在日本铁路系统中出现。不可否认,行业领军企业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www.xing528.com)

丰田公司(Toyota)在20世纪70年代曾将工业设计的目标定位于“使人的需求与机器的条件和谐起来”——这一以“适应性”为中心的观念已显示出日本工业设计在认知上的蜕变,并且逐步得以挣脱美国以商业性为主导的设计逻辑,类似的理性意识也在这一时期集中涌现并开始引领日本工业设计产业趋向成熟。夏普公司(Sharp)认为工业设计的职能体现在“构想未来生活”,可以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消费结构的变化;索尼公司(Sony)则力争从根本上创造新产品,即创造新的产品设计原型——从概念、研发、测试、工程到营销、宣传等全产业链角度构建自身的工业设计机制。以索尼公司为代表的相当一部分日本制造业企业在度过学习与模仿阶段后开始秉持原始创新与原型设计观念。回顾其后续历程可以看到,对于工业设计的深层次应用虽然在产品研发阶段承受了不小的挑战,却在日后的发展中受益无穷。

就产业演进的驱动路径而言,以日本为代表的制造经济路径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要首先解决工业设计介入体系相对封闭的传统工业制造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类阻力,因此其产业积累的时间由于技术含量的相对较高而比较缓慢,无法与英国的文化创意路径以及美国的市场路径等方式进行时间竞争力上的比拼,但其后坐力与产业持续繁荣的时期较长,如果没有受到“颠覆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Christensen,1996)的冲击,产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将十分明显。

另一方面,由于以第二产业作为发展基础,在吸纳就业等问题上对于国家发展在相应时期具有基础性意义,工业设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保障也相对稳定。制造驱动的工业设计产业有利于使其价值生成“设计原理创新”(石振宇,2008)的“原型”,从而得以既能够驱动简单制造,也能够在复杂制造中发挥资源引导职能——这正是日本制造业品牌得以长时间稳定并主导国际竞争的重要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