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航海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现代航海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建电报线路、争取通信经营主权成为当时通信发展的首要任务。1870年,英国的海底电缆即将铺设至中国香港,因此在中国近海铺设通线,经由广州、汕头、厦门、福州、宁波各口通至上海的建议被提出。19世纪70年代的海疆危机使清政府充分认识到迅速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遇险通信中,电台报务员认真守听,翔实记录,及时汇报,为开展救助和分析事故原因提供了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现代航海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9世纪中后期,有线电报通信这种新的通信手段已成为世界的重要信息传输工具,在欧美国家政治军事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发展现实很快被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接受。自建电报线路、争取通信经营主权成为当时通信发展的首要任务。

1870年,英国的海底电缆即将铺设至中国香港,因此在中国近海铺设通线,经由广州、汕头、厦门、福州、宁波各口通至上海的建议被提出。1871年8月,由于海底电缆的完工,在上海北可经日本长崎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与俄国通报,南可经中国香港与欧美通报。其后,上海租界内的陆线也相继兴建。上海工部局、公董局与各巡捕房、救火会、自来水塔之间以及大企业内部也都纷纷设立了专用电报线,并通过口岸码头与水线相通。

19世纪70年代的海疆危机使清政府充分认识到迅速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从维护国家主权这一角度出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赞成架设电线创办电报,这不仅可以维护国家主权,而且还可以作为“国富”的基础。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1874年12月10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已提到电报的作用,他说:“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沈葆桢在巡台时就主张“欲消息畅通,断不可无电线”。当时英国人在闽江口已设有大东电报公司,丹麦人在福州马尾川石岛上也设立了大北电线公司。因此,自办电报在当时成了当务之急。

如果说19世纪70年代电报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只是处于初始阶段的话,那么19世纪80年代则是蓬勃发展时期。以1880年轮船招商局领导者郑观应(1)盛宣怀(2)先后参与策划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电报局——天津电报总局设立为起点,中国的通信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www.xing528.com)

1963年5月,周恩来总理通过电台对我国第一艘万吨轮“跃进”号的遇险搜救工作做出指示。“跃进”号是我国第一艘国产的远洋货轮。根据中日民间贸易的规定,“跃进”号装载着玉米近万吨、矿产品和其他杂货3 600多吨,于1963年4月30日15时58分从青岛港外锚地启航,首航日本的门司和名古屋西港,开辟中日航线。1963年5月1日,我国第一艘远洋货轮“跃进”号在前往日本的途中沉没。当日下午两点许,周恩来总理接交通部报告,“跃进”号于下午1点55分发出的“我轮受击,损伤严重”的求救紧急密电。而这份密电正是上海海岸电台电报员张吉发在500千赫兹上抄收的。在接下来的遇险通信中,电台报务员认真守听,翔实记录,及时汇报,为开展救助和分析事故原因提供了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1) 郑观应,1842—1922年,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晚年自号罗浮偫鹤山人,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人,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与和唐廷枢、徐润、席正甫并称为晚清“四大买办”。

(2) 盛宣怀,1844—1916年,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汉族,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常州市)人,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创办了许多开时代先河的事业,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诸多领域,影响巨大,中外著名,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