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凯恩斯主义的崛起:摒弃均衡论的历史观

新凯恩斯主义的崛起:摒弃均衡论的历史观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失败,他们又改头换面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或者叫作“混合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他们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是冒牌的凯恩斯革命,是要在凯恩斯主义的掩护下,恢复新古典学派的传统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树立“历史观”、摒弃“均衡论”,这是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这也表明凯恩斯主义的崩溃。

新凯恩斯主义的崛起:摒弃均衡论的历史观

凯恩斯学派的发展,大体上形成两个主要支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和新剑桥学派。

1.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这个流派的主要代表是萨缪尔森。他们不再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派学说相决裂,而是把凯恩斯以国民收入分析为主体的宏观经济学同马歇尔以价格分析为主体的微观经济学两个理论体系加以调和,填平两者之间的鸿沟,把它们合为一体,所以又把自己的理论叫“新古典综合”,并在美国流行一时。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失败,他们又改头换面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或者叫作“混合经济宏观经济学”。

他们的政策主要是使混合经济运行得更好。所谓混合经济,就是在适当保存自由经济的条件下,同时又由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在经济政策上,主张应用财政金融政策,调节总需求,以消除危机。具体过程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扩大财政支出,减少税收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以扩大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削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或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以抑制总需求。与此同时,鼓吹赤字预算,主张即使在经济上升时期,也要用赤字财政政策,人为地刺激总需求。这比凯恩斯还更进了一步。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实践结果表明,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经济连年快速增长,后半期走向反面。20世纪70年代初期,特别是1973—1975年美国出现战后第六次经济危机,并开始出现“滞胀”,至今仍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治。1981年奉行供给学派学说的里根上台以后,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从其久踞的官方经济学宝座上跌落下来。

2.新剑桥学派(www.xing528.com)

与“主流派”使凯恩斯理论和新古典派的传统理论调和的主张相反,这一学派主张进一步决裂。主要成员为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的罗宾逊夫人、卡尔多、斯拉法等;并且由于他们又主张与以马歇尔为首的老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相决裂,所以被称为新剑桥学派。正好由于他们的论战对手萨缪尔森等人所任教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所在地也叫剑桥,所以他们之间的论战又被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新剑桥学派主张把凯恩斯的革命贯彻到底,与新古典学派理论彻底“决裂”。他们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是冒牌的凯恩斯革命,是要在凯恩斯主义的掩护下,恢复新古典学派的传统理论”。例如,罗宾逊夫人认为,凯恩斯革命“在于从均衡观念向历史概念的转变”,引进历史时间概念,考虑现实经济生活,强调对未来的预期及其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个“不确定性”,对生产、就业、收入水平起决定作用的投资规模很容易发生波动。她认为新古典综合恢复传统的均衡观念是一个倒退。

新剑桥学派认为树立“历史观”、摒弃“均衡论”,这是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罗宾逊夫人认为,以“均衡观”为中心思想的马歇尔微观经济分析同以“历史观”为中心思想的宏观经济分析是互不相容的,反对萨缪尔森恢复新古典学派“储蓄支配投资”的传统观点,谴责萨缪尔森的理论恢复了萨伊定律,因而使“微观理论也就可以再滑入老槽”。

罗宾逊夫人等人对萨缪尔森等某些错误的非难,对资本主义某些弊端的揭露和批评,是有参考价值的。但“两个剑桥之争”是围绕着凯恩斯理论展开的,这种争论只不过是凯恩斯主义派别之争。这也表明凯恩斯主义的崩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