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激发可持续内生动力: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激发可持续内生动力: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靠人民群众,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尊重贫困农户和贫困地区的创新精神,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扶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国务院扶贫办、中央组织部等部门于2018年联合出台《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强调要采取措施,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激发可持续内生动力: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从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专项扶贫开始,中国政府坚持开发式扶贫战略,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实现脱贫;通过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提升贫困农户的生产能力。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始了精准扶贫,将“志”“智”双扶作为扶贫的重要内容。在农户层面,通过实地走访,具体分析农户的脱贫困难,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农户脱贫的信心和积极性;通过培训,提供生产技能和生产条件的支持,增强农户的脱贫能力;通过完善教育政策,保障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权利,防止出现贫困的代际传递。在村庄层面,通过基层党建、发展乡村文化,振奋贫困村的精神,提升贫困村的发展能力。

依靠人民群众,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尊重贫困农户和贫困地区的创新精神,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扶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扶贫必扶志,治贫先治愚

贫困群众缺乏脱贫的主动性和缺少发展能力是扶贫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比如发展脱贫产业时可能遇到贫困农户不相信、不参与;一些贫困群众在发展生产中瞻前顾后,坐等救济。要将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必须提高贫困群众的发展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发展能力。

贫困群众之所以缺乏脱贫的积极性,首先是因为长期的贫困已经使他们失去了脱贫的信心,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经过多年努力仍未能脱贫,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其次,贫困农户因为缺乏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承受风险能力低,在发展产业中往往对新生事物心存疑虑,不敢去尝试新事物,坐失发展机会;此外,不适当的帮扶政策也会导致贫困群众失去发展的积极性,比如过高的帮扶标准可能导致贫困户产生“等靠要”的思想,而超出贫困群众能力的产业发展也会使贫困群众无法参与。

贫困群体缺少信息和技术也是致贫的重要原因。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往往位于边远山区,贫困人群受教育水平低,缺乏发展产业和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特别是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他们与市场隔绝,信息的匮乏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脱贫必须同时扶“志”、扶“智”,要让贫困农户有信心、有能力依靠自身的努力实现脱贫的目标。为此,国务院扶贫办、中央组织部等部门于2018年联合出台《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强调要采取措施,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通过树立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精神,通过深入分析致贫原因,为贫困农户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方案提升贫困群众信心;发挥贫困村基层组织和能人的带动效应,坚定贫困户脱贫的决心;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引导贫困村形成良好的乡风;积极引导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增加就业,扩大以工代赈,减少直接发钱发物

二、授之以渔,让贫困人口自己养活自己

中国的农村扶贫一直坚持开发式扶贫,创造条件使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实现脱贫的目标,通过培训提升贫困人口的能力;通过组织建设,为贫困群众寻找脱贫之道;通过改善生产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的生产发展。

为贫困农户提供农业技术和生产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发展农业产业和促进非农就业是贫困农民增加收入的两个重要手段,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来说,缺乏技术限制了他们发展新产业的能力,也阻碍了他们的就业。为了提高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能力,在扶贫项目中配备相应的培训资金,对贫困农户提供实用技术和生产技能培训。培训促进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和实现就业。

为了保障培训效果,各地发展出许多创新的培训方式,如田间地头的培训,对于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农民,田间地头手把手的实用技术培训可以使他们更快地掌握实用技术;订单培训,为了保障培训促进就业,地方政府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协议,按照用工单位的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小额信贷的实用技术培训,在提供资金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同时也提供实用技术培训,从而保障贫困农户产业发展成功。

培训构成中国减贫的重要经验,对于提升农户增加收入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随着农村产业发展,培训的内容不断更新,比如随着网络经济发展,电商培训促进了贫困地区产销有效联结。

三、不大包大揽,防止等靠要

在中国的减贫实践中,特别是在精准扶贫时期,大量扶贫资源被注入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各级党委、政府向贫困村派驻了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建立了帮扶关系。贫困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承担了精准脱贫的首要责任,在这种背景下,少数贫困地区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由于扶贫时间紧、任务重,少数扶贫干部缺少扶贫工作经验,容易在工作中大包大揽,而干部的大包大揽也容易造成群众缺少参与,形成等靠要的思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首先,实事求是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防止出现超标准的垒大户和盆景式扶贫。精准扶贫的标准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如果拔高这一标准,超出了贫困农户的能力,就会诱发等靠要思想;同时过多资源集中在少数贫困村或贫困户,造出脱离群众的盆景,也会削弱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其次,扶贫干部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意见。在精准扶贫中,所有扶贫干部都要深入贫困村,访问贫困农户,特别是驻村帮扶需要住在村里,详细了解贫困户情况,制定具体的帮扶方案。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根据贫困群体的需求和能力,采取有针对性扶贫措施,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最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贫困村的发展能力。村级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是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首要力量,通过基层党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发展集体经济,提升村级组织的组织和服务能力,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贫困村村支“两委”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支持贫困群众探索创新扶贫方法

贫困农户之所以贫困并非因为他们素质低,而是因为他们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困难,一旦他们获得必要的支持,就会焕发出他们的聪明才智,产生许多创新之举。尊重贫困农户发展的主体性就要尊重农户的创新精神,支持贫困地区的群众探索创新的扶贫方法。(www.xing528.com)

在扶贫实践中,贫困地区的群众创造了许多新的扶贫方法和机制,这些方法和机制已经成为中国减贫的重要经验。

资产扶贫是贫困地区农民创造的一种重要扶贫模式。缺乏资产是贫困农户致贫的重要原因,但是要使贫困农户通过自我积累形成资产却非常困难,在中国的扶贫实践中,创造性地促进了贫困农户资产形成。贫困农户资产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盘活农户原有的资产,如通过土地入股现代农业产业,使贫困农户享有稳定的土地收益;另外一部分则来自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扶贫投入,稳定的资产收益有助于贫困农户稳定脱贫。

爱心超市也是贫困群众的一项创新探索。爱心超市打破了扶贫中的大锅饭现象,激发了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热爱学习和互相帮助的积极性。

在贫困农户的识别、新的扶贫方式和扶贫的效果评价等多个方面,贫困群众都创造了新的经验,借鉴和支持贫困农户探索新的经验,促使贫困农户成为扶贫的主体。

五、丰富文化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农民内生动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扶贫不仅仅要增加贫困农户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改善了贫困农村的精神生活。贫困村不仅表现在经济收入低,而且精神生活也严重匮乏,要改变贫困村的面貌,丰富其精神生活便显得十分重要。在扶贫过程中,一些贫困村通过开办夜校、演出文艺节目、开展体育活动、改善图书室建设等多项举措,为乡村提供更好的文化活动,激发乡村的活力,改变贫困村沉闷的生活状态。

丰富的文化活动也改变了贫困村的风气,树立了新的风尚。贫困村通过建立乡规民约,举办尊老敬老活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一些地方通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推选“好婆婆”“好媳妇”“好夫妻”“好儿女”,推广设立扶贫孝善基金等活动,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发挥了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职能。许多贫困乡村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自治组织,通过村民的集体行动,解决贫困村发展问题,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方式

六、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对于贫困农户彻底摆脱贫困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世纪以来,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与非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仍然有着巨大差距。农村学校的撤并增加了贫困农户负担,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仍然发展滞后;尽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了成效,但是贫困家庭的子女受到家庭影响,进入高中和大学的数量明显减少。相对于发达地区,贫困地区仍显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贫困农户较低的受教育水平和教育费用对贫困农户的经济压力,都表明贫困地区的教育仍然是短板,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针对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教育扶贫被置于重要位置,教育部等6部委联合制定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全方位地发挥教育扶贫的作用。

在贫困地区,要提升其教育水平,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发展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采取措施,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队伍建设水平,缩小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

在农户层面,通过控辍保学,为农村贫困群体,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支持,保证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在贫困地区普及高中教育,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保证各个教育阶段的全程全部资助,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贫困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一些具有特色的教育扶贫措施的实施也产生了积极效果,比如通过发展远程教育提升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水平,采取特殊措施帮助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扶贫防止了农户因为教育而陷入贫困,同时促进了教育公平,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采取多种举措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通过“志”“智”双扶,充分发挥了贫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实现了贫困群众能力的提升,促进了贫困村的乡村文明建设。

(王晓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