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经济密度差距的影响机制分析

区域经济密度差距的影响机制分析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本章拟分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经济密度差距的时空变动,此时需要综合考虑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与研究城市经济密度不同,不能仅仅只考虑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同时建成区面积不包含农业用地,仅考虑建成区面积并不能完全代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本章将以东中西部地区为基本研究单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三大区域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演变态势进行分析。

区域经济密度差距的影响机制分析

目前学术界从许多不同的视角研究了区域经济密度差距的影响机制,一般是从交通条件、产业结构、集聚效应、城镇化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等要素进行分析,较少从密度层面解析经济密度的影响机制[19-20]。经济密度依赖于资源禀赋优势,企业和人口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共享设施与信息、带来竞争从而形成创新激励,且在中国政策与制度下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容轻视;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土地的经济利用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经济集聚的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出来,经济发展效率得到提升;在以第一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土地大部分用于农业生产,经济密度必然不高;当第二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建设用地需求持续膨胀,引来较大的资本投入,城市土地的经济密度也随之升高;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后,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制造业比重将减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将会促进经济密度的提升;发达的交通运输和物流服务有助于提升区域间的联系,交通优势有利于吸引外资和外来人才,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密度正相关,伴随着交通区位的改善和提高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间接影响着土地的经济密度。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经济密度也相对较高,科技水平越高会产生更高效率的生产模式,促进经济发展。

根据现有文献,经济密度的内涵界定及其测算方法等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但使用时会根据不同的范围进行适当调整,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结论。由于本章拟分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经济密度差距的时空变动,此时需要综合考虑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与研究城市经济密度不同,不能仅仅只考虑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同时建成区面积不包含农业用地,仅考虑建成区面积并不能完全代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因此,本章拟测算地区生产总值与地区面积之比来表示该地区的经济密度,计量单位为万元/平方千米,以期研究不同省份单位面积上的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并且国内现有对区域经济差距时空变动趋势的研究主要是从全国的宏观维度展开,中观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城市;国外则注重对州、县以及城市内部等小尺度密度差异的微观研究;研究时间长度也比较短,不能很好地反映我国的经济差距时空变化。本章将以东中西部地区为基本研究单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三大区域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演变态势进行分析。(www.xing528.com)

现有对经济差距影响机制的研究较少从其他指标的密度维度出发,考虑到企业是一个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驱动载体,一个地区企业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密度是一个地区单位面积上存在的企业数量,企业密度大代表着在该地区企业集中形成较强的集聚效应,大量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会形成竞争合作机制,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会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和改造,大量专业人才集中在一起更容易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诞生;区域内集中大量企业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吸引外资的能力,优胜劣汰机制还会将区域内资金进行整合,合理配置,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改善投资、生产和运营环境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更高的经济密度,受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溢出的影响,区域之间不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关的,因此需要考虑其空间相关性。故本章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企业密度与经济密度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