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产要素变动对产量的影响

生产要素变动对产量的影响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对产量的影响,以及这种可变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以多少为宜。边际报酬就是增加一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报酬的增加量。生产要素的组合达到最佳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平均产量曲线始终位于总产量曲线的下方。MPL曲线的变动快于APL曲线的变动。

生产要素变动对产量的影响

在分析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先从最简单的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开始。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对产量的影响,以及这种可变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以多少为宜。

我们假定资本投入量是不变的,分析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对产量的影响以及劳动投入量多少是最合理的。这时的生产函数是:

其中表示资本投入量不变,这时的产量只取决于劳动投入量L,我们研究的是Q与L的关系,即生产函数也可以写为: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概念

(1)总产量(Total Product,TP)是指投入一定数量生产要素所获得的产量总和。

(2)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AP)是指平均每单位可变要素投入的产量。

(3)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MP)是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如果可变要素以劳动为例,则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可以分别记作TPL、APL、MPL。用QL代表劳动力的数量,TPL、APL、MPL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以下公式。

(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若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报酬增加,但在到达一定限度后,增加的报酬将要减少。边际报酬就是增加一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报酬的增加量。如果用物质产品来表示就叫作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如果用产品的价值形式来表示就叫作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理解上述内容时,应注意几点。

(1)如果最后的产出是物质产品的形式,此规律又称为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若以产品的价值形式给出,此规律又称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前提之一是技术水平不变。它不否认技术水平提高可能会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如,纺织工人看车床,可能原本5个工人看5台车床是最匹配的组合,再增加1台车床,就有可能会使得其中1个工人要看两台,导致效率降低,边际产量下降。但如果新增加的车床是电脑操控的,则在这种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实现效率的增加。

(3)规律表述有“最终”二字限制条件。也就是说,某一投入要素边际报酬并非自始至终递减,它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增加趋势。原因在于,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变要素投入和可变要素投入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组合比例。由于不变要素投入量总是存在的,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逐渐增加,生产要素的组合逐渐接近最佳组合比例,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增。生产要素的组合达到最佳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组合逐渐偏离最佳组合比例,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原因是,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在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阶段,相对于固定要素来说,可变要素投入过少,因此,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由于其他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可变要素就相对过多,于是边际产量就必然递减。

(三)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曲线及其变动规律

根据前面提到的例子,我们可以编制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表格,如表4-1所示。

表4-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根据表4-1可以用几何图形表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如图4-1所示。

从图4-1中可以看出,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呈现出倒“U”形的变化趋势,即先呈现上升趋势,达到最大值后再下降。

(1)总产量曲线。总产量曲线先以递增速率上升,然后再递减上升,在由递增向递减的速率转变时出现拐点,最后总产量曲线下降。

图4-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2)平均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先上升后下降,在与边际产量曲线相交的时候取得最大值。平均产量曲线始终位于总产量曲线的下方。

(3)边际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也是先上升再下降,但有可能小于零,这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www.xing528.com)

(四)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1.总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

连结TPL曲线上任一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可以表示为该点上的APL值。

在图4-1中,当APL曲线在E点达最大值时,TPL曲线必然有一条从坐标原点出发的最陡的切线,相切TPL曲线于相应的B点。

2.总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

过TPL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可以表示为该点上的MPL值。

在图4-1中,在总产量的上升段(C点以前),MPL为正值。当TPL曲线在C点达最大值时,MPL为0。在总产量的下降段(C点以后),MPL为负值。进一步地,当TPL曲线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时,MPL曲线上升,当TPL曲线的斜率在拐点A达最大值时,MPL曲线在D点达最大值;当TPL曲线在A点后以递减的速率继续增加时,MPL曲线在D点后下降。直至TPL曲线的斜率在C点降为0时,MPL曲线在F点与坐标横轴相交。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更加普遍的总量与边际量的关系:对任何一对相应的总量和边际量而言,只要边际量大于零,总量就会增加;边际量小于零,总量就会减少;当边际量等于零时,总量达到最值;边际量的几何意义可以表示为过总量曲线上某一点的切线的斜率。

3.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

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大值点。MPL曲线的变动快于APL曲线的变动。

在图4-1中,在E点以前,MPL曲线高于APL曲线,MPL曲线将APL曲线上拉,APL曲线是上升的;在E点以后,MPL曲线低于APL曲线,MPL曲线将APL曲线下拉,APL曲线是下降的。MPL曲线与APL曲线相交于APL曲线的最大值点——E点。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更加普遍的边际量与平均量的关系:对于任何两个相应的边际量和平均量而言,只要边际量小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下拉;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上拉;当边际量等于平均量时,平均量必然达到其自身的极值点。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某排球队的平均身高是1.80米(平均量),新加入的一名队员身高1.85米(边际量),则全队的平均身高就会增加。反之,如果新加入的一名队员身高是1.75米(边际量),则全队的平均身高就会下降。

(五)生产的三个阶段

根据可变生产要素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将生产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Ⅰ阶段:TPL曲线上B点以前。

在这一阶段,劳动的平均产量上升,劳动的边际产量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量增加。这说明: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相对于不变的资本量而言,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产量递增,因此劳动量需要继续增加,否则资本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厂商将会做出决定扩大生产至第Ⅱ阶段。

第Ⅱ阶段:TPL曲线上B点到C点之间。

在这一阶段,平均产量开始下降,边际产量递减。由于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总产量仍在增加。这时可变要素劳动力的投入量越来越接近饱和,创造了可能的最大产量。

第Ⅲ阶段:TPL曲线上C点以后。

在这一阶段,劳动的平均产量继续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劳动的总产量下降。这说明: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过多,过多的劳动量非但没有给生产者带来有利的结果,反而使总产量下降。因此厂商将会缩减生产至第Ⅱ阶段。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劳动量的增加应在第Ⅱ阶段为宜,但在第Ⅱ阶段的哪一点上,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如果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那就必须结合成本与产品价格来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