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要素生产率的特征与变动趋势总结

全要素生产率的特征与变动趋势总结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地区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仍然有一定的差距。1990~2007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在经历了1990~1993年的一段波峰之后,总体趋于下降,并于2004~2005年企稳。与前一阶段不同,全要素生产率在该阶段的差异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综上所述,找到影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异和时间波动的因子,并按照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的口径进行统计和分析,应该能够对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提供一些预测和建议。

全要素生产率的特征与变动趋势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从地区来看,全要素生产率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1979~1989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在地区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变动趋势也较为一致,地区间微弱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主要来自效率改善的不同,而地区间的技术进步在三大地区基本上是一致的。这说明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下,中国的生产率进步主要是依靠制度改革释放出来的效率改善带来的。这些效率改善中包括了规模经济效应带来的成果创收,对外开放带来的技术模仿与追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缓解其带来的“瓶颈”作用等。与之情况相反的是,技术进步的增长与变动在各地区之间表现的比较一致,说明人力资本存量积累、科技研发投入以及外资引进等种种要素带来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还未在经济增长中完全体现出来,或者说地区特征和政策优势在该期间仍未体现出来。

1990~2007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在经历了1990~1993年的一段波峰之后,总体趋于下降,并于2004~2005年企稳。这期间,地区间的差异趋于明显,尤其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差额可以达到0.02~0.03。与前一阶段不同,全要素生产率在该阶段的差异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东部地区本来就是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地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开放特区城市等一系列举措过后,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新的一轮投资和增长浪潮。1992年以后,人力资本和货币资金大量涌入沿海地区。能源供应得以放松,进口原料也变得相对低廉,内陆地区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原材料供应的地位被降低。同时,在相同的优惠政策下,由于沿海地区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和较强的吸收高新技术的能力,大多数外商直接投资(FDI)还是会选择东部沿海地区。在90年代初大放异彩的乡镇企业大部分也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带来的技术模仿和交流使得东部地区通过知识溢出和转移机制获取了大量新知识和新技术。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略高于中西部地区。

从时间上来看,结合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幅度、总体走势和组成因素,中国1979~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的演进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79~1991年,表现为高经济增长,高生产率增长。这与相关文献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即中国经济增长比改革之前明显提高主要是由于全要素生产率由负变正所致,并达到较高的增长率。(www.xing528.com)

1992~1996年,表现为高经济增长,低生产率增长。一方面,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过度的投资形成的产能过剩,国内市场已经从短缺经济过渡到过剩经济。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在80年代取得了初步成效之后,到90年代中期遭遇了制度瓶颈,如政府治理成本过高,资本过度深化而人力资本投入不够等。

1997~2004年,表现为高经济增长,平稳的生产率增长。效率改善增长变缓,技术进步下降。

2005~2007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波动,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都在经历了一个小波峰后下降,由于三年的时间间隔较短,不足以作为未来全要素生产率走势的判断基础。

综上所述,找到影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异和时间波动的因子,并按照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的口径进行统计和分析,应该能够对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提供一些预测和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