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历程及未来预测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历程及未来预测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商务部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系列政策和专项基金都明确提出鼓励产业内企业组团在境外设立经贸合作区,促进出口的持续发展,并深入拓展当地市场。目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内成熟型行业在海外各地建立了境外经贸合作区。据统计,截至2015年11月底,中国企业正在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75个,已通过确认考核的有13个。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历程及未来预测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中国在与海外国家以政府合作协议的方式投资设立具有产业上下游较高关联度的系列生产与配套服务的项目,产业定位一般是制造业为代表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该类合作区包括的投资项目构成了“产业链”内配套与专业化分工合作的特征,是在双边政府协议保障下的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海外中长期投资项目组。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载体,国家对此的规划与促进已经有近十年的历程,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中国商务部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系列政策和专项基金都明确提出鼓励产业内企业组团在境外设立经贸合作区,促进出口的持续发展,并深入拓展当地市场。相关政策包括商务部联合有关产业政策管理部门,对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给予专项基金支持。自2005年底,商务部提出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对外投资合作举措,并相继出台多项配套政策措施,早期的一项规划是2006年7月财政部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起的推动纺织企业建立海外产业园区的专项资金。

2006年6月商务部发文《境外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基本要求和申办程序》,正式启动了扶助对象的申报和评标工作(洪联英,2011)。2006年6月18日,商务部表示,中国将建成50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旨在减少经贸摩擦,实施外贸转型;并将推动建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作为商务部的一项重点工程(钟正岩,2007)。2008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同意推进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意见的批复》,全面推进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为原则,摸索和实践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模式。当前,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已粗具规模,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商务部在推进企业“走出去”的多项规划中都提出支持企业到境外设立经贸合作区,把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走出去”计划的主要平台。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中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构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重要载体和助推器。

在促进企业“走出去”的有关规划与促进政策框架下,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一个重要载体与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相关政策和规划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就有所实践,在海外部分新兴经济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鼓励企业抱团到境外建设经济贸易合作区以来,中国已经与14个国家建立了17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COETZ)是指在国家统筹指导下,国内企业在境外建设或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辐射和带动能力强的各类经济贸易合作区,其具体载体包括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工业新城、自由贸易区、自由港以及经济特区等。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立是由国家商务部与东道国政府达成一致,通过主体企业与国外政府签订协议,由主体企业运营招商以达到吸引外资企业入驻,从而获得产业集群效应,借此实现中国对外投资企业以集群和抱团的方式对外发展。在建设经贸合作区过程中,主体投资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园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到东道国投资建厂,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加东道国就业数量和税收额,增加出口,引进并提升工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境外经贸合作区从中国的部分边境国家起步,在海外发展中逐步推进,已经取得阶段性的发展成果,在当地形成了一批基础设施完备、主导产业明确、公共服务功能健全、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产业园区,成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有效平台。(www.xing528.com)

目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内成熟型行业在海外各地建立了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中国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积极探索,是建设产业园区的“海外版”的尝试。在“一带一路”沿线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战略目标是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鼓励劳动密集型和缺乏竞争力的成熟型产业(如纺织业和皮革业)到其他国家投资建厂。

据统计,截至2015年11月底,中国企业正在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75个,已通过确认考核的有13个。在建的75个合作区中,53个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通过考核的13个合作区中,10个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建的75个合作区中,有一半以上是与国际产能合作相关的加工类项目;13家通过考核的合作区中,主导产业涉及有色、轻纺、服装、汽配、建材、家电等优势产业,年产铜精矿及制品161万吨、水泥176万吨、钢材27万吨、木地板144万平方米、成衣1 712万件、鞋2 116.8万双、家电62万台、汽配产品1 060.5万件等。截至2015年11月底,在建75个合作区累计投资179.5亿美元,其中,建区企业累计投资69.6亿美元,入区企业1 151家(其中中资企业控股企业723家),累计投资109.9亿美元;建区企业和入区企业总产值419.3亿美元[1]

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已经建设28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巴基斯坦、阿曼、以色列、埃及、波兰、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匈牙利、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蒙古、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经过多年的建设,这些境外经贸合作区均取得了很大进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