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垃圾处理目标的优化与实现

垃圾处理目标的优化与实现

时间:2023-06-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确了垃圾处理的原则,还应明确垃圾处理的目标。

垃圾处理目标的优化与实现

明确了垃圾处理的原则,还应明确垃圾处理的目标。按照上述原则,为实现垃圾处理的目标就可以提出各种处理方法和技术,同时也就有了评价各种工艺和技术的基本依据。那么垃圾处理的目标是什么呢?概括地说,垃圾处理应达到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技术性的,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二是经济性的,即要求在满足对环境影响尽可能小的前提下,选择一个成本最低的处理工艺。

1.垃圾处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无论什么处理方法,都不是完美的,不可能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只有影响大小之区别,这是对各种垃圾处理方法和工艺进行评价时首先要明确的。事实上,人类的任何生产活动和生活所为,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废弃物,这是自然规律,那么消纳生活垃圾的过程也不例外,也必然还会产生三废,这些三废也必然对环境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作为以生活垃圾为对象的处理过程,与一般的生产过程有一个根本性的差异,那就是通常的生产过程得到的是有用的产品,追求目标是产出率高,而垃圾处理的目的是消纳垃圾,追求的目标是污染少,环境排放性能高。这个根本的差异在垃圾处理技术的开发、工艺设计、运行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应体现出来。例如,以煤为燃料锅炉首要目标是最高的燃烧效率和锅炉热效率,而以垃圾为燃料的焚烧炉,首要的目标是排放有害物质最少,因此垃圾焚烧炉的焚烧组织、运行管理的优化方向就不同于燃煤锅炉,这就决定了不能把燃煤设备简单地对燃料特性进行修正就应用于垃圾焚烧,当然其原因还不止这一点。

对环境影响的大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自然环境本身、时间、工艺路线、运行管理等。以垃圾卫生填埋为例,所选场地的地质条件(土质、地下水位及流向、地质结构等)、降雨量、气温,填埋的操作工艺(污水处理沼气处理、防渗工艺等)、运行管理水平能否保证达到设计要求,长期运行(如10年、20年)以后会不会因地质条件变化产生泄漏等。这些因素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技术指标,即在具体条件下设计所要达到的具体技术与工艺性能,以及长时间运行后排放性能是否因设备或管理原因而退化;二是环境稳定性,即垃圾处理化学作用(如日照、随大气扩散、进入土壤及水体、与环境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等)会不会转化为对环境污染更严重的物质,会不会造成超出设计预定的扩散范围而引起污染。因此,在对垃圾处理技术、工艺、设备及管理进行综合考虑,尤其是对整个处理厂的生命周期内污染状况进行整体考虑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避免片面地以一些静态指标来衡量实际情况,有助于真正实现无害化处理原则。(www.xing528.com)

2.垃圾处理的成本最小化

对任何工艺过程,进行成本核算以求经济最优化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在此勿需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在当前垃圾处理行业中,存在两个不良倾向,第一是过分强调经济性,为了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使得装备水平太低,工艺路线过分简单,如把卫生填埋简化为简易填埋,既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也没有对渗滤液和沼气进行集中处理,使其无组织排放;又如在焚烧工艺中采用简易焚烧炉,缺少必要的尾气净化措施,或者把燃煤设备经简单改造、改进当作垃圾焚烧炉,尽管节省了投资却达不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第二个倾向是一概否定国产技术与装备,过分强调全套装备进口,造成初投资过高,缺乏经济性使系统难以长期有效运行,结果建成后只能降档运行,达不到进口设备原设计性能。当然,也有一些单位主要引进先进技术,结合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进行工业应用,或者真正地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研发,效果会优于上述两种情形。

在讨论工艺设备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性时,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即孰重孰轻的问题。原则上应该满足第一个条件,即在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前提下,对处理成本进行优化,但实际中不易操作,一般是以满足国家或地方环保标准为条件,兼顾技术、地理社会经济状况来考虑选用的工艺方案,进而对方案的经济性进行优化设计和管理。在我国现实条件下,设计目标与实际允许状况经常有较大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经济原因是主要的,这一点在项目操作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