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直拉单晶硅制备工艺流程与注意事项

直拉单晶硅制备工艺流程与注意事项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拉单晶硅工艺包括工艺流程、拆炉装炉、抽空及熔料、引肩及放肩、转肩及等径、收尾及停炉等内容。图6-1 单晶硅棒结构图6-2 直拉单晶硅工艺流程1)取出内件。每拉几炉单晶,就要将除尘器的内壁、丝网上的粉尘吸除干净,否则影响抽空和排气,甚至在拉晶中发生断棱变晶等现象。要求位置准确,对中度好,防止加热时发生打火、拉弧现象。装炉是指装入石英坩埚等所有拉晶必需的原辅材料,为拉制单晶做好准备。

直拉单晶硅制备工艺流程与注意事项

直拉单晶硅工艺包括工艺流程、拆炉装炉、抽空及熔料、引肩及放肩、转肩及等径、收尾及停炉等内容。

1.工艺流程 图6-2示出直拉单晶硅工艺流程。此工艺流程由三部分组成,左边是备料工艺,中间是主干工艺,右边是煅烧工艺。煅烧是为了清洁热系统,特别是高温煅烧的新的石墨件或热系统,是保证单晶硅正常生长必不可少的步骤。下面重点介绍主干工艺。

2.拆炉与装炉

(1)拆炉。其目的是为了取出晶体,清除炉膛内的挥发物,清除电极及加热器、保温罩等石墨上的附着物、石英碎片、石墨毡尘埃等杂物。拆炉过程中要注意不得带入新的杂物。拆炉的步骤有取出内件、清扫、组装。

978-7-111-44730-6-Part02-158.jpg

6-1 单晶硅棒结构

978-7-111-44730-6-Part02-159.jpg

6-2 直拉单晶硅工艺流程

1)取出内件。拆炉时会经常取出炉内部件。有的部件几乎每次拆炉都要取出;有的根据开炉次数或内件的挥发物情况,是否需要清扫或者进行调整,决定是否取出。取出顺序一般按照拆装过程,由上而下取出,以方便操作为原则。为了防止烫伤,拆炉装炉要戴好高温防护手套

① 充氩气。记下拆炉前内真空度,从副室充氩气进入炉膛。注意充气速度不能太快,防止气流冲击晶体,产生摆动。充气到炉内压力为大气压时,关闭充气阀。如要节约氩气,也可充入空气。

② 取出晶体。图6-3示出取出晶体。升起副室(含炉盖)到上限位置后,缓慢旋转至炉体右侧,降下晶体,将晶体小心降入运送车内,并加装绑链;然后用钳子在缩颈的最细部位将籽晶剪断,晶体就取下来了。因为晶体较烫,可将运送车放至安全处,晶体冷却后再送去检测。也可将晶体放置于“V”形槽的木架上,让其自然冷却。切记不能放在铁板或水泥地面上,否则会由于局部接触面传热太快产生热应力,造成后面切片加工过程中出现裂纹和碎片。

③ 取出导流筒(热屏)。注意观察炉内挥发物的厚薄、颜色、分布,是否有打火迹象或其他异常现象。升起主室到上限位后,旋至炉体左侧,注意不要碰到炉内石墨件,如加热器等。戴好耐热高温手套,按顺序取出导流筒、保温盖、导流筒支撑环,将它们置于不锈钢台车上。

978-7-111-44730-6-Part02-160.jpg

6-3 取出晶体

④ 取出石英坩埚和埚底料。用钳子夹住石英坩埚上沿,将石英坩埚提起取出,装入石英收集箱中,并标明炉次。

⑤ 取出石墨托碗及托杆。从上而下按顺序一件一件地取出石墨托碗(上、下体)及托杆,置于台车上。

⑥ 取出保温系统及加热系统。将保温系统从上而下一件一件地取出,置于台车上;按顺序取出加热器、石墨电极、炉底护盘、坩埚轴护套等置于台车上。

2)清扫。其目的是将拉晶或煅烧过程中产生的挥发物和粉尘,采用打磨、擦拭或吸除等方法清扫干净。清扫过程中注意不要引起尘埃飞扬。

① 清扫内件。将台车推入吸尘房内,将石英收集箱及底料收集箱放在指定地点;再用砂纸、无尘布擦拭所有取出的内件上的挥发物,并用吸尘器吸去浮尘、碳毡屑、石英等杂物颗粒;小心清扫,避免碰坏加热器,刷净加热器内外表面、石墨电极表面、托杆、下保温板、保温筒,以及电极保护套和炉底保温板等部件,并用吸尘器吸去粉尘,同时,可用压缩空气吹出一些窄缝中的粉尘。注意刷净过程中,不得碰坏部件,不要让粉尘进入下轴空隙中。

② 清扫主炉室。一边用砂纸打磨主炉室内壁、炉盖上厚重处的挥发物,一边用吸尘器吸去尘埃,防止飞扬扩散;然后用浸有无水乙醇的无尘布将内壁擦拭干净,不要漏擦观察孔狭窄的地方;换上纸巾再擦几遍,直到无尘布上没有污迹。用无尘布蘸无水乙醇擦净炉底金属面及密封面。

③ 清扫副炉室。准备好清扫杆,上面缠上浸有无水乙醇的无尘布,擦净副炉室壁;同时检查钢丝绳和连接部位是否完好无损,用同样的方法将副室下面的炉盖、喉口、隔离阀以及窥视孔玻璃等擦拭干净;降下软轴,取出籽晶,将籽晶夹头擦拭干净。

④ 清扫排气管道。拆开排气管道上四个端盖的管束并取下端盖,用吸尘管吸去管内粉尘;用专用工具将炉底排气口进行疏通清扫,将粉尘驱赶到吸尘管处。确认管道畅通后,将端盖擦净安装回原位。由于大量的Ar气由机械泵排出,挥发出来的粉尘就会带入机械泵,直接影响机械泵的使用寿命,因此有的设备在机械泵的前面加了一级“除尘器”。除尘器内的密集丝网会将大部分粉尘阻挡下来。每拉几炉单晶,就要将除尘器的内壁、丝网上的粉尘吸除干净,否则影响抽空和排气,甚至在拉晶中发生断棱变晶等现象。除尘器清扫干净后恢复原状。

3)组装。组装加热系统和保温系统是和取出的顺序相反,后取的先装,先取的后装,是从下而上逐件完成的。如果中途发现漏装或错装,必须拆除重来,既误时间又耗精力,所以要求按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存放在台车上。组装时精力要集中,操作要熟练;在组装过程中,要一边安装一边检查,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主要检查内容如下:

① 炉底部件。调整下保温筒、下保温毡、炉底护盘、炉底碳毡的位置。要求位置准确,对中度好,防止加热时发生打火、拉弧现象。

② 托杆、加热器部件。检查石墨托杆的稳固程度,加热器固定螺纹是否松动;确认正常后,将石墨托碗清理干净放回托底上。注意托碗上、下体的配合要对正、对中。降下轴让托碗口与加热器平口等高,并转动托碗,观察与加热器的对中情况。如果对中不良,应找出原因,是托碗摆动引起的,还是加热器变形引起,对症下药予以调整,同时记下平口位置。另外,最低极限止损位若有变动,应重新测定,记录清楚。

③ 保温系统。检查保温筒和加热器是否对中。若偏离较大,应调整保温筒的位置,使它与加热器之间的间隙四周一致。注意调整不要影响到测温孔的位置,否则测温不准,影响拉晶。清洁保温盖后,放入炉内,转动并升起托碗与保温盖平,调整保温盖位置与托碗对中。一旦保温筒对中良好,不必每次拆炉都要取出。小心保持,不要移动,这样只检查一下就行了,然后将主炉室放回到原位。

(2)装炉。组装完毕检查无误就可以装炉了。装炉是指装入石英坩埚等所有拉晶必需的原辅材料,为拉制单晶做好准备。原辅材料都是经过严格清洗烘干的,所以要戴上无尘纯净手套,始终注意不能让手、衣物等直接接触。

1)装入石英坩埚见图6-4。将石英坩埚开封,戴上无尘纯净手套,例行检查石英坩埚质量,无裂痕、裂纹、气泡、黑点及石英碎粒等为合格。将石英坩埚放入托碗内,要求比石墨托碗高出10mm左右,安放平正、对中、不偏、不斜、稳定可靠;转动坩埚并升至合适位置,以便装入硅料。

2)装入掺杂剂。掺杂剂轻细,在打开包装时不能散落,一粒不少地全部放入坩埚中,否则会影响单晶电阻率的准确性。放入前应和生产指令单核对无误。

978-7-111-44730-6-Part02-161.jpg

6-4 装入石英坩埚

3)装入硅料。硅料重而坚硬,往往要装近百千克,需要戴上厚型无尘纯净手套。装料中途手套不得破裂(若有破裂必须更换),不得让手指等直接接触硅料;口罩、帽子必不可少,防止唾沫、头屑、头发等进入埚内。硅料放在坩埚内要稳定,不滚动、大小搭配,互相之间既不过紧,又不松散,各得其所。注意,一边装料一边检查硅料中是否有夹杂异物,表面是否氧化,有无水迹等。装入大半以后,上面的硅料注意不得紧贴埚壁,最好点接触,留有小间隙,避免熔化时发生挂边。容易倾斜滑动的硅料,要让四周邻近的硅料棱角制约,防止滑动。装好的硅料呈中间高边沿低的形状,如“山”形。在整个装料过程中,注意轻拿轻放,不得滑落,防止损坏坩埚。硅料装完后,用吸尘管口吸去硅料碎屑。

4)装籽晶。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没有热屏或只有固定热屏的情况下,可以在合炉后马上装籽晶;另一种情况是有的热屏需要在熔料完毕后,通过籽晶轴将热屏吊下去安装好,然后升至副室,取出吊钩后才安装籽晶。安装籽晶比较简单,将型号、晶向核对无误后,把重锤擦干净,绑上籽晶,通过向下试拉,检查是否牢固,然后装入副室钢丝绳上即可。

(3)合炉。降下坩埚至熔料位置,盖上热屏支撑环,按热屏安装说明将热屏挂好。用无尘布浸乙醇擦净闭合处上、下炉室的法兰和密封圈,将副室旋向正位,平稳下降放在主室上。

(4)清场。整理清扫装料现场,清洁炉体和地面,所有用具物归原处。

3.抽空及熔料 直拉单晶硅是在减压状态下进行单晶生长的。所谓减压就是将Ar气从副室上端引入炉内,同时用机械泵从主室下部排出,炉内压力保持在1333~2666Pa。合炉完毕,就可以进行抽空了。开启主室机械泵电源,该泵抽气口上的电磁阀会自动打开,给管道抽真空,然后非常缓慢地(不产生过大的气流进入机械泵)打开炉体后面的抽空管道上的真空阀,对炉室进行抽真空。真空压力传感器可以监测真空度,一般在20~30min内真空度可达5Pa以下,如果不符合拉晶标准,应进行真空检漏工作。真空度合格后,充入Ar气,Ar气压力应在0.2~0.4MPa。为了不使气流对流量计冲击过大而造成零点漂移,在打开Ar气阀门时,要控制流量由小到大,逐步接近工艺规定值,一般在50~100L/min;然后打开冷却水,水压一般控制在0.2~0.3MPa,取一个定值保持不变。

加热前,应检查电气柜上的各控制旋钮,将其回到零位。打开计算机电源,检查拉晶工艺参数是否正确,然后送上加热电压;不一会,加热电流表、加热电压表的指针会上升,显示当前的加热状态。第一次升至20V左右,5 min后升至40V左右,这时可转动坩埚,观察炉内情况,使硅料基本红透后,再次确认“未见异常”,即可加热到熔化功率。不同大小的热场和装料量,其熔化功率和熔料时间是不同的,一般为几十到一百多千瓦,加热电压在45~60V,电流1500~2500A。熔化过程中要勤观察,发现“挂边”、“搭桥”、“硅跳”、“过电流报警”、“超温报警”等现象,要及时处理。不要超温熔料,它会使坩埚和硅液发生剧烈反应,坩埚变形厉害,甚至出现“硅跳”;同时炉壁、炉底过分受热,容易变形,硅蒸气大量聚集容易拉弧打火,造成过电流而发生事故;此外,会增加硅熔液中的氧含量及其他杂质含量,影响单晶硅质量。

升至高温以后,坩埚底部附近电高温处的硅料开始熔化,能看到硅料慢慢往下垮塌,熔液不断淹没硅料,固态硅越来越少;当剩一小块硅料未熔化时,即可将功率降到引晶功率。将坩埚调至8r/min,并将坩埚升至引晶位置,熔化完后,液面干净,没有浮渣、氧化皮等现象出现;埚壁光亮,没有硅料溅起附在壁上,液面平静;炉膛内没有烟雾缭绕的迹象,说明是正常的。

4.引晶及放肩

(1)引晶。将生长控制器从手动状态切入自动状态,再次核对引晶埚位是否正确,接着就可以引晶了。将上轴转速调到12r/min,下轴转速调到8r/min(晶转、埚转根据工艺具体要求而定)。把籽晶降到液面上方20mm左右,预热2min;再把籽晶降到与熔硅接触,使光圈包围籽晶后,稍微降低温度,即开始引晶,先慢后快;缩颈速度有时可达6~8mm/min,逐步缩细,获得圆滑、细长的等径细颈,同时判断是否单晶,是否已经消除位错。对于首次选取坩埚位置及判断引晶温度会有一定难度。实际上选取引晶坩埚位置就是选取液面的位置,一般液面应在加热器发热区上端平口往下50~70 mm。

对于不同的热场、拉制不同的品种、装料量的不同,其坩埚位置都会有些变化,这要由试验来决定。首次试炉时,可以多选几次坩埚位置试引晶。坩埚位置过低,引晶拉速不易上去,容易缩细,也容易缩断,放肩时,要么不易长大,要么一长大就很快。温度反应慢,热惰性大;坩埚位置过高,引晶时拉速提得很高,却不易缩细,不易排除位错,放大不久易断棱;坩埚位置适当,引晶放肩都容易操作,温度反应较快,缩颈一段后单晶棱线就清清楚楚,向外突出,再继续往下引晶即可消除位错,放大时不快不慢,自然生长,棱线对称完好无缺,宽面则平滑、光亮、大小一致。这样的坩埚位置符合纵向温度梯度足够大(但不能过大)、径向温度梯度尽量小的条件,满足单晶硅生长的要求。判定合适的引晶温度比较重要。图6-5示出引晶温度的判别。

当选好坩埚位置、调准坩埚转速后,仔细观察液面和坩埚壁接触处的起伏现象。这是由于硅熔体和石英坩埚起反应,生成的SiO2气体逸出液面而产生的。温度越高,反应越激烈,起伏越厉害,从而可以帮助判断温度的高低。温度过高,埚边的液体频繁地爬上埚壁后又急速掉下,起伏厉害;温度过低,埚边的液体平静,几乎不发生爬上、落下的现象;温度合适,埚边的液体慢慢爬上,当爬不动时,又缓缓落下。当出现第一种情况时,则逐渐降温;当出现第二种情况时,则逐渐升温。无论升温还是降温,都要求幅度不要过大,等温度反应过来后,再观察起伏情况,确实下一步的调整。出现第三种情况时,说明温度基本合适,可以试引晶了,将籽晶快速降到液面上方10~15 mm处,稍停几分钟,若无异常情况,即可将籽晶降到与液面接触,进行熔接,观察液面和籽晶接触后的光圈情况,进一步调整引晶温度。下面以方籽晶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978-7-111-44730-6-Part02-162.jpg

6-5 引晶温度的判别

1)温度偏高时,籽晶一接触液面,马上出现光圈,很亮、很黑、很刺眼,籽晶棱边出尖角,光圈发生抖动,甚至熔断,无法提高拉速缩颈。(www.xing528.com)

2)温度偏低时,接触后不出现光圈,籽晶未被熔接,反而出现结晶向外长大的现象。

3)温度合适时,接触液面后,慢慢出现光圈,但无尖角,光圈柔和圆润,既不会长大,也不会缩小而熔断。

熔接好以后,稍降低温度就可以进行缩颈了。缩颈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位错。位错的滑移面为{111},滑移方向为[110],攀移面垂直于滑移面,在缩颈过程中,位错一边攀移,一边延伸到籽晶表面而终止,从而获得无位错晶核。缩颈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L=Dtanθ=Dtan19°28≈10D (6-1)

式中 L———缩颈长度;

D———缩颈直径;

θ———棱位错线与[111]晶向之间的夹角。

这是理论计算长度,实际操作时要酌情处理。

判断引晶缩颈的质量标准如下:

1)细颈均匀、修长,没有糖葫芦状,直径3~5mm,长度70~100mm。

2)细颈上的棱线对称、突出、坚挺、连续,没有时隐时现、一大一小的现象。[110]晶向有时还能观察到苞丝,说明位错已经消除。

(2)放肩。引晶完毕,将拉速降至0.5mm/min,开始放大。图6-6示出开始放肩。此时降低些功率,降幅的大小可由缩颈时的拉速大小、缩细的快慢来决定。如果引晶时,拉速偏高且不易缩细,说明温度低,可少降一些;反之如果拉速较低又容易缩细,说明温度较高,可多降一点。目的是为了在0.5mm/min放肩速度下,放肩角容易控制在140°~160°之间,称为放平肩。

978-7-111-44730-6-Part02-163.jpg

6-6 开始放肩

放肩开始,会发现籽晶周围的光圈。首先在前方出现开口,并往两边退缩;随着直径的增大,光圈退缩到直径两边,并向后方靠去。放肩过程中,发现过快时,可适当提高拉速,升高一点温度;反之,则降低一点温度,降低一点拉速;当温度反应过来后,适当调整放肩速度,保持圆滑光亮的放肩表面。可以根据放肩时的现象来判断放肩质量。

1)放肩好时

①棱线对称、清楚、挺拔、连续。

②出现的平面对称平坦、光亮、没有切痕。

③放肩角合适,表面平滑、圆润、没有切痕。

2)放肩差时

①棱线不挺直、断断续续,有切痕,说明有位错产生。

②平面的平坦度差,不够光亮,时有切痕,说明有位错产生。

③放肩角太大,超过了180°。

放肩直径要及时测量,以免耽误时间来不及转肩而使晶体直径偏大。

5.转肩及等径

(1)转肩。在平放肩的过程中,由于放大速度很快,必须及时监测直径的大小。当直径约差10 mm接近目标时,即可提高拉速到3~4mm/min,进入转肩。这时会看到原来位于肩部后方的光圈较快地向前方包围,最后闭合。为了转肩后晶体不会缩小了,光圈由开到闭合的过程就是转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晶体仍在长大,只是速度越来越慢了,最后不再长大,转肩就完成了。如果这个转肩速度控制量恰到好处,就可以让转肩后的直径正好符合要求,这时,降低下拉速度到设定拉速,并按比例跟上坩埚上升(简称埚升),投入自动控径状态。如果直径有偏大、偏小的现象,可以通过修改相机读数,使直径逐步逼近目标值。

(2)等径生长。直径控制和温度控制都切入自动状态后,晶体的整个等径生长过程就交给计算机来控制了,同时可以打开记录仪,画出有关曲线。如果设备运转正常,设定的拉速曲线和温校曲线合理,人机交接时配合得好,晶体的等径生长是可以正常进行到尾部的。图6-7示出自动控制等经生长。

目前有较多的单晶炉从抽空到转肩都是手工操作的。其实从引晶到转肩最能体现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而且比从引晶开始就进入自动控制更节省时间。一只单晶能否完整地按照设定的工艺参数生长到尾部,与这段手动操作的质量有很大关系。操作者完全学会和掌握了这门技术,无论在半自动或全自动设备上,都能得心应手。

在自动控制等径生长过程中,如果要直接修改某些参数,如拉速、转速、坩埚跟进速度、温度等,可以进入自动模式下的手动干预菜单,点击相应的项目界面进行(+)/(-)修改,只不过修改幅度不可能太大,注意在拉晶正常后去除修改值,就不会影响正常程序。

978-7-111-44730-6-Part02-164.jpg

6-7 自动控制等经生长

在等径生长过程中,有时会发生晶体长大出宽面或变方的情况,这时就应及时升温,让拉速降下来。变形厉害时,应切入手动进行人工干预,使直径和拉速符合当前设定曲线时,再切入自动。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转肩前降温过多,或者升温曲线欠妥、跟速不准引起的。如果发现收细,可降温,严重时切入手动干预。

出现断苞(鼓棱消失)时要及时处理,要根据已经生长的晶体长度及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处理方式,或回熔,或提起取出后拉第二支,或收尖重引晶拉第二支等。回熔时,适当降低坩埚位置,升温、再降下晶体。注意晶体插入熔体时,不得碰着埚底,否则可能会使籽晶折断,造成事故。

6.收尾及停炉

晶体等径生长到尾部,剩料不多的情况下就要进行收尾工作。如果不进行收尾,就将晶体提高,离开液面。由于热应力的作用,提断处会产生大量的位错,同时位错会沿着滑移面向上攀移。[111]单晶,位错向上的攀移长度约等于单晶的直径;[100]单晶,攀移长度稍短;重掺锑单晶攀移长度更短一些。总之,这种位错攀移使得单晶等径部位“有位错”而被切除,从而降低了单晶的成品率,特别是大直径单径,其损失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单晶拉完必须进行收尾,收尾成尖形,让无位错生长维持到结束,这样,尖形脱离液面时,产生的位错,其攀移的长度也不至于进入等径部位。图6-8示出收尾成尖形。

当等径生长接近尾部时,就可以进行收尾工作了,可根据晶体长度来判断,也可以根据晶体重量来判断,有经验的拉晶人员还可以观察剩料的多少来判断。收尾太早,剩料太多不合算;收尾太晚,容易断苞,位错向上攀移,合格率低,也不合算。收尾工艺也是操作人员的硬功夫,要有耐心,不能图快,否则容易断棱,产生位错。

978-7-111-44730-6-Part02-165.jpg

6-8 收尾成尖形

收尾时,将计算机切入手动,停止坩埚上升,提高拉速,同时可以利用温度控制自动升温,两者共同的作用是使晶体收细,并保持不结晶。收细的方式有快收和慢收两种,各有所长,见图6-9。

慢收尾容易掌握,不易断棱,时间较长;快收尾容易断棱,难度较大,但时间短。在不断棱的情况下,两种方法均要求收尖,防止位错攀移到等径部位。

收尾完毕,可以将晶体提起约40mm,然后下降坩埚约50 mm,防止液面和热屏粘接。停止籽晶上升、籽晶旋转、坩埚旋转,降温,电压表为40V。当结晶完毕后,电压表再降至30V;10min后降至0V;15min后关闭氩气;继续抽真空至10Pa以下时,记下真空度,关闭真空阀,停机械泵电源,再将各电器旋钮回零,关闭计算机及电控柜电源;4h后方可停水。在使用循环水的系统中,如果停水会影响其他单晶炉的水压及水量时,可以不停水。

978-7-111-44730-6-Part02-166.jpg

6-9 快收尾和慢收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