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计风险传导中的风险接受体探析

设计风险传导中的风险接受体探析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险接受体是风险传导的对象,是在企业产品创新活动过程中,客观上必然受到风险影响的主体。在风险传导过程中,风险因子会在风险载体的携带下经由风险路径传递到风险接受体。本着“趋利避害”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对风险都有本能的抵制性,因此风险接受体具有对风险的抵制功能。当风险大于风险接受体的抗风险能力时,风险接受体会将风险转移至与其利益相关的组织或个人,以求尽量减小风险对自身的影响,即风险的续传性。

设计风险传导中的风险接受体探析

风险接受体是风险传导的对象,是在企业产品创新活动过程中,客观上必然受到风险影响的主体。以产品创新设计流程为例,上游部门的工作失当会对下游部门的工作产生影响,那么下游部门即风险接受体。风险接受体受到风险影响是必然的、客观存在的,但风险接受体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风险传导的影响,风险所产生的影响作用的大小,与风险接受体抵御风险的能力直接相关,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风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就越小,或者完全不遭受损失,甚至能够在面对风险时“化危为机”获得发展机会。提高风险接受体对风险的抵御能力,是研究设计风险传导的重要内容。

经过调研,在研究风险接受体方面的文献很少,其中,武汉理工大学戴胜利博士在他的博士论文——企业营销风险传导机理与实证研究 (2009) 中对风险接受体有相关论述。他认为风险接受体可以是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任意环节主体,如业务流程中处于中间环节的部门是上游环节的风险接受体,同时又是下游环节的风险源,因此,风险接受体对于风险抵御能力的强弱可以影响风险传导的方向和强度; 其次,他认为风险接受体的健全程度决定了其抗御风险的能力,健全程度越高,抗风险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1) 风险接受体的自身特性

设计风险的接受体可以是设计过程中任意环节完成设计工作的主体或项目利益相关体,因此不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会秉承“趋利避害”原则,根据自身情况选取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因此,本文结合风险管理的若干策略,即风险避免、风险预防、风险抑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将风险接受体自身的特性总结为: 风险相对性、风险抵制性、风险滞留性、风险消化性和风险的续传性。

①风险相对性。在风险传导过程中,风险因子会在风险载体的携带下经由风险路径传递到风险接受体。任何一项企业经营活动都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调动、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任意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因此基于业务流程链、资金链、信息链中各节点的单位、部门或个人都可能成为上游环节所传递风险的接受体,同时又可能成为向下游环节传递风险的风险源,风险接受体具有相对性。

②风险抵制性。本着“趋利避害”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对风险都有本能的抵制性,因此风险接受体具有对风险的抵制功能。以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的细节设计环节为例: 概念设计的方案在详细设计环节被具体化和可实现化,在该环节的具体设计中会发现原有概念设计方案所暴露的瑕疵或信息的不明确,承担细节设计的主体会将这一情况及时反馈,得到确认信息后再恢复操作,从而保证该环节自身的质量和设计步骤的按时推进。风险抵制性是风险接受体的天性,风险接受体会根据自身状况选取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

③风险滞留性。由于“反应时滞”效应的影响,当风险传递到风险接受体后并不是马上造成风险损失或被传递给下游环节的,风险接受体对风险的识别、估测和应对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加之有时信息、资金、业务流程的传递时间不一致,它们所携带的风险因子暴露的时间也各不相同,造成了风险接受体的风险滞留。风险接受体的风险滞留性,为下游环节应对风险提供了一定的准备时间。

④风险消化性。当风险小于风险接受体的抗风险能力时,风险接受体通过自身能力对风险进行消解,即风险的消化性。由于风险转移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当转移风险的成本大于自身消化所带来的成本时,多采取自身消化风险的策略,在风险管理策略中被称为“风险自留”。当风险接受体采用风险自留的应对策略,并实际将风险消化后,风险将不再被传递到下游环节。风险接受体的风险消化性,为消减风险对于系统的危害起到了积极作用。

⑤风险续传性。当风险大于风险接受体的抗风险能力时,风险接受体会将风险转移至与其利益相关的组织或个人,以求尽量减小风险对自身的影响,即风险的续传性。以产品创新过程中的生产制造环节为例: 许多企业自身具备设计研发能力,而不具备生产能力,企业则通过委托加工的方式剔除生产制造环节所带来的一系列投入,以及规避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通过与代工企业签订合同,规范产品应达到的各种技术指标,从而将风险转移给代工企业,在风险管理策略中被称作“风险转移”。

(2) 风险接受体的抗风险因素

借助之前武汉理工大学戴胜利博士对于风险接受体的相关研究,本文认为,在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企业依托内外部资源实现自主创新,更多需要依靠企业自身的设计研发能力或借助外部设计资源的能力,其设计风险主要体现在产品创新过程中各种设计相关因素的影响,对企业内部设计组织的健全程度,企业所采取的设计开发策略构成挑战。因此,设计风险接受体抵御风险的能力主要受到企业设计组织健全度和开发策略的影响,具体来说应包括: 企业设计组织的定位、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设计流程的合理程度、设计组织内部利益冲突程度、设计组织与其他利益相关体的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①企业设计组织的定位。就不同层级的企业对设计的需求来看,处于最低层级的OEM[17]型企业,仅依靠代理加工获利,主要依托技术创新等方式改善加工工艺、提升工作效率,以获得发展空间,一般不涉及新产品自主研发,对设计的需求程度低; 而更高层级的ODM[18]、OBM[19]和OSM[20]型企业随着层级的提升,其对设计的依赖程度、运用的深度和广度也依次提升,因此所面对的设计问题也更多。为了有效发挥设计对于产品创新的推动作用,企业发展层级较高的企业会在内部成立设计部门,设计部门负责人直接参与企业重大决策

苹果公司为例,其设计部门负责人Jonathan Ive同是苹果公司高级副总裁,使得设计力量在企业决策制定的初期就开始介入,从而保证新产品开发设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另一方面,一些知名企业并不设立专门的产品设计部门,而是通过与一流的设计公司或设计师个人开展合作,共同制定产品设计研发的标准,从而获得高质量的产品设计,这其中包括丹麦著名音响品牌B&O,以及IBM。

企业对于设计的重视程度,反映在其对于设计组织的定位,定位程度越高,设计组织可调用的企业内外部资源越多,其自身的健全度也越高,因此对于发现、评估、处置设计风险的能力越强,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就越有保障。

②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保证设计组织设计能力的关键要素,也是从设计专业角度抵御设计风险的基本保证。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越高,其对于设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处置能力就越强,能够有效减少设计风险的发生或减轻风险的危害程度。设计人员整体素质的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人员招聘环节的甄选,更需要通过专业培训以及合理的任用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力,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提供更好的发展前景,使设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旺盛的工作热情。一方面需要企业提高对设计组织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需要设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③设计流程的合理程度。设计流程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到设计风险的发生,以及发生后强度的大小。从之前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设计风险传导重要的路径之一就是“业务流程链”,设计流程的设置合理,各环节抗风险能力强,就能依托各风险接受体对风险的“抵御性”、“滞留性”、“消化性”形成对设计风险的“阻滞效应”; 相反,如果设计流程不合理,各环节抗风险能力弱,风险接受体多发生“风险续传”,则会出现“牛鞭效应”使风险逐级放大,最终导致设计风险的危害程度增大。

④设计组织与各利益相关体的利益冲突程度。设计风险传导的另外一条路径是“利益链”,产品创新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企业内外部各利益主体,因此设计风险借助“利益链”在利益主体间传递。当各利益主体的利益相关性与一致性强时,目标和动力就趋向一致,利益冲突就越小,合作程度就深入,共同抵御风险的决心和能力就越强; 相反,如果各利益主体的利益相关性不强,目标和动力不一致,利益冲突明显,各利益主体就会维护自身利益而更多地采取“风险转移”的应对策略,从而导致风险传导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⑤设计组织在价值链中所处地位。“价值链”同样是设计风险传导的重要路径之一,产品创新设计活动是企业与相关组织或个人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与企业设计组织必然与外部交换大量的资金、信息和物质资源,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产品创新则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形成价值。因此,企业及企业的设计组织在整个价值链中所贡献的价值量越大、对整个价值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大,所处的地位就越高,越容易与其他价值共同体展开合作,越有利于避免设计风险的发生或减小风险的危害程度。

[1] 邓俊.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载体研究[J]. 美术大观,2010,11.

[2] “头脑风暴 (Brain-storming)”由美国的A.F. 奥斯本 (A.F.Osborn) 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www.xing528.com)

[3] “综摄法 (Synectics Method)”综摄法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威廉·戈登 (W.J.Gordon)于1944年提出的一种利用外部事物启发思考、开发创造潜力的方法。综摄法是以外部事物或已有的发明成果为媒介,并将它们分成若干要素,对其中的元素进行讨论研究,综合利用激发出来的灵感来发明新事物或解决问题。

[4] 邓俊.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载体研究[J]. 美术大观,2010,11.

[5] 邓俊.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载体研究[J]. 美术大观,2010,11.

[6] 邓俊.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载体研究[J]. 美术大观,2010,11.

[7] 邓俊.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载体研究[J]. 美术大观,2010,11.

[8] 邓俊.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载体研究[J]. 美术大观,2010,11.

[9] 邓俊.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载体研究[J]. 美术大观,2010,11.

[10] 邓俊.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载体研究[J]. 美术大观,2010,11.

[11] 邓俊.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载体研究[J]. 美术大观,2010,11.

[12] 邓俊.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载体研究[J]. 美术大观,2010,11.

[13] 邓俊.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载体研究[J]. 美术大观,2010,11.

[14] 邓俊.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载体研究[J]. 美术大观,2010,11.

[15] 邓俊.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载体研究[J]. 美术大观,2010,11.

[16] 邓俊.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载体研究[J]. 美术大观,2010,11.

[17] “原厂委托制造商”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是受托厂商按照委托商的需求与授权,依特定的条件而生产。所有的设计图等都完全依照上游厂商的设计来进行制造加工。

[18] “原厂委托设计、制造商”ODM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是设计制造厂商 (通常不具有产品品牌),凭借其高效的产品开发速度与制造优势,独立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以满足买主需求 (买主是指拥有产品品牌的企业)。

[19] “原品牌制造商”OBM (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 是拥有产品品牌及企业形象的厂商,通过优质的商品逐步积累形成品牌美誉度,通过品牌效应从而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

[20] “原战略制造商”OSM (Original Strategy Manufacturer) 是拥有核心技术及完善的商业运作系统,从而制定行业标准,引领行业发展的最高级别的企业层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